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清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3-12-15段义字
段义字
(平凉市水土保持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平凉 744000)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加快推进水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目标的重要途径。生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是在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将生态清洁、旅游观光、水土生态保护、生态资源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流域治理与开发进程中,是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内涵的延伸和拓展[1],也是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完善和提高,是新时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高质量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与探索。
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海寨沟依托区位优势,在生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过程中,以已有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为基础,充分利用民营资本,以流域水土资源优化利用、河沟有序整治、坡面措施配置、已有治理成果的保护和利用、保护性旅游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山、水、田、林、草、路合理布局与综合治理,控制面源污染,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生态清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中,逐步探索建设和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途径,推动区域绿色流域建设。
1 流域概况
海寨沟小流域位于平凉市崆峒区东南部,距平凉中心城区30km,交通方便。流域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8.6℃,极端最高气温37.3℃,极端最低气温-24.3℃;年平均降雨量550.0mm,年最大降雨量744.5mm,最小降雨量249.9mm;多年平均蒸发量1468.8mm。流域总面积38.3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7.25km2,占总面积的97.05%,根据《平凉市水土保持规划(2020—2035年)》,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5000t/(km2·a),水土流失以轻度至中度水力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小流域坡耕地、其他林地和低效有林地、天然草地等区域。流域为泾河一级支流、渭河二级支流,海拔1407.0~2064.6m,相对高差657.6m,在《甘肃省水土保持规划》中属平庆高原沟壑保土蓄水区。流域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是国家、省市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流域涉及崆峒区大寨乡柳沟村、雷神庙村等5个行政村,总人口3979人。2014年,以土地流转方式由平凉鑫新农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包治理和经营管理。
2015—2018年实现民营资本投入流域治理期间,栽植水土保持林367hm2,建设山地果园133hm2,苗圃233hm2,蓄水塘坝、淤地坝14座,建成10级阶梯式珍珠链塘坝1处,栽植行道树30km,建成养鱼场6处,建成环山观光大道25km,休闲体验窑洞9座,滑索1处,温泉康养馆1处,占地15.33hm2的滑雪场1处。至2022年底,流域内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71.02hm2,其中水平梯田867.84hm2,水保林1169.38hm2,种草133.8hm2,治理程度达到58.3%,林草覆盖率达到33.9%。
2 建设定位与思路
根据流域区位条件和平凉城市近郊短途旅游和周末休憩观光需要,海寨沟小流域致力于打造功能多元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乡村文化旅游中心[2],充分利用小流域现有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和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通过民营资本输入和持续化治理开发,以生态涵养、旅游生产、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户外体育运动等为功能定位,建设融合生态型休闲度假、运动体验、休闲康养、耕读研习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蓄水淤地塘坝、种植景观花卉、栽植乡土风景树,开展流域旅游观光道路、沟道水沙资源化利用的塘坝建设、旅游观光设施和高标准经果林园地建设,发挥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对坡面及沟道径流的调控作用[3],将生态旅游观光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流域生态旅游开发建设中,实现流域水土资源开发、种植产业发展、生态资源赋能增值[4],推进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清洁、旅游观光型小流域。
3 建设成效
3.1 引进民营资本,拓宽治理资金来源渠道
“十二五”期间,根据小流域水土资源环境条件,崆峒区水利水保部门在海寨沟流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营造以刺槐、沙棘为主的水保林100hm2,实施封禁治理230hm2,配套道路2km,建设道路排水沟2km,蓄水涝池2座。水土保持措施布置主要在柳沟村和雷神庙村,治理措施投资125万元,但治理资金匮乏,治理措施单一,注重了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开发性治理效益不佳。2015年以来,崆峒区引进民营资本开展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使流域治理由传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向巩固治理成果、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观光资源、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平凉鑫新农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在崆峒区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有关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资本开展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政策,确定以海寨沟流域为基地,建设平凉鑫新生态农庄综合示范园,先后投资35000万元,其中流域景观性生态绿化投资6550万元,绿化苖木繁育及基地建设投资3600万元,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040万元,水土保持兼旅游观光工程380万元,生态养殖4200万元,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4600万元,生态养生度假、休闲观光设施建设5750万元,园区其他配套基础设施4880万元,极大的拓宽了流域治理投入来源渠道,为提升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质量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逐步形成了生态建设与旅游观光相得益彰的良性投入机制。
3.2 依托已有治理成果,适地布设旅游景观设施
2015年以来,平凉鑫新农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先后在流域各类旅游观光道路栽植雪松、柳树、云杉、碧桃、芝樱花、丁香等景观树种;采用卵石砌筑渠道,铺筑砼踏步板;在塘坝中间人工填筑艺术化的小岛和浅滩;主沟道岸坡种草绿化,岸边栽植乡土耐水湿垂柳;沟道进口段利用地形高差修建梯级小塘坝、蓄水池并上下联通,2岸以小型拱桥或平板桥相连接,形成连环式小桥流水景观;在主沟道景区道路一侧设置宽1~2m、深1~1.5m的矩形和梯形共用排洪渠;左岸设置砼硬化景区道路,并贯通主要游乐区;中游景区建设康养馆、滑雪场,利用有利地形条件建设游览观光索道,使流域生态景观与旅游观光相融合;在滑雪场周围建设了较为完善的输排水系统,将场区外围山坡和场内汇水顺排至主沟道成为水面景观补水来源地之一,并构建大型面性娱乐设施。同时,根据当地降水及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冬季采用以自然降雪为主、人工造雪为补充的滑雪场建管机制,将滑雪场建设为冬季滑雪、秋季滑草、春夏山地自行车和摩托车极限运动游乐区,在滑雪场附近建设了特色餐饮、民俗客栈、垂钓烧烤等养生、休闲设施,实现游乐、养生、休闲、观光于一体。
3.3 完善水土保持设施,构建生态清洁与旅游观光结合型流域
根据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按照生态旅游观光型流域建设理念,持续开展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对交通不便、地形陡峻、林草植被良好的流域梁峁顶及上游支毛沟实施封禁治理;根据景区各游乐点分散现状,配套修建主干道路及排洪渠;划区分块种植月季、格桑花、牡丹等观赏性花卉或小灌木,既扩大了景区旅游资源开发范围又利于减轻因旅游开发而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目前,流域修建主干道路2km,道路排水渠2000m,对较为分散的小型景区,以游园道路为骨架,建设生态型嵌草砖排水沟、草皮生态排水沟、卵石排水沟,排导坡面径流、减缓流速,并具有一定的景观特色,蓄水池的布置达到高水低用、自流下泄,增加汇水流路,减缓流速、减轻排水沟末段对沟道和岸坡的侵蚀。同时,在沟道原有小塘坝的基础上,增修涝池2座,建设海寨沟戏水园,使景区现有水面面积达到150000m2,流域治理程度增加8.86%,达到58.5%,林草覆盖率增加2.61%,达到33.51%,水土保持措施年保水量11.72万m3,保土量1.46万t,各项治理措施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5.62万t,拦泥效益达到61.8%,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和旅游观光条件。
3.4 构建生态海绵流域,持续提高水沙调控能力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城水空间融合、径流原位净化、洪涝弹性应对、雨水综合利用”理念,应用水文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景观生态学以及系统工程原理,在分析评价海寨沟流域雨洪资源利用现状、可资源化利用潜力及已有的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融入生态旅游理念并开展生态景观设施建设,对流域上游部分支毛沟雨洪频发、防洪体系缺失、雨洪资源化利用程度低、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不健全的支毛沟建设小塘坝、土谷坊,完善其泄水设施,由点到面,逐步构建流域“调、蓄、用”水沙调控体系和“渗、滞、净”截蓄利用体系,层级化减少流域汇水下泄量,减轻流域下游沟口防洪压力,实现流域水生态环境净化、雨洪资源利用资源化、人居环境美化与景观化目标;流域中游以现有水土保持设施构建的水循环截蓄排导体系为主线,建设以连片水土保持林、梯田果园、苗木繁育基地、连环塘坝等为主体的生态流域海绵体,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构建保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体功能;流域下游充分利用沟口地势平缓并考虑交通疏导需要,建设停车场、景区管理服务中心,有序布设硬化地面汇水排导设施,并与主沟道排洪渠系相衔接,构建了流域水利水土保持工程联合消纳雨洪资源体系,将小流域“蓄水、治水、用水、净水”与流域点面结合的游乐区汇水疏导相融合,实现流域生态位与经济位相统一,为同类型区提高流域水沙调控能力提供了典型示范。
4 建议
4.1 统筹治污洁水制度,优化流域特色旅游环境
结合当前乡村振兴实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通过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加快流域旅游生态产业结构优化和完善,推进清洁生产、废污水循环利用,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加强流域养殖场畜禽粪污治理、旅游观光厨卫垃圾及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完善流域已有的特色生态产业基地;利用主沟道常流水和滩地建设生态湿地,提升流域生态旅游区水体自净能力[5],实现立体综合治污。同时,引种栽培并建设特色化高标准生态观光采摘园,示范推广测土配方配肥等科学施肥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主沟道临近水池、塘坝区建设景观性植物缓冲带,通过植物和土壤吸收转化,有效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水体。
4.2 全面推进以水兴业,拓宽乡村产业振兴渠道
依托流域已有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优势,实施“小流域+”,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型、绿色产业型、休闲康养型等小流域产业综合体。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发展乡村产业有机结合,提供更多更优蕴含水土保持功能的生态产品,拓宽流域旅游经济增收渠道。推广栽植并建立高效水土保持经济植物园、高效水土保持灌木示范园、生态绿色经济林果采摘园等,充分利用流域坡面和沟道雨洪资源,实现节水灌溉、高水低用,构建种植、采摘、消费、游乐一体化的旅游观光产业发展体系,为平凉乃至陇东黄土高原治理程度高、区位优势明显的小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4.3 深化科研合作机制,提高流域治理科技含量
依托流域建设成果,建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以及市域中小学生水土保持宣传基地,支持建立室内声光控视频与室外实地景观示范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科技展示平台,扩大社会公众对水土保持的认知度[6]。同时,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院校生态环保类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性、引导性、前瞻性的流域碳汇能力建设途径、流域水沙调控效应、坡面水系调控+水肥一体化节水减肥灌溉技术等方面专题研究,建立省、市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持续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成效监测;示范推广水土保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建成新发展理念下的科研试验基地与旅游休闲观光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科技小流域,提髙流域治理科技含量,提升流域治理水平。
5 结语
平凉市在生态清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中,已建成诸如泾川县田家沟、庄浪榆林沟等具有典型地貌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小流域治理成功典例,但与新时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生态清洁旅游型流域建设数量少、底数不清。因此,应结合全市不同地貌类型区特点,构建生态清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技术体系,树立“大水保”观念,创建“跳出水保干水保”工作机制,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面推进平凉市生态清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
海寨沟生态清洁旅游型小流域建设是充分利用流域区位优势和已有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发挥民营资本投入和管理机制,创新治理思路,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保护性旅游观光基础设施建设融为一体,使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由传统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逐步转向生态清洁、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绿水青山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推进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布局立体化和景观化、投入机制多元化、基础效益持续化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是平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生态清洁、旅游观光结合型流域建设的一个积极尝试和成功典型,为新时期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乡村生态振兴有机结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