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本逻辑”

2023-12-16郑昆亮

现代交际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杨 瑾 郑昆亮

(石河子大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现代化是自工业化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发展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进步升华的过程。现代化是可量化的,也是综合性的,它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标识,也是不断更迭变化的。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热度空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处处体现着“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涉及的各个领域、方面和环节都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独辟蹊径,以“人”的现代化取代“物”的现代化,宣示了现代化道路不限于一隅。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在“人”,关键在“党”,在立场上要坚持人民至上,在物质上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发展上要凝聚人民力量,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立场、主体力量、评判标准和本质依归。中国式现代化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视角聚焦东方,其深刻意涵亟待我们更为深入地学习与探究。

一、“民本逻辑”的内涵阐释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本逻辑”是指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把人民放在中心地位,以人民为本,以满足人民需求与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一种思想和理念。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以人民的满意度为评价标准,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使命。“民本逻辑”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本逻辑”的核心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真正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性贡献。

第二,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导向。只有满足人民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使命。因此,在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中,务必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人民权益等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深刻揭示了群众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和理论。首先,马克思年轻时就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热切关注,并在其毕业文章中表露了个人的未来职业选择方向,他表示人们要努力工作以实现自身的完美,并为当代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这种价值取向显示了马克思对人民群众幸福与发展的追求。其次,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对底层人民疾苦表现出体谅和关切,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思考,对底层人民所面临的权益受损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应该采取措施维护底层群众利益。这显示了马克思对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关切与追求。最后,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评》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87,“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320。这是对无产阶级在历史中重要地位和主体力量的肯定。在这之后创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群众观逐步发展成熟,通过哲学、历史和实践角度的分析总结,揭示了人的本质、能动性、社会性和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实现了中国化与时代化的结合与进步。因此,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并对其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种种辉煌成就,归根结底源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给中国式现代化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浸润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文明,在不同发展时期关于“人”和“民”的定义和阐释有些许变化。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出的“人”与“民”并非处于同等地位,而是存在阶级差别。“人”多指士大夫、公卿等贵族,而“民”指的是底层劳动人民。因此,在我们现代发展中提倡的“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更倾向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体现可以溯源至《尚书》之中,“民熙于食,国兴于民,国亡于民”体现了“民本主义”的基本立场,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中国古代,民本主义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孔子主张“德政”,为君者必须重视德行与礼法才能教化民众,要施政以德,以德服人、以德化人。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管子也强调:“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第四十八》)由此可见,民本思想旨在强调民众与君主如同“舟水”,悠悠万事,须以民生为大。

我们如今奉行的“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不完全一致的。因为中国古代重民、恤民、爱民更多地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其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一切发展都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一切发展成果都属于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重视人抽象的权利与义务,也强调人的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中国式现代化取自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之精华,又发展于新时代浪潮之中。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赓续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蒙辱之际,担责于民族危难之间,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之下从筚路蓝缕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如今的美好生活,并将接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密码和首要法则在于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底蕴亦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的衰落可以追溯到大航海时期,也就是明朝。在历经清朝几代“闭关锁国”政策之后,中国愈发落后于西方,又因一时的落后遭受掠夺和欺侮,更与其拉开了发展上的距离,只能无奈目睹西方列强在现代化道路上一骑绝尘。我们不但没有安稳谋发展的社会环境,也失去了定义现代化“模式”的话语权。在摸索和效仿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多次碰壁,直至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才迎来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目睹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艰难处境,为了让全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独立自主。从满足温饱需求、土地需求到“小康生活”再到如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发展导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诞生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赓续和弘扬。

三、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一)为了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立场。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民至上”的“民本逻辑”,其本质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对比内在驱动是“资本”的“物本逻辑”西方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较“物”的现代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不论是从诞生背景、政治制度还是价值遵循与内在属性都存在差异,虽都属于“现代化”的范畴,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资本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充斥着掠夺、侵略、剥削的血泪史。西方现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懈追求价值增殖、利益最大化。我们不得不承认以资本为导向的确对生产效率与发展进程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其固有局限与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其难以规避与人类文明历史进程背向而驰的历史宿命。回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路线自诞生到如今的新时代新征程,逐步实现了从“以经济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转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体现出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

1.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就在同一天,中央纪委官网同时披露称:“据了解,中央纪委对民政部所辖单位系统性腐败问题进行严肃查处,福彩中心原主任鲍学全、原副主任王云戈等因涉嫌严重违纪被立案审查。”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2],这句简洁而深刻的论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立场的重视和承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在各类经典著作中体现着“人民性”这一鲜明品格,更通过对社会、历史和阶级斗争的深入研究,重新定义了无产阶级立场,即人民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并非简单地代表他们所处阶级的利益,而是经过认真而透彻的调查研究后,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这一代表最先进生产力与历史前进方向的立场上。他们追求建立一个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社会,并将其视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不变立场,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地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

2.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基础上,弘扬并升华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以“人民至上”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中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探索出来的,旨在保障绝大多数人的权益和福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关注绝大多数人命运、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实现绝大多数人幸福作为自身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将人民拥护与否、赞成与否、高兴与否、答允与否、幸福与否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作为衡量和评判党的各项政策与执政能力的标准与尺度。

从始至终,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的利益为工作的焦点,同时将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的各项问题作为发展导向。中国共产党努力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忘党的初心,牢记党的使命;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的主体,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紧密地与人民群众互动,倾听他们的声音,并积极回应他们关切的问题;通过分享改革开放成果、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福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并将其贯彻于整个执政过程中。

(二)依靠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

中国拥有广袤的领土和庞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规模巨大是放眼世界现代化国家都不曾具备的一个前所未有的特征,这个特征注定了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将变得宏伟壮观。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式现代化无疑需要更长时间来实现。然而,巨大的人口规模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动力。一旦中国成功走上现代化之路,则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并成为历史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将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和引领作用。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取得的现代化成就将闪耀着光辉,并激励其他国家追求自身发展和进步。

1.人民是历史的主体

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人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历史是人类自诞生之初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是人类的工业史、商业史、生产史、活动史和交往史。马克思对人民群众与历史关系的理解,是其“人民主体论”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入贯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有学者研究马克思“个人主体论”后表示“个人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是社会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4],认为人的现代化重要内容就是个人主体生成、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个人主体论”本身无可厚非,而笔者更倾向于“人民主体论”,因为“个人主体”极易与西方“个人本位主义”混淆。虽说现代化的本质的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但是要想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境界需要经历极长的历史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在于人民。从新中国诞生到如今新时代取得的种种伟大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国新时代现代化发展成果外显于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逐渐成熟,其内蕴却是人的发展成熟。在大规模人口基数下,人民如若能够脱离区域、血缘等限制,在建立普遍交往的基础上提升整体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不断增强相对独立性和历史主动性,将会焕发出极为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团结、调动起来,就能够势如破竹,克服一切困难与阻碍。

2.中国人民的“归属感”是主体力量的泉源

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各国当中唯一没有文明断代的国家,因而许多学者认为中国首先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其次才是在19世纪蜕变的民族国家。更有学者认为,中国不是所谓的国家,而是以一个国家呈现的文明。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是可以兼而有之的。悠久的五千年文化底蕴,使得中国与中国人民本能地存在着深厚的血脉联系。由于我们的政治思想、家族观念甚至饮食习惯是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相较于其他地区国家和人民的关系而言,中国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似乎更加深刻。中华文明让中国人对自己的身份予以认定,这与西方民族国家人民认定身份的标准是不同的。同理,中华文明和政治领导团体是相辅相成的。悠久的历史让中国人对这个大一统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尤其是在经历过近代史之后,中国人民对混乱的社会与时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统一”“秩序”“稳定”与“和平”存有珍视之心和美好愿景。与西方很多民族国家不同,中国领土更加辽阔,民族成分更加多元。中国领土范围、人口及成分的因素,使得现代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着较大的“离心力”,但由于党和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新中国建设发展中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形成了密切的血脉联系,党的根基和血脉皆在人民当中,人民对党和政府有着极高的信任,因此凝聚人民主体力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乐观美好的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讲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5]如何充分激发人民的主体能动性、生产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凝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之问。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矛盾之一,就是在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中规避个人利己主义的膨胀。因此,信仰教育和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得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凝聚人民力量,不仅要有团结奋进的物质力量,更要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三)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在于“人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力量泉源在于“人民”,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评判者,也必须是最终的享有者。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其价值旨归是一切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

1.“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旨归的重要体现

作为基本特征之一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旨归的重要体现。共同富裕旨在实现人民以劳动创造财富,在建立广泛交往、协同互助的关系中提升生活水平至衣食富足的状态。首先,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并非指的是多数或者是区域范围内的共同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努力减少甚至消除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将人民群众财富占有的贫穷基础转为富裕基础,全体人民能够普遍享受到整个社会提供的机会与福利,平等公正地利用社会和自然资源,以劳动与智慧创造财富,提升生活质量与精神享受。其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现实表现,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毛泽东预料到我们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不可能走通的,因为它导致的两极分化注定会带给人民无尽痛苦。资本主义的内核是生产资料的私有,私有制伴随的是利益最大化、利益至上,而非“人民至上”。“乌托邦”所憧憬的“按需分配”“人人富裕”在不消灭私有制的情形下永远是一座“空中花园”。毛泽东同志始终坚信我们所实行的制度与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6]邓小平也曾强调过社会主义的特点,他认为过去搞“大锅饭”不是社会主义,“越穷越光荣”也不是社会主义该有的理念,社会主义应当是共同富裕的,而不是“共同贫穷”,如果全国人民一起受穷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该有的样子,是创造不了美好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成果务必是全部人民的共同富裕,不能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悲哀,不能存在“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人民共享幸福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2.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需要长期的历史过程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距离真正的“大同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还存在很长的距离,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达成这一伟大理想。

当下,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内涵其实就是要实现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所实现的富裕依然存在层次,并非均等的富裕。“共同”不等于“同步”,“共同富裕”亦不代表“同等富裕”。所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并非要将先富裕者的财富进行再平均以使得每个人都拥有同样价值的财富,更不是盲目供养只愿“等、靠、要”的懒汉,而是要通过对分配制度的调节,增多创业的机会,整合分散的资源,使得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人民生活水准得到提高,充分调动人民劳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共同奋斗,将“蛋糕”做大、分好。此外,我们还要平衡好人民群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要保证人民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和公正的劳动所得。我们所面临的现状,是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达到了一定的富裕程度,甚至少部分人拥有的财富已经达到一般百姓难以想象的程度,他们掌握的生产资料和创造财富的机会更多,富裕程度也水涨船高。“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具备,财富就越容易创造。”[7]那么,如何调节收入差距、克服城乡差距,如何保证现阶段掌握大量财富的人不过多占有一般收入人群的生产资料和发展机会,如何整合零散劳动、零散资源,使得一般收入者的辛劳与努力不被湮没在时代洪流中,此类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又不可操之过急,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度”的把握是极大的考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对未来新社会的分配方式进行阐述,“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8]。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共性特征。但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资本的痕迹与影响无法消除,所以仍需按劳分配,距离理想中的“按需分配”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有社会达到高级阶段,劳动不只是谋生手段,而成为生活第一需要、个人全面发展时才能达到“按需分配”。因此,共同富裕强调的是共创与共享,强调的是平等公正,而不是“平均”。此外,“共同富裕”应当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在重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精神世界的丰实与富有。

中国式现代化“民本逻辑”的核心要义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切发展都应该服务于人民;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齐心协力;人民是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要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发展让人民满意、人民享有的现代化。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进方向要矢志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人民立场,凝聚人民力量,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前进目标和发展方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民本逻辑”,旨在继承、结合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本质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实现一系列重大历史成就所依赖的核心密码,不仅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作用,也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上有着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