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多系统病变在五脏痹中的体现※
2023-12-15黄传兵
赵 磊 万 磊 刘 健 黄传兵 李 舒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肌肉、筋骨、关节等处,致经络痹阻,脉络不痛,气血运行不畅,加之正气亏虚,无力外出抗邪,病程日久,可形成“五体痹”,即筋痹、脉痹、肉痹、皮痹、骨痹。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膜,脾主肌肉,肾主骨髓。肢体的痹证日久不愈,病情持续进展,或反复感受外邪,进而可累及相关脏器形成“五脏痹”,即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肾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风湿性疾病,病程日久常累及其他系统病变,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与中医五脏痹的表现相符合。
1 五脏痹形成的病因病机
外邪是五脏痹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提出其病因以风、寒、湿三邪为主,风、寒、湿三气胶着,侵袭机体,流注于经络,形成五体痹,五体痹不愈,复感外邪,形成五脏痹。
内因是五脏痹发生的基础。情志失调,气血逆乱,气血运行不畅,致卫气外出抗邪受阻;或七情内伤,引起相应脏腑精气功能紊乱,外邪乘虚而入,伤及五脏;或饮食失宜,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失常,无力化生水谷之气,后天气血失养,卫气化生无源,卫气不足,皮肤腠理不固,外邪趁势侵袭,正气无力抵抗外邪,致风、寒、湿之邪凝结,水湿不化,蕴结日久,郁而化热,热邪熏蒸,炼液为痰,气血运行不畅日久致瘀血内停,痰瘀互结,痹阻经络五脏,均可形成五脏痹[1-2]。
2 具体体现
2.1 运动系统肝在体合筋,筋依赖于肝气与肝血的濡养,肝气旺盛,肝血充沛,则筋力强健。《素问·痹论》云:“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筋痹反复发作,病程日久,复感外邪,肝气痹阻,久则肝气耗伤,气病及血,气不足则无力促进血液化生及调控血液运行,肝血亏虚,累及肝脏,发为肝痹。《症因脉治》云:“肝痹之因,逆春气,则肝气怫郁,恼怒伤肝,则肝气逆乱……皆成肝痹之症也。”肝主疏泄,喜条达,情志不畅,如大怒、郁怒,致肝气逆乱,肝气不舒,气机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致气滞血瘀,痹阻于肝,发为肝痹[3]。《素问·痹论》云:“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纤维肌痛综合征常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多梦、倦怠等症状,且可由于长期疼痛出现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等,使肝气郁滞,气滞则血行不利,久而肝血亏虚,魂不入舍,即出现夜卧则惊;结缔组织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时,患者可出现肝区不适、腹胀,甚则胁下痞块、腹胀如鼓、乏力疲倦等症状,即“上为引如怀”。
2.2 循环系统《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又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气行血,由于寒邪侵袭,寒性凝涩,可使人气血运行涩滞,造成心气不宣,则血脉不得畅通,不通则痛,出现厥气心痛、心痛引背等不适症状,发为心痹[4]。《素问·痹论》云“淫气忧思,痹聚于心”“心痹者......厥气上则恐”,心主神明,忧虑过度则伤神,过喜可致心气涣散、心神耗散,过惊可致心神不定,神伤则心虚,虚则邪易感之,气血运行不畅,则气滞血瘀,心脉瘀阻而发心痹。久病不愈者,也可由于邪气深入血络而形成瘀血,进一步加重心痹。综上所述,心痹由各种原因致气滞血瘀,气血运行障碍,痹阻心脉而发病,为本虚标实的一类疾病。系统性硬化症累及心脏时可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心脏时可导致心包炎、心肌炎及心包积液等病变,出现心律失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甚则心力衰竭,均为心痹之表现,即《素问·痹论》所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厥气上则恐。”
2.3 消化系统《素问·痹论》云:“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运化,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若脾胃亏虚,则脾运化水饮失司,津液代谢障碍,致水湿困脾。脾失于健运,气机不利,肌肉及四肢失于濡养,肌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而致脾痹[5]。《丹溪手镜》云:“忧思者,肌肉濡渍,痹而不仁。”过度思虑,可导致脾胃气机郁滞,运化失职,或怒伤肝,肝气犯脾,脾气受损,运化无权,水谷精微不得转输,致四肢肌肉消瘦乏力,发为脾痹。温博等[6]认为系统性硬化症累及消化道时出现反酸、腹胀、腹泻、便秘等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祖国医学中“脾痹”的范畴,脾虚失运,脾气痹阻为其主要病机。系统性硬化症累及关节时也可出现四肢关节挛缩和功能受限;白塞病累及消化系统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反酸、烧心腹痛、腹泻等脾痹症状,即《素问·痹论》所云:“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2.4 呼吸系统肺主气,司呼吸,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吸清呼浊,使气机调畅。《素问·痹论》云:“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皮痹患者日久不愈,外邪侵袭,内舍于肺,邪气犯肺,致肺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呼吸不利,肺气不宣,卫气外输皮毛受阻,分肉、腠理无以温养,皮毛失养,腠理不固,开阖失常,而发肺痹[7-8]。《辨证录》云:“肺痹之成于气虚,尽人而不知也。”肺失宣肃,日久不复,或皮痹患者久病耗损肺气,致肺气虚损,而发肺痹。何兆春等[9]认为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病属中医“肺痹”范畴,基本病机为肺脾气虚,可出现胸闷气喘、不能平卧等症;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病变及纤维化可出现气短干咳、胸膈胀满、喘促、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病变和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病变[10],即《素问·痹论》所云:“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2.5 泌尿系统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以养骨,肾精充足,则骨髓化生有源;精化气,肾精足则肾气充。《素问·痹论》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骨痹不已,肾气不足,复感外邪,邪气乘虚而入,而致骨痹。《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及肾,肾失于固摄及濡养,肾精不足,骨髓生化无源,筋骨失养,而成肾痹[11-12]。强直性脊柱炎多以腰骶部疼痛、僵硬为首发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也会导致各脊柱段及关节活动受限,甚则脊柱和关节畸形,晚期更可发生整个脊柱及其下肢的僵硬弓形,甚至向前屈曲[13-14],即《素问·痹论》所曰:“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3 结语
中医的“五体痹”与“五脏痹”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因果。传统医学中“五脏痹”的观点,将痹证由单纯的关节病变上升至系统性疾病的高度,将内与外,整体与局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符合疾病的发展规律,也是中医整体观念在疾病认识中的具体体现。风湿病常见多系统损害,亦常涉及脏器损伤,当风湿性多系统病变累及五脏出现五脏痹症状时,均可按五脏痹论治,中医学超前的医学思维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被证实。五脏痹在临床上对风湿系统病变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