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仇英《清明上河图》窥明代服饰色彩

2023-12-14张鑫

西部皮革 2023年22期
关键词:蓝靛清明上河图青色

张鑫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设计学院,吉林 长春 132200)

0 引言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明朝中期时的苏州,反映的是当时苏州城的繁荣,虽以宋本为参照,但是建筑的结构结构,画中人物的装束,都是明朝的特点,真实地表现了了明代江南地区政治、文化、经济、民俗等社会现状。为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其中青州市博物馆藏本为原清内府的藏本,文中图片均来自次此版本。

1 阶级明确的服饰色彩特征

为了确立明王朝的封建礼仪制度,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甫登御极,便“诏复衣冠如唐制”(见《明太祖实录》卷三十)。明朝在使用了一部分唐宋服饰旧制的基础上,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服饰制度,即“上采周汉,下取唐宋”[1]。

明代君臣士庶的服饰规制,较之历史上的任何朝代都更加严格。按天子、后妃、诸臣、士庶等不同等级,确定具体的服饰形制。此卷清明上河图中,市井人物依然是画面的主角,图中有绅士、官宦、商贩、农民、仆役、贩夫、走卒、脚夫、匠人、医生、卜师、妇孺、行脚僧人、道士、乞丐等各类人物,服饰色彩丰富,是研究明代服饰色彩的重要参考史料。

2 明代官员、内眷服饰色彩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有描绘官宦及贵妇的形象,图1中穿大红色的丝绸罗服的官员,只有四品及以上官员才可以穿着,京城内的五品官署长官、以及为皇帝讲经史的官员允许穿。五品的官员及御前不是讲官的官员,服饰只能是青绿色锦秀,如图2左下。如果遇到庆典,只能穿红色布料和“绒褐”[2](羊绒织物)。官吏的服饰、帷幕等不许用红色、黄色及紫色三种颜色,“玄、黄、紫、皂乃属正禁,即柳黄、明黄、姜黄诸色,亦应禁之”[3]。

图1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2 《清明上河图》(局部)

以图1、图2中城郊的马球场地中的贵妇,及金明池中泛舟的宫人形象为例,明代从一品到五品内命妇,服饰的颜色与丈夫的服饰一样用紫色。六品及七品命妇,服饰颜色与丈夫一样可以用绯红色。八品、九品命妇,穿戴大红色没有花纹的绫罗霞帔礼服。洪武二十四年,公侯伯夫人与一品命妇的服制相同。真红色的大袖衫,金木,六品到九品的内命妇,穿深青色缎子的霞帔和褙子。“宫人冠服,制与宋同。紫色,团领,窄袖,遍刺折枝小葵花,以金圈之,珠络缝金带红裙。”[1]

3 明代百姓服饰色彩

如图3环翠门前荡秋千的五个仕女,场景中虽仅五六人,却代表了明代女子的典型衣饰,其中正在荡秋千的女子,上身穿豆绿色襦衣下穿月白色齐腰长裙,左三女子上着官绿色襦衣,交领衣襟向右、窄袖,下穿象牙色多幅长裙,这种装束充分继承和发扬唐宋时期的服饰特色。

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

明代士庶的着装要求也很严格,洪武三年,士庶最早戴四条带子的头巾,后来改成带有四个角的方巾,穿色彩纷杂的圆领衣服,如图2,不可以使用黄色。士庶妻子只能穿浅色的团衫。到了明洪武五年,要求民间妇人只能用紫色粗绸面料的礼服,不可以使用金线刺绣,袍及衫只被允许使用紫色、绿色、桃红以及各种比较浅淡的颜色,大红色、鸦青色、黄色都不可以使用。带子只能用蓝色丝麻织物。到了成化十年,禁止官民妇女不能僭越使用浑金色的衣服。到了正德元年,要求军民妇女不可以穿销金色的衣服。

明代教坊司的乐艺乐妓的着装要求更加的严格,乐艺需要戴青色顶巾,用红绿色的褡裢。乐妓戴白色兽角做的帽子,穿黑的褙子,不可以穿平民妻子的服饰。教坊司的伶人,要求佩戴戴绿色头巾,用来与平民百姓的服饰做区分。乐人只能用红色褡裢,衣服的颜色用红色绿色都可以。乐人穿的衣服,只能使用亮绿色、桃红色、淡绿色、水红色和茶褐色。如图2武陵台榭的舞人,着水红色短衫,鹅黄色长裙,裙腰与腰部齐平,裙长至脚踝骨之下。如图4青楼内执乐琵琶的女乐着官绿色小袖单袍。

图4 《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仇英的画中有着淡茶色宽袖僧袍的禅僧,如图5。出家人的服饰在明朝也有很严格的规定。洪武十四年规定,禅僧日常可以穿茶色的布服,青色丝带,浅绿色袈裟。讲经的僧人平时穿浅绿色,绿色丝绦,袈裟为浅红色。教僧的常服为黑色,戴红色丝绦穿浅红色袈裟。负责管理寺庙的和尚以及僧人事务的和尚与教僧的服制要求一样。只有负责寺院出家人事务的官署官员,披绿色图案袈裟,环扣使用金来装饰。道士平时穿青色的法服,朝见时穿红色衣服,管理道观及道士事务的道官穿着同道士一样。只有管理道观和道士事务的官员穿的法服、朝服,有绿色图案,使用金做装饰。在京城的科道官,穿红色的道衣,金色袈裟。京城以外的道官,穿红色道衣,不穿金色袈裟。道士穿青色的道服。

图5 《清明上河图》(局部)

4 明代文人服饰色彩

明代文人士大夫服饰以简洁、舒适、雅致为主要特点,一般穿着宽松的袍子,袍子的样式和颜色多样。仇英画中对文人形象描绘的较多,如图6,以高台上对弈的这组文人形象为例,,服饰颜色丰富主要是浅淡的素色。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政府规定士人戴“四方平定巾”[1](一种方形帽子),帽子的颜色和质地都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地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政府认为士子与官吏的着装近似,需要区分开。于是命工部制定新的衣着规范。经过三次修改后,确定了“生员襕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1]。这种衣着样式开始成为文人们一种独有的着装风格。到了洪熙年间(1425年),皇帝问:“穿蓝色衣服的是什么人?”左右回答是监生。皇帝说:“穿青色衣服更好。”于是监生们开始穿青色的圆领衣服。

5 明代服饰色彩来源

此卷《清明上河图》中共有两千多人,每个人物都可以通过动作或者服饰区分他们的身份,人物的衣服纹路较简单,依照身份地位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色彩。以画中的服饰色彩为例并以明代《天工开物》中可以考证的面料色彩的名称为准有:大红色、“莲红、桃红、水红”[2]、木红色、紫色、鹅黄色、金黄色、泥金、浑金、銷金、茶褐色、大红官绿色、豆绿色、油绿色、天青色、蒲萄青色、蛋青色、毛青、翠蓝、天蓝、玄色、月白草色二色、藕褐色、象牙色等。

古语里将原色的红色称为赤色,称红色为橙红色,蓝色为青,青、赤、黄、白、黑为五色,五色混色可以得到如绿、紫、粉等颜色。

明代的红色已经开始使用红花代替传统的茜草,这时的大红色。使用红花作原料,明代的莲红、银红、水红、桃红色等浅淡的红色也是红花染成的,颜色的浓淡根据所用的原料的重量而定。木红色是使用苏木煮水后加,明矾、五倍子一起漂染得到的。

紫色是用紫草的根部捣烂煮水后染色。

鹅黄色则是使用黄檗煮水染一层底色再加蓝靛水复染。金黄色“金黄,用槐花粉入胭脂合”[4],可以用槐花制成的粉和胭脂色调和染成,也可以用黄芦木煮的水染色后用麻稿的灰水淋,碱水漂。

泥金、浑金、銷金是使用金箔或金箔制成的金线来装饰的方法。

大红官绿色需要先用槐花煮水染底色再用蓝靛复染,颜色的深浅可以用明矾、调节。豆绿色使用黄檗煮水染一层底色再加蓝靛水复染。明代中后期使用苋蓝煮水套染的一种鲜艳的绿色叫草豆绿色。油绿色是用槐花微染,加入青矾。

天青色是用蓝靛轻染,再用苏木水套染。葡萄青色是用蓝靛染成深蓝色,深苏木水复染。蛋青色则是先用黄檗水染,后用靛蓝复染,翠蓝、天蓝色是用深浅不同的蓝靛水染色得到的,明代古籍里常见的玄色,是用蓝靛染成深青,后用一半黄栌木和一半杨梅树皮一同煮水后套染。明代典籍里的蓝靛可以通过五种植物提炼,最早使用的是茶蓝(菘蓝)然后是蓼蓝、马蓝和吴蓝,蓼蓝(苋蓝)是明代中期后才开始大量使用代替菘蓝提取染料的。

明代早期使用蓝靛轻染得到月白、草白色,中后期则使用半熟的苋蓝水染色,象牙色用黄土染色或者黄栌木煮水轻染。

藕褐色是使用苏木轻染后,青矾和莲子壳煮水复染得到的,如果不经过苏木轻染则能得到茶褐色。

传统颜色中的黑色的概念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古语中有很多类似颜色的叫法,如“黎,黧,皂,玄,缁,乌,鸦青,黛青,黯,墨,黝等等”[5]。染黑色的原料多以胡桃青皮、栗子皮、皂斗、莲子皮等放在一块儿久煮,沥干,再加入铁砂、皂矾煮一整夜,就会变成深黑色。“橡实,栎木子也,所在山谷皆有。木高二三丈,三四月开花黄色,八九月结实为皂斗。”[6]橡果的外壳也称为“皂斗”。所以黑色也可以称之为皂色。

6 小结

明代是传统中国服饰面料与色彩发展的完善阶段。其染色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传统染料通常采用天然植物染料或矿物染料,历史悠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传统染料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代表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印染工艺在当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续和发扬。一方面,一些传统染料仍然被用于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染布等,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染料的应用和发展。近年来,一些新型的植物染料,如蓝靛、茜草、紫苏等,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以期实现传统染料的可持续发展和应用。

猜你喜欢

蓝靛清明上河图青色
青色的海
云淡风轻悟人生——写在王慧骐《青色马文存》首发之际
宽叶蓝靛果叶片不同海拔和郁闭度的遗传变异研究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蓝靛种植增收调研报告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蓝靛果忍冬果实的种内变异研究
青色草原上的关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