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德明,中国环游世界第一人

2023-12-14袁野

青年文摘 2023年23期
关键词:环游世界泰戈尔

袁野

“跋涉了4年之后,那个中国人来了!”1934年1月18日的美國《纽约时报》如是写道,“自1930年6月28日出发以来,潘德明已经徒步和骑自行车走了3.5万公里,并计划在返回上海之前再走上几千公里。”

你想象过,只靠徒步和骑自行车,穿越东南亚的密林、印度的田野、中东的沙漠,远渡重洋,孤身一人周游全球吗?即使在今天,绝大多数人对这样的旅程恐怕还是想都不敢想的——身体扛得住吗,签证问题怎么解决,旅行经费是否充足,路上安全怎么保证,语言不通怎么办……这些困难,潘德明全都克服了。他不仅实现了徒步环游世界的壮举,而且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前就实现了。他不仅走过令人惊叹的地方,还见到多位传奇人物。

“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

《纽约时报》兴奋地为读者介绍潘德明:“3年半之前,他与7名同伴一同出发前往华南,队伍中还有3名女孩。6个月后,在中南半岛,他的最后一个同伴折返了,而他继续靠双脚前往暹罗(今泰国),并在那里买了一辆自行车。他继续前进,并在印度结识了甘地和诗人泰戈尔。在瓦拉纳西和阿格拉之间,为了躲避孟加拉虎的威胁,他把自己绑在一棵树上,然后睡着了。早晨醒来,他发现一头猛兽正在树下虎视眈眈。他敲打了锣(那是一名村民之前送给他的),大猫撤退了。”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潘德明说:“余此行乃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的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霜雨雪、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必欲达到目的而无退志。”这也是潘德明题写在他自制的《名人留墨集》扉页上的“旅行世界自叙”。

1908年,潘德明出生在浙江湖州,父亲是一名主要为外国人制作衣服的裁缝。得益于此,潘德明从小就有与外国人接触的机会和经历,4岁便开始学习英语。他想知道,为什么那些蓝眼睛的人比自己的同胞富有。潘德明一家在他16岁时搬到了上海。与外国人的更多接触,让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强烈的向往。

1930年6月,上海有几名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组织。他们还在《申报》上发表宣言,慷慨激昂地疾呼:“我们决定以坚忍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宣言一经刊登,立刻引起全国轰动。22岁的潘德明读后热血沸腾,也追上去加入了。

不到半年时间,“亚细亚步行团”到达了越南的海防市,但此时已有5人因为病痛或畏惧而相继退出;当走到清化市时,因为无法就行进方向达成一致,另外两人也离开了,最初8人的步行团竟只剩下最后一个加入的潘德明。是打道回府还是独自前行?潘德明选择了后者。他甚至决定干脆走向世界,环游地球一周。由此,潘德明正式开始了一个人的环球之旅。

潘德明觉得应该为自己的旅行留下点什么。于是1931年元旦,抵达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的潘德明制作了一个大笔记本,布质硬面、八开大小,足有5厘米厚、4公斤重,取名《名人留墨集》。这本集子,此后收集到571枚各国邮戳印章,超过1200个名人和团体,包括甘地、尼赫鲁、泰戈尔、凯末尔、张学良、麦克唐纳、丘吉尔、罗斯福和其他大人物的题词与签名。

“会飞的中国人”

纯粹靠步行环游世界有点勉强,于是潘德明在西贡买了一辆英国产的“兰陵”牌自行车。骑着自行车,挎着照相机,潘德明开始一路“丁零丁零”地前行,穿越整个中南半岛。

在危机四伏的原始丛林中,潘德明仿佛置身于探险小说中的场景。遇到几尺厚的腐茎败叶,他只得扛着自行车艰难前行;遇到豺狼围攻野猪,他唯有爬上树干,蹲在树杈上默不作声;他还曾被猴子打劫,任凭他大声呵斥,猴子仍旧不依不饶……他的环球之旅,就是这样险象环生。后来在澳大利亚,当地原住民甚至传说,来了个“会飞的中国人”。

潘德明越过穷山恶水抵达新加坡的消息一经传出,便掀起了当地的舆论热潮。各种报刊纷纷发表文章,赞扬他的壮举。东南亚华侨称他为“为国环球的人”。潘德明所到之处,常有华侨前来迎接,并给予资助,帮助他继续旅行。

加尔各答是泰戈尔的故乡。潘德明骑着一辆饱经风霜的自行车,来到泰戈尔的寓所,用英语与诗人彻夜长谈。这位满头银发的老者送给潘德明一幅画,并在《名人留墨集》上留言,写到他相信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会有一个伟大的未来,亚洲也会有一个伟大的未来。

作别泰戈尔后,潘德明还见到了“圣雄”甘地。当时,正在长期绝食抗议的甘地骨瘦如柴,身体异常虚弱,他在《名人留墨集》上签名,并赠给潘德明一面亲手用粗麻布织成的旗帜,语重心长地说:“希望我们两国迅速地自强起来。”

泰戈尔和甘地的接见使潘德明声名鹊起。此后,潘德明所到之处,无论哪个国家,各界名流都非常愿意见他、给他题词。

在周游世界的过程中,潘德明领略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见识大大增加了。与此同时,他也在一天天变得黝黑而健壮。出发两三年后,他在人们眼里的形象变成了这样:20多岁,衣服虽然是简陋的,但体格健壮,有一副力士身架。他好像久经锻炼,浑身上下没有一块松软的地方,全是肌肉和铁一般的筋骨。头上戴了一顶“铜盆”帽,面孔完全暴露在外面。脸上的表情威严和温柔兼而有之,皮肤黑得和煤炭一般……

“我是来自中国的潘德明”

每到一个地方,潘德明自我介绍的开场白永远是:“我是来自中国的潘德明,我在用徒步或自行车的方式环游世界,途经你们国家,还请多多照顾。”出发前,他对家国的情感或许还没有那么深厚,但当他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独自前往各国各地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从印度继续前行,潘德明途经伊朗、叙利亚等中东国家,西渡苏伊士运河,来到非洲大陆的埃及,然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横渡地中海,前往希腊。行至希腊,潘德明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由于财政拮据,中国将无缘1932年在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愤愤不平的潘德明特意前往奥林匹亚遗址,在古运动场遗址内的石柱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用中英文写着:“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在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将军在总统府接待了潘德明,并介绍了土耳其正在进行的改革。之后潘德明继续向东欧迈进,当时正值经济危机,欧洲各国一片萧条,他越往西方走,越发现贫富差距、民间疾苦并非当时中国所独有。“他纯洁、很有修养,不向欧洲人乞求经济援助。但他怎样生活呢?向国内的报纸杂志投寄报道和照片,用这些钱维持生活。”希腊《雅典新闻》写道。正因这一份气魄,潘德明一路上受到各界名流的竞相款待。

到法国时,潘德明受到时任总统阿尔贝·勒布伦的接待。勒布伦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1932年7月27日,潘德明经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介绍,见到了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两人一见如故。潘德明讲述了沿途所见所闻,张学良则问潘德明为何能够坚持下来,潘德明说:“我出国已三载,从报上得知,国内很不安定,东三省沦陷,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外国称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才下狠心,克服困难,为中国人争气。”

张学良听后,连声称赞他有志气。他命侍从取过笔砚,在《名人留墨集》上写下“壮游”二字。回到使馆,潘德明辗转反侧,始终惦记着少帅临别时的那句话:“希望你一鼓作气,环游世界,为中国人争气。”

之后,潘德明在英国再次与张学良相遇,少帅赠他一张去美国的船票。在颠簸了5个昼夜后,潘德明抵达美国。在华盛顿,他受到罗斯福总统的接见,并被授予一枚金质奖章:“这是美国人民赠送给你——勇敢之人的奖品,你应该得到这枚金牌,你应该享有这种荣誉,荣誉永远属于有奋斗精神的人!旅行家先生,在今后的旅途中,還要勇敢些!”这位身有残疾的总统甚至开玩笑说,如果自己不是坐在轮椅上,他会和潘德明一起攀登美国本土最高峰惠特尼山。

在游历了南美洲之后,潘德明于1935年3月抵达澳大利亚。一位苦工出身的女华侨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他受到了斐济原住民和新西兰毛利人的欢迎。旅程的最后一站本来是日本,但他选择绕过这里,以抗议日本于1931年9月18日入侵中国。1937年6月中旬,行程累计数万公里、途经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后,潘德明到达云南,回到阔别七载的祖国。

潘德明原本计划回国后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考察,然而,七七事变爆发,之后的整整8年,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之中,他几欲启动计划均受阻,无奈之下只能摇头叹息。

抗战胜利后,他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短暂工作,1976年辞世,终年68岁。虽然后半生默默无闻,但潘德明的壮举书写了历史,一直激励着后人。

(摘自《同舟共进》2023年第9期,知止图)

猜你喜欢

环游世界泰戈尔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奇迹土豆环游世界
十八天环游世界
环游世界做冰激凌
如此理解
迷底大揭秘
谜底大揭秘
Monica"s Gang和玛琪一起环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