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如斯:班华的自觉学习之道
2023-12-15甘剑梅
甘剑梅
在社会学的概念里,学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者”是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狭义的“学者”是指追求学问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但从普遍意义来说,“学者”是指求学的人,即学习者。班华先生是这三种意义上的学者,但今天我想要讨论的是先生作为学习者关于自觉学习的深度思考,先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自觉学习者的典范。
先生早在2004 年《论终身道德学习》一文中就阐释了“终身道德学习”的意蕴与理据,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为人的终身道德学习奠基,是帮助学习者确立终身道德学习的观念、愿望、态度和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终身修养的习惯,以促进其终身发展。先生敏锐地意识到教育由“培养论”向“学习论”转变的总体趋势。[1]2018年,先生在《享受自觉学习者的幸福》一文中对他的自觉学习之道进行了系统阐释。
一、人的成长与发展是自主、自为的
自觉学习者首先要确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先生在《享受自觉学习者的幸福》一文中首先指出,自觉学习者是主动学习、坚持学习、享受学习的人,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我愿学”的人。成为自觉学习者首先要确立“人的成长与发展是自主、自为的”这一信念。先生依据心理学、哲学以及实践指出,人的成长与发展是自主、自为的,人应当成为自觉学习者。[2]78先生的这一观点对我们重新思考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定位极具启发意义。
家长与教师常常扮演着儿童成长规划者的角色,但常常因为对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需要理解不足而做出错误的规划。儿童就在错误的规划中一日日努力成为家长与教师期待的人,却离自己越来越远,完成学业之日也往往是迷茫开始之日,他不知道“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先生指出,人的成长与发展是自主、自为的,人的个性是自我创造、生成与实现的。这是不断地提高自我创造、自我升华自觉性的过程。这提醒教育者要意识到自己的限度与重点,教师没有办法代替学生自主成长,不要过度地包办代替与干预,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时间与平台,要支持学生“自养其德、自健其体、自启其智、自育其美、自奋其力、自致其知”。[2]79先生在与我们的互动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相信你,你可以的”。每当工作与生活面临困境,我总能从先生那里收获无穷的力量。先生自己的研究领域很广泛,他也总是无条件地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探索。
作为学习者,要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学习首先是自己的事,而不是父母和教师的事,教师只是暂时的助力与支持,如果不能将教师的教育引导转化为自主的实践,学习就不能真正发生。
从教育的角度看,人的自主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自主能力不同,需要的自主学习支持也不一样。学前段的儿童以观察模仿和实践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对儿童自主学习的支持主要是提供值得模仿的榜样,以及能自主操作体验的环境材料与实践支持。而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升,随着年纪的增长,他们需要更大的自主空间与自主平台。
二、既读有字的教育之书,也读无字的教育之书
先生指出,自觉学习者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让我们可以不用亲历就学习别人的发现与经验;而“无字之书”则为我们带来活生生的体验与互动,在亲历中感知不同人、事、物的情、理、法,让我们习得践行之知。
先生除了遍读各类学术著作,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喜欢阅读教育实践这本大书,进行深度的教育思考。先生指出,一所好学校,就是一本好的教育学论。[2]80教育学并不在教科书里,也不在各类理论书的故纸里,而在活生生的学校实践里。只有走入学校,去观察与研究学校中的教育之实,才能提出教育的真问题,开展教育的真研究。先生在《我探索心理教育的心路历程》一文中说道:“一个大学生的遭遇强化了我的想法。”文中提到,某高校布告栏的一份“一位男生因拿女性用品,被定性为道德败坏而被开除”的通告,引发了先生进一步关注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的关系。这是先生持续探索“心理—道德教育”整合的重要实践缘由。也正因如此,先生关于教育的思考与研究总是贴地的、鲜活的,从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的提出,到整合性“心理—道德教育”理论的建构,都是回应我国基础教育真问题的产物。在学习期间,我们常常跟随先生参访各类学校。每到一校,他总是对学校的环境、制度、文化与课程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总是真诚地表达他的赞美,或提出建设性意见,也会在不同的场合无私地分享他的观摩与发现。如先生曾在《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和谐发展》一文中如数家珍地分享不同学校的校训:江苏省扬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求新”,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的“爱德”,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的“做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3]
与参访各类学校相随的是先生对一线教师的尊重及赞叹,先生总是真诚地带着学习者的心态与教师互动。先生曾说,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本班主任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就是一本优秀的教育理论之书。在先生看来,时时、处处、事事、人人皆可学习,人人皆可为师,学习无处不在。
三、享受自觉学习,努力成为自觉教育者
先生指出,自觉学习者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学习的丰富意义,因而享受着自觉学习的幸福。自觉学习者能自觉客观世界发展是永续过程,自己的成长、发展是没有终点的,因此,自觉地、持续不断地学习。[2]80先生在《终身道德学习》一文中指出,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人是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不仅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也是学习者自己的精神要求。先生认为,终身道德学习也是享受的。学习帮助人们享受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也享受现代社会人类所创造的最新的文化成果。[4]
教师在享受自觉学习的同时,也要努力成为自觉教育者。先生在《做立德树人的自觉教育者》一文中指出,教师要做好立德树人的教育,首先应该提升教育自觉,包括提升职业道德自觉。提升自己的众多途径中,最根本的是积极进取、不断学习、吐故纳新、与时俱进。[5]先生《在教师要努力成为自觉的教育者》一文中指出,教育无小事,作为教师就应该做自觉教育者,自觉地将教育视为一种道德事业,自觉地辨析、诊断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成为一名自觉教育者需要理解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并依据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实践。[6]要把握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又需要教育者持续不断地学习,正如《学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师的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先生既是自觉学习者的典范,也是自觉教育者的典范。在先生退休后,每每与先生通话时,他总会问:“你最近在关注什么新问题啊?分享一下让我学习学习。”先生总能敏锐地捕捉并积极关注教育中的新趋向与前沿问题。先生关于心育的思考就是源于一次随意的闲聊。《我探索心理教育的心路历程》一文提到,北京的刘秋梅老师去看望先生,闲聊中问道:“班老师,你说人的思想和心理有什么不同?”先生之前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虽然给出了一个回答,但对自己的回答并不满意,于是,他不停地去思考与琢磨这两者的关系。这成为先生深入探究心理教育的一个起点。对于一次无意的闲聊,多数人可能只是聊完就结束了,先生却在这个随意的问题中看到了一片教育的新天地。没有先生的自觉学习,没有先生对因心理问题而被开除的学生的关怀,就没有先生对心育的持续探索与深入实践。
先生的思想有众多宝藏,这些宝藏中最珍贵的就是先生关于自觉学习者与自觉教育者的论述,唯这“自觉”二字道出了学习与教育的关键与要害。“自觉觉他”正是学者的本分,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