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成果评价研究进展

2023-12-14郭丹丹张彦文张博雄邓丽婷

河北水利 2023年11期

□许 丹 郭丹丹 刘 婧 张彦文 孟 媛 张博雄 邓丽婷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研领域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涉及到对科研成果的质量、影响力、创新性等方面的评估。科技成果评价的结果不仅对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资金支持产生影响,还有助于鼓励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研究质量,也为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对科研机构的声誉和政府的科技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1.成果评价研究进展

1.1 科技成果评价研究进展

美国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主要采用“事前评价模式”,即在项目立项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该模式具有法律基础,由高水平社会咨询评估机构负责,确保评价具备专业性和高技术含量。虽然政府提供了大部分研究经费,但并未直接管理科研评估机构,这一安排可维护评价的公平公正。美国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发散性的趋势。为适应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采用了侧重点不同的评估标准和各类专家。这种差异化的方法确保各类科技成果都能够得到科学准确的评估。作为早期关注科技成果评价的国家之一,美国建立了相对健全的评价组织机构,形成了成熟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办法。

英国科技成果评价在政府科技宏观管理和计划实施中具有关键地位。评价的主体为第三方机构,涵盖了学会、协会和相关中介机构,确保了评价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为保障评价的公正性,评价人员的选拔过程遵循着严格的标准,来源广泛、任期较短,可减少个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利影响。科技成果评价根据评价对象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研究机构、研究项目和研究人员3大类,这一分类方式强调了评价的具体对象而非传统的学科划分。这种直接关注具体对象的分类方式有助于评估的准确性。同时,为了适应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的,采用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和方法,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这种分类和差异化的评价方法使得科技成果评价更为灵活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科技创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亚洲国家中,韩国在科技成果评价领域借鉴了德国的经验,采用了特定评价、内部评价和上级评价3 种方式。其科技评价着眼于“结果为中心”,即以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为核心,明确项目目标,并对项目达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估。评价的主体主要由企划财政部负责,负责全国范围内的科学研究评价相关工作。在韩国,科技评价的管理和执行分工明确,各部门负责不同的职责。民政部门主要负责拟定评价标准,经上级管理部门批准后,由下级部门执行。评价结果将被反馈给上级管理部门,为决策提供理论参考。这种明确的分工和反馈机制有助于确保科技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为科技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通过这种综合的评价方式,可确保科技领域的发展与国家整体战略和目标一致,推动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对科技成果评价的关注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各个地区和高校为更精准、全面地评价科技研究成果,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如天津市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对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成果的差异性评价,体系包括了8 个一级指标,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面的评价维度,促进了科技研究水平的提升。广东省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成果的转化,通过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2 个一级指标,使评价更加贴近实际应用,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在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们在构建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上进行了精细的划分。董宏林的农业成果评价体系不仅涵盖了基础研究成果,还包括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成果,为农业科技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评价依据。社会科学领域,廖萍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内在和外在指标有机结合,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估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维度的考量。在医学科技领域,汤先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科技水平、科学价值和成果效益等多个维度,为医学研究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除此之外,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的评价也备受关注。陈洪梅通过实际工作的深入了解,构建了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为应用技术研究提供了实用性的评估工具。袁瑞判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方法,通过技术创新性、先进性、重现性、成熟度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为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科学支持。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提供了多元化、专业化的路径,为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以陈春花的研究为例,她深入研究经典管理领域的成果,全面回顾相关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实践导向的评价模型—“问题挖掘—理论构建—效益贡献”的QTB 模型,深入挖掘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于天波的研究认为,我国需要紧跟社会发展趋势,建立起新的科技成果评价模式,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科技环境。另一方面,徐文焕通过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科研管理的实际经验,对比国内外基础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完善我国基础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为科研管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袁永的研究侧重于广东省科技成果评价政策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政策制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郭向光通过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不足之处,总结出一系列值得借鉴的管理措施,为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价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参考。综上所述,这些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而且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建议,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者在科技成果评估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进展。王文华的研究聚焦于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将评价指标划分为绝对和相对经济效益,为更全面地洞察技术实际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持。董宏林等学者则致力于构建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提出了检验体系可靠性的方法,还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提供了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刘如顺等人则在海洋应用类科技成果评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改进评估方法机制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然而,尽管这些研究展示了一定的成果,科技成果评估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缺乏既完善又得到广泛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缺乏严格规范的科研评价制度。在水利科技成果评估方面,实践和理论的研究都相对有限。为弥补这些缺口,有学者试图通过构建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以评估水科技成果的价值,这是一种积极而有前瞻性的尝试。

1.2 水利科技成果评价研究进展

水利科技成果评价在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尚有待加强。以公益性水利科技成果评价为研究对象,王志强等学者进行了初步的指标体系探讨。在这个背景下,袁杰和袁汝华通过深入分析水利部项目《水利科技及贡献率分析研究》的相关调研数据,试图建立一套更为系统和科学的指标体系。这一努力旨在为水利科技领域提供更有效的评价手段,促进科技成果的更好应用和贡献。这一研究为深化水利科技评价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实证基础。

2.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挑战

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数据质量、滞后性、多维度评价复杂性等方面。在数据质量问题方面,科技成果评价依赖于大量数据,但数据质量不一致和不准确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误差。因此,确保数据质量是一个重要挑战。在主观性问题方面,即使采用客观的指标,科技成果评价仍然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和评价标准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不一致。在滞后性问题方面,科技成果评价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足够的数据,因此评价结果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对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资金支持产生影响。在多维度评价的复杂性方面,多维度评价需要考虑多个维度的权衡和权重分配,增加了评价的复杂性。如何确定各维度的权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多维度评价的完善、数据共享和透明度以及国际化合作等方向。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成果评价将更加依赖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更客观、自动化地评价科技成果,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多维度评价体系将继续完善,以更全面地评价科技成果。研究者将探索更合理的权重分配方法和更多维度的引入,以更准确地评价科技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为了提高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科技成果评价将更加强调数据共享和透明度。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需要更多地公开其科研成果和数据,以便评价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价其质量和影响力。科技成果评价将越来越强调国际化合作。国际合作可以丰富评价数据来源,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4.结论

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质量、影响力、创新性等多个方面。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定性评价到计量指标,再到多维度综合评价的演进。各种评价方法各有优劣,面临数据质量、主观性、滞后性和多维度评价复杂性等挑战。未来,科技成果评价将更加依赖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强调多维度评价的完善,注重数据共享和透明度,以及国际化合作。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将继续为科研人员、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整个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科技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