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人民价值取向

2023-12-16程芳云

现代交际 2023年9期
关键词:苏维埃俄国列宁

□程芳云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38)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通过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在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特殊道路的进程中,没有固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一般设想,于1921年春领导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列宁领导的这场改革深入关切民情民意,注重回应人民的呼声和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一、改革的动因:关切和回应民情民意

列宁改革思想的提出是对人民生活状况的关切。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人们通过按劳分配制度获得较为丰富的消费资料,生活水平有较大提升。但是从现实看,社会主义政权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建立的。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渴望改善生活状况。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其直接目标就是给予人民以和平、土地、面包,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然而,到1920年底,俄国人民的生活仍然极端困苦,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连年战争。苏维埃俄国在十月革命前后经历了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三年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多年战争导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连年战争使俄国工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很多工厂开工不足、停工或倒闭,工人失业人数大量增加,能够提供给居民的生活日用工业必需品极少。战争也使农业出现很大衰退,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加之1920年又出现了严重歉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城乡人民群众处于半饥饿状态,甚至部分工人因饥饿的威胁逃往农村。饥荒、营养不良还导致疾病、瘟疫的流行,人民生活愈加困苦。此外,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期间及之后的一段时间一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人民生活的困境,特别是余粮收集制使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1920年底,当苏维埃俄国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时,人们极度渴望能够尽快改善生活状况,很多农民通过上访、写信等方式向党和国家反映他们需要改善生活的迫切要求。列宁非常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并高度重视他们的要求,国内战争结束后不久他就开始考虑改善人民的生活。列宁在1920年12月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相关报告中毫不避讳地指出:“我们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还是很困难的。必须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怀疑。”[1]120这表明列宁非常了解当时苏维埃俄国工农群众的生活状况,深刻认识到改善他们生活状况的必要性。在考察人民艰难的生活状况的基础上,列宁开始思考苏维埃俄国的改革问题。实行租让制就是他较早提出的重要改革设想,很多工人和农民对租让政策不理解,不愿意让外国资本家通过承租获取高额利润,担心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及资本主义复辟。对于这种情况,列宁明确指出,“我们不能一下子从一无所有变得一切都有,为了使这种转变顺利进行,为了得到必要数量的粮食和纺织品,就要不怕做出任何牺牲。让资本家贪得无厌吧,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能改善工农生活状况就行”[1]375。列宁考虑到苏维埃俄国在较为落后且经历长期战争的情况下无法迅速改变物资匮乏的状况,强调只要能够改善人民生活,就应该积极实行能够让资本家获利的租让政策。也正是从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出发,1921年春,在党内仍有部分人存在疑虑的情况下,列宁坚持提出了经济改革的一系列措施,领导苏维埃俄国实施新经济政策。

列宁改革思想的提出也是对人民情绪和要求的回应。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价值追求及作为执政党的身份决定了其必须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始终把群众的情绪、呼声和要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俄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在战争非常时期被迫实施的,虽然它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国内进入和平时期,其局限性就显现出来。其中的余粮收集制极大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不仅被国家无偿征收了所剩余粮,有时甚至连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粮食以及种子也被征收,农民的生活困境进一步加剧。当战争激烈进行的时候,为了保卫革命胜利的成果,农民愿意做出牺牲,能够接受余粮收集制,但在战争取得胜利后,由于俄共(布)主观上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直接过渡,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则难以忍受,迫切要求改变余粮收集制。各地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政权和粮食机关写了大量的申诉信,反映农村生活的困难及无力负担过重的余粮征收数额的情况,表达对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极端不满情绪。这种极端不满的情绪甚至演化为农民起义、士兵兵变,使得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列宁非常重视人民的情绪、呼声,他阅读了大量农民来信并亲自接见农民代表,充分了解他们的意愿和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经济政策的改革。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所做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中清醒地指出,农民对当时工农之间关系并不满意,明确提出党要根据农民的意愿、要求进行政策的调整,指出“我们是十分清醒的政治家,能够直率地说,让我们来修正我们对农民的政策吧”[2]51-52。即苏维埃俄国作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且小农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无产阶级应该向农民妥协,按照农民的意愿进行改革,转向新经济政策,改行粮食税。

可见,列宁领导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改革是对苏维埃俄国民情民意的回应,他提出的包括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发展商业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从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满足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出发的。

二、改革的内容: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中必然关心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改革的进程中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重要的地位,他着眼于农民的利益,进行了农村的经济改革。他提出的经济改革措施切实维护和实现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一是改革粮食政策,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在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情绪”和“要求”的基础上,列宁提出改革粮食政策,由余粮收集制转向粮食税政策。按照俄共(布)十大通过的决议,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少,农民从其生产的产品中按比例上交即可,且交完相应的粮食税后所余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农民有自主处理的权利,可以用来交换生活日用工业品,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生产经营。粮食税政策的实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二是允许自由贸易,进一步实现农民的经济利益。与粮食税政策相应,列宁提出允许农民进行地方流转、自由贸易。因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在采取粮食税后有剩余产品的情况下,自由贸易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自由贸易有利于在实行粮食税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农民的经济利益,他们可以通过自由贸易,用自己的劳动产品换回自己需要的其他生活、生产资料。列宁还进一步认识到允许自由贸易能刺激、推动农民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积极生产。三是建立消费合作社,将农民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相结合。合作社是买卖机构,在不改变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和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的情况下,在国家控制之下,以合作社作为买卖的渠道,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私人利益,而且有利于保障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城市经济改革中,列宁非常重视工人的利益,主张通过经济核算实现和维护企业职工的利益。一方面,通过改革使国营企业能够盈利以维护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列宁认为,国营企业能够不亏损并实现盈利是对工人阶级利益的维护。[3]523在战时共产主义经济体制下,苏维埃俄国实行的是“管理总局制度”,企业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家总局,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其经济效益之间没有紧密联系起来,无法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列宁认为,应该改变战时的经济体制,给予国营企业在生产经营、财政物资等方面的自主权,且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制,使国有企业能够获得赢利。国营企业盈利是保障工人阶级经济利益的前提。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核算保障企业职工的个人利益。列宁提出:“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3]191具体而言,就是使职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相结合,职工个人的劳动与报酬相匹配。1921年9月,列宁签署了《工资问题基本条例》,其中规定,必须抛弃一切平均主义,使工资与劳动量、劳动熟练程度相适应。这种工资制度能够推动工人从切身利益出发关心生产状况。此外,列宁还强调只有通过商业核算才能使工人在工资和工作量等方面得到满足。[3]239可见,实行商业核算就是为了维护企业职工的利益。

列宁的政治改革设想强调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这是对人民政治利益的维护。他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围绕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展开的。一是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赋予人民参与权。其中较为关键的是正确处理党和国家机关的关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真正实现。国家权力过度集中于党、以党代政会妨碍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产生的其他政府机构发挥职能,无法保障人民参与政治的民主权利。列宁提出要明确党、政各自的职责,党的职责是进行总的领导,苏维埃国家机关应独立负责自身的日常工作。为了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列宁建议吸收普通工人群众参加中央委员会,切实赋予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民主权利。二是改革国家机关,凸显政权的人民民主性质。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国家机关出现了机构膨胀、官僚主义作风等问题,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符合苏维埃政权的人民民主性质。对此,列宁提出精简机构、提高机关人员素质、建立工作负责制等具体措施,通过这些措施来克服官僚主义、改革国家机关,从而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体现苏维埃政权人民民主的性质。三是改革监督制度,切实给予人民监督权。人民通过行使监督权能够有效促进党和国家机关改进工作,也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民主权利。由于当时的工农检查院承担着监督和检查其他国家机关的职责,列宁特别重视工农检查院的改革,要求彻底改组工农检查院,强调要从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掘力量,改组中央监察委员会,吸收工人、农民加入其中并提高其权力。在此基础上,工农检查院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工农检查院的威信和权力,使其能够切实发挥监督党的各级组织和任何国家机关,以及一切企事业单位的作用。[4]374列宁期望通过监督制度的改革赋予人民监督权,以充分保障人民管理国家的民主权利,凸显苏维埃政权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属性。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提出的诸多经济、政治改革措施和设想都是以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为导向的。实践表明,这些措施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经济改革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

三、改革的动力: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唯物史观突出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民群众对社会的变革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事业”,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及社会主义建设起到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力量,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是改革得以推进的动力。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将人民作为改革的依靠力量,引导他们支持并参与改革。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改革的过程中尤为重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从战争转向经济建设、开始思考改革问题时,列宁多次强调人民群众支持与参与的重要性。他深刻认识到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比军事战线上的更为困难和持久,苏维埃俄国要在经济战线上取得胜利,就必须使广大工人和农民主动、积极和忠诚地参与其中。[1]1441921年春,随着俄共(布)十大的召开,苏维埃俄国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进入改革新阶段。改革初期,列宁就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粮食税政策是首要的改革措施,列宁认为粮食税对改善农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他指出,粮食税必将有助于改善农民经济这一事业,农民现在正以更大的信心、更大的干劲来从事自己的经营,而这是最主要的。[2]236-237农民以极大的信心和干劲从事自己的生产经营实际上表明了他们对改革的支持和参与。1922年,苏维埃俄国的改革逐步深化,列宁及时总结新经济政策实行以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他在俄共(布)十一大上指出:“历史上有过各种各样的变化;依靠信念、忠诚和其他优秀的精神品质,这在政治上是完全不严肃的。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4]92列宁在会上明确反对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幼稚想法,认为“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4]96。列宁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要同发展农民经济结合起来。人民群众看到这种结合,看到他们当前困苦的生活与为远大社会主义理想进行的工作之间的联系,就会真正同俄共(布)一起前进,参与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列宁在政治改革的设想中,无论是在党的领导体制改革、国家机关改革,还是在监督体制的改革中,都突出强调了人民参与的重要性。他在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首先关注的是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他提出,要有几十个工人、农民参加中央委员会以增强党的巩固性。[4]337其次,列宁还特别关注国家机关改革,将其界定为苏维埃俄国面临的两个划时代的主要任务之一。[4]367他在关于工农检查院改革设想中非常看重人民群众的参与,认为工农检查院一方面要根据一定的标准精简职员,另一方面要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并建议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从工人和农民中选出75—100名新的中央监察委员”[4]374,从而保证工农检查院能够真正担负起监督和检查其他国家机关的责任。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改革中还对“如何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进行了思考。首先,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才能了解他们的情绪、意愿和要求,才能据此制定出能够使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策,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同工农群众建立并保持牢固的联系。为此,他提出,要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就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要能够正确判断他们的情绪、真正的需要、愿望和想法,客观评判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以同志的态度对待他们,关心和满足他们的要求。[3]372为了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列宁非常重视信访工作,通过群众来信来访了解他们的情绪和要求。1920年底,列宁在酝酿经济政策改革时通过阅读大量的农民来信和申诉书,接见上访的农民代表,了解到他们对余粮收集制的意见及要求改革的呼声,并把这些意见转发给中央委员和人民委员,要求党和国家要重视这些意见和要求。由余粮收集制转向粮食税就是在充分了解群众意见基础上实行的改革措施。此外,列宁还通过设立公开接待群众日、定期召开非党代表会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了解群众的要求。其次,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好处”。在了解群众情绪和要求的基础上,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们投入生产经营的极大热情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改革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其中,实行粮食税是最为重要的改革措施。列宁认为:“适量的粮食税能使农民的境况立刻得到很大改善,同时能使农民从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种中得到好处。”[3]5事实表明,粮食税的实行以及允许自由贸易、发展商业等措施确实有利于实现工农群众的利益,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列宁在总结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周年的经验时自豪地说:“一年来农民不仅战胜了饥荒,而且缴纳了大量的粮食税,现在我们已经得到几亿普特的粮食,而且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强制手段。”[4]280最后,要重视提升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列宁领导的这场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最初尝试,人民群众对于一些大胆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必然会有很多的疑虑和不解,只有通过宣传教育才能使他们理解和认同,进而支持并积极投身于改革进程之中。针对俄国文盲率较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列宁指出,如果连识字这个起码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那么谈新经济政策是可笑的[3]195,意思是说如果人们连识字的文化水平都没有达到,就无法向他们谈新经济政策,他们是无法理解新经济政策的。要真正理解新经济政策,人们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文化教育才能解决。所以,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的进程中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并且认为要在识字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使他们能够以读写的本领不仅改进自己的生产经营,而且改善国家的状况。[3]196

列宁改革思想中的人民价值取向凸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坚持了列宁社会主义改革思想中的人民价值取向。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场改革以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出发点,以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制定改革各项政策的依据和检验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历史创造作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强调改革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时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223实践表明,正是始终坚持人民价值取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才得以不断向前推进。改革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5]64今天,我国已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仍须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的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6]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为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聚强大的合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苏维埃俄国列宁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