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弦子腔唱本文献资料考
2023-12-13田嘉兴
田 嘉 兴
(1.西安石油大学 音乐系,陕西 西安 710000;2.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 100875)
崇信乃陇东名地、公刘故里,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的先民便跟随周人先祖公刘在芮鞫(崇信古称芮鞠)学习开垦、灌溉、修治土地等农业生产技术手段,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关陇农耕文化。自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以来,隶属安定郡(现今甘肃省泾川县)的崇信理所当然的成了陆上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也是西出长安的重要驿站。唐德宗年间(788)陇右节度使武康郡王李元谅在锦屏山上新筑崇信城,置崇信军,抵御吐蕃。从那时起,崇信城便成了中晚唐时期陇右节度使拱卫京师的重镇之一。“崇信”二字取自“尊崇信义”,有“尊敬、崇尚与信义”的含义。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开始设立崇信县,距今已有1059年的历史了[1]。
崇信因地处陇山、关山山脉腹地,汭河、黑河、达溪河三条河流贯穿全县境域,得天独厚的地势地形与悠久的历史文化直接造就了崇信丰富的民间音乐生态资源。一首首通俗易懂的崇信民歌,唱出人间的喜怒哀乐;一曲曲说理育人的弦子腔,道出了人间的忠奸丑恶;一段段山野豪放的山梁走唱,喊出了人间的悲欢离合[2]。
据《崇信县志》记载,崇信弦子腔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左右[5]。但唱词的收集、整理与记录开始于20世纪初。1912年,平凉县大潘村教师潘怀仁(已故)口述,崇信县黄寨乡侯家老庄社侯成章(已故)记录的崇信县境内最早的一本弦子腔唱本资料成册,这也标志着崇信弦子腔从“口传心授”逐渐向“文本记录”过渡。但该唱本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馆搬迁的过程中不慎丢失,目前仅能通过崇信弦子腔侯家老庄班社第四代传承人侯兆洲口述得知,唱本封面记录如下信息“禀生侯成章沐手敬书,平乡大潘潘怀仁教”。20世纪30至40年代,随着弦子腔流传区域的不断扩大,艺人在表演、教习的过程中也陆续收集、整理并抄写了一些唱词,初步形成了崇信弦子腔早期唱本文献资料。笔者2020年4月至7月在崇信县田野考察期间,发现了目前保存完整的两本唱本资料。如图所示,图1与图2两本唱本共收录剧目8部,均在崇信县黄寨镇北沟老庄村。
黄寨镇位于崇信县西北塬,东边与柏树镇相接,西部与北部分别与平凉市崆峒区的大寨乡与白水乡接壤。全长17公里,南北宽7.5公里,地势由东向西逐渐增高,而北沟老庄村则位于黄寨镇的西北方向。
图1 《崇信北沟老庄弦子腔(一)》封面
图2 《崇信北沟老庄弦子腔(二)》封面
表1
黄寨镇北沟老庄弦子腔来源于两个地方:第一,据黄世龙艺人口述回忆(笔者整理):“最早的北沟老庄村弦子腔称为弯腿社火即野曲小调社火。而邻村的侯家老庄弦子腔班社的成员演唱的曲调比我们悦耳好听。而且会唱的剧种不光有弦子腔、小曲子还有秦腔与眉户戏。在伴奏乐器方面也比我们齐全,有三弦、二胡、板胡、竹笛、四叶瓦、碰铃等,且演奏水平也普遍较高。我们在听完这些调子后,决定学习改进自己的野曲小调。”第二,黄寨镇北沟老庄村王有禄(已故)曾在崇信县铜城小学读书,上学期间喜欢听戏,在空闲时间里经常去附近收集唱词和学习演唱,回到北沟村后,他将铜城学到的曲子与本村的“弯腿社火”相结合,最终形成了黄寨镇北沟老庄村弦子腔音乐的雏形。
北沟老庄弦子腔班社成立于民国,兴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衰败于20世纪末。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班社发展迅速、演出频繁、人员齐全。而“文革”期间被划为“四旧”之列之后,就停止了演出。所有的服装、乐器、道具、唱本,除艺人私藏外,全部焚毁。据黄世龙艺人口述(笔者整理):“‘文革’期间从来没有见过弦子腔的演出,我参与编排过样板戏《红灯记》,出演过李玉和。弦子腔停演状况一直持续到我中学毕业(即1978年)。”1982年,北沟老庄村的黄金存和黄中华二人主持重新操办北沟老庄弦子腔自乐班,并一直演出到1997年左右才停止。
一、《崇信北沟老庄村弦子腔(一)》
该唱本是目前笔者所见保存较为完整的“崇信弦子腔”唱本。长210mm,宽148mm,32开单行手抄本,线装。封皮处有毛笔书写的信息,在右侧上、下分别用“蝇头”小楷(即苍蝇头一般大小的楷体汉字)抄写了唱本中所记录的剧目名称,右上记有《双官诰》《两亲家打架》《李彦贵卖水》《老换少》,右下标有《小姑贤》《起解》《捡柴》《三堂会审》《下四川》《走雪》。经笔者翻阅唱本全部内容后,仅发现右上五部剧目,其余并无发现,故而断定右下信息并非作者撰写,具体撰写人员及原因不详。唱本中间竖写了抄录人的名字即黄中华,左上侧记写时间1945年,然而,笔迹、字体与唱词所用的笔迹不符,但是唱本封面上的时间明显晚于成册年代。因唱本封面并无书名,为方便整理,笔者以发现唱本的地点命名即崇信县黄寨镇北沟老庄村。唱本共计72页,每页8行,每行字句不均。唱本中有些字迹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无法计算具体字数,只能略估有14500余字。在唱本中的每部剧目开始之前,都会在右中竖写弦子腔剧目名称,第一段唱词的曲牌名以及演唱角色。其余各段的曲牌名与唱演角色均写在各段首句唱词旁边或下边,字号比唱词字号略小。唱本持有者为黄中华。
黄中华,崇信县黄寨乡镇北沟老庄人,中共党员。生于1926年,卒于2021年,享年95岁。民国时期,因长期遭受国民党士兵的欺凌,被迫出逃。在平凉县(平凉市崆峒区草峰乡)躲藏时遇见了去往陕甘宁边区吴起镇的运粮队,他随队一起出发。到达吴起镇后,黄老独自来到延安。他曾在中共西北中央党校学习。西安和平解放后,他与六名工作人员护送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的任谦同志前往兰州。途中经过平凉时,因考虑到家中劳动力不足、父母无人赡养等问题,特向组织申请,留在平凉县草料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辞职回乡,在家务农的同时加入黄寨北沟老庄弦子腔自乐班中。
从图3可以看出,胶凝材料水化产物中主要钙矾石(AFt)和未参与水化反应的C3S和石膏(CaSO4·2H2O)。与图3相比,图3和图4最大的差异在于水泥试样水化产物中含有较为明显的羟钙石[Ca(OH)]衍射峰,而钢渣-矿渣基胶凝材料试样的水化产物XRD图谱中仅有钙矾石(AFt)的衍射峰。但是,钢渣-矿渣基胶凝材料试样中AFt的衍射峰要明显多于水泥试样。
表2
(一)经典剧目——《双官诰》
《双官诰》又名《三娘教子》《机房训》,是京剧、秦腔、晋剧等戏曲剧种中的经典剧目之一。《双官诰》因剧情感人,唱功优势明显,众多戏曲演员皆因演出此剧而出名,例如民国时期易俗社教练兼演员赵杰民,新中国成立后尚友社王玉琴皆以此剧为代表作,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秦腔大奖赛上,《三娘教子》折戏或唱段成就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演员[6]。
崇信弦子腔《双官诰》剧情安排合理有序,语言表达通俗淳朴,人物性格生动鲜明,思想内涵喻理育人。全剧共11页,83行,约2100余字,每行的字句格式依曲牌的运用而不同。
全剧共六位人物。第一,“正生”又称须生、胡子生,薛子岳便指的是剧中的“正生”,也称为唱功老生,以唱为主,多扮演帝王将相、文人等;第二,“小生”主要扮演的是青壮年男性,剧种的薛倚哥正是“纱帽生”角色,在大多数表演中指的是身着锦袍腰缠玉带的文官;第三,老生与“正生”一样,但剧中饰演薛保的老生是做工老生,主要以扮演衰老的长者为主;第四,正旦,是旦角中的重要分支,又称青衣,这一角色主要扮演的是端庄、正派的女性角色,剧中王春娥便是;第五,六位人物正是剧中的张氏与刘氏,此二人被称为彩旦。彩旦俗称丑婆子,属做工旦角,以滑稽和诙谐幽默的表演示人,主要的人物特征是讽刺自作聪明和贪图小利。
全剧共有大小调曲牌14支,其连缀方式为【月调】-【银纽丝】-【五更】-【慢诉】-【岗调】-【五更】-【岗调】-【五更】-【岗调】-【五更】-【大连厢】-【大十片】-【岗调】-【五更】-【采花调】-【琵琶调】-【大哭调】-【长城调】-【连厢调】-【紧诉】-【月尾调】。曲牌结构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由曲牌思维的程式性、灵活性、即兴性之内核而决定的[7]。《双官诰》曲牌结构即【月调】-若干曲牌-【月尾调】,中间连缀的曲牌音乐灵活性与即兴性较强。在程式性方面,“【岗调】-【五更】”无疑是整个结构中最为特殊的部分。两支曲牌在中间连缀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反复出现,是因为(1)两支曲牌均属F调,调式相同;(2)两者调性都是悲喜皆可;(3)在唱腔上可以相互转换,即【岗调】-过门-【五更】,反之亦可。它们所表现出的较强循环原则,与宋代说唱音乐“唱赚”中的“缠达”(两个曲牌轮流交替演唱)相似。
从唱词拼写来分析。读音方面,唱本中本应出现的“薛”字,在记述中均都记成了“谢”字。据黄中华先生(已故)口述(笔者整理):“当时在抄写的时候,原先的唱本上写得都是‘薛(xue)’但该字在用崇信方言发音时都读“谢(xie),所以,便将唱本中的字抄写成了‘谢’。”如“谈席挂画分东西”中的“谈”同“弹”等等。记写方面,曲牌名称中的“调”字均用“吊”字替代;如“只说正江造祸殃,谁料想荣耀转回乡。”中的“正江”意为地名“镇江”;等等。
从唱词内容的完整度来看,书中凡是每页因破损而导致唱词不清的地方都会用简体字在旁边重新抄写一遍。如第2页左数第1行,原文“把节□,教□□□□,□□□□真节牌。”译文“把节守,教养小英孩,与夫人立个真节牌。”;如第5页右数第1行,原文“圆,这□是□官□□□□□。”译文“圆,这才是双官诰万古流传”等等。
从剧情的发展来看,摘要如下。
唱词开篇。讲述了薛子岳衣锦还乡,带回了诰命衣。如“一步昇荣,俱家人受王封。多蒙老爷,被诰命。辛喜的俱家人占皇恩。”
礼拜过程。子岳为感谢三娘安分守己守贞节,含辛茹苦教子恩,特向皇帝求的诰命衣。如“薛保打扫庭前地,谈席挂画分东西。”等等;因薛倚哥身中状元,皇帝为其母亲(刘氏)赐予诰命衣。一开始倚哥不知生母弃子的事情,经三娘与薛保等人的讲述后,将此诰命衣赠给了三娘,以答谢养育之情。如“进得二堂倒身拜,拜过你父理应该,要拜夫妻同受儿一拜。”等。
趁机渔利。当张氏与妾刘氏(倚哥生母)改嫁后,得知薛子岳与薛倚哥二人做官,便来到薛府趁机讨要好处。如“闻人说我爷做官甚大,我的儿仲状元名扬天下,此一去难免得受他打骂。如不然咱合他要分娃娃。”等等。
三娘教子。教子缘由。如“你大娘张凤蕊,生儿的母名叫刘千金,他二人在家不安分,是非不离咱家门……多亏隔壁邻亲戚六眷,谢保老哥一个一个来帮言,才把冤家留谢门。”教子过程,如“有为娘机房苦用功,攻我儿上学读五经……若不是为娘家法严,小冤家怎能入龙门”
点名主题。如“你父子官上加官,心喜与家人今日才团圆,这才是双官诰万古流传。”
《双官诰》深刻地反映了民间大众行善积德、坚守贞节、教子育才的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它以简单朴素的唱词文本,诉说出不同角色之间丰富多样的语态、神情与动作,更深层次地流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说教育人的情感内涵,使之成为人民群众为人处事的重要参考文本。
(二)经典剧目——《两亲家打架》
《两亲家打架》又名《看亲家》《打架》是秦腔、曲子戏等戏曲剧种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崇信弦子腔《两亲家打架》剧情跌宕起伏,内容诙谐有趣,唱词色彩鲜明。全剧共出现五位人物即“正旦、丑旦、小旦、姚旦、乡约”。其中“丑旦”与“姚旦”归为一类,亦可称为“丑旦(旦行中的丑角)”,是剧种的李氏。“乡约”是剧种的人物名称,他对应的角色是“丑角”类的一个分支“巾子丑”,又称“老丑”,该角色多扮演一些诙谐的老人。“正旦”是剧中的“张氏”。而“小旦”谓之闺门旦[8],但剧中的二姐娃所饰演的“小旦”已为少妇,这种现象在崇信弦子腔的角色中已为常态。
《两亲家打架》属规整性的联曲体结构,即【月调】-若干曲牌-【月尾调】。其中“【西京】-【大哭】-【岗调】”与“【紧诉】-【西京】-【岗调】”特征显著。前者三支曲牌所呈现出的调性与剧中人物所表现的性格相同,都是以一种愤怒、悲愤的情绪贯穿始终;而后者的连缀结构所表现的曲牌调性与这一情节也十分契合,乡约劝架,两位妇人诉苦,都是在激动与悲愤中完成的。
表3
从唱词拼写来看,地域方言浓厚,如,“谈闲”读作“tan xian”词义为“聊闲话”;“火剑”读作“huo jian”词义为“火钳子”;如“半枼”读作“ban ye”词义为“半块砖”;等等。
从唱词内容来看,该剧属民间故事类,主要以宣讲夫妻之间要勤劳善良,公婆两家和睦团结,待人宽容的社会道德规范。
二、《崇信北沟老庄弦子腔(二)》
《崇信北沟老庄弦子腔(二)》同样是笔者在黄中华老先生家中找到的。因原始唱本封皮破旧,且无名称。为了与黄老收藏的《崇信北沟老庄弦子腔(一)》有所区别,以此命名。《崇信北沟老庄弦子腔(二)》长130mm,宽200mm,32K单行手抄本,线装。封面中间竖写着唱本中的剧目名称,即《小姑贤》《闹书馆》《断桥》。无目录。左下角记着唱本持有人黄中华,其余字迹因封皮太过破旧,难以辨识。唱本共计35页,每页6行,每行字数不等。在唱本的第24页左边第2行的名称《断桥亭》下边,写着“三十八年古历□月初一日”,但唱词笔迹与时间笔迹在字体、颜色上均不一致,经笔者询问过持有人黄中华先生后得知:“这个时间是他拿到唱本在翻阅的时候随手记录的时间。”由此可知,该唱本成册的年限应早于记写时间的年限。书末记写着撰写者的名字与地址即“党贵轩书,党家庄第一社社长”。党家庄隶属于泾川县王村镇管辖,与崇信黄寨乡北沟老庄村同在北部山塬上,同时据持有人黄中华生前口述:“这本唱本是我当时学唱时去党家庄借的,学完后一直存放至今。”
表4
经典剧目——《小姑贤》
《小姑贤》又称《王登云休妻》《爱女嫌媳》,是秦腔、评剧、吕剧、曲剧等剧种的经典剧目;它也是崇信弦子腔家喻户晓的经典曲目之一,剧情鲜明的勾勒出大众百姓家的最为普遍的“婆媳关系”问题,这部剧与《两亲家打架》的故事情节迥然不同。前者在处理“婆媳”关系的问题上,小姑子王英作为嬏氏的女儿,按照血缘关系来说,理应与母亲站在一起,声斥嫂嫂的不是。但是她深明大义、聪明懂事,毅然决然地以维护哥嫂的感情和家庭团结为目的,在语言与行动上巧妙地化解了母亲不满,这也与“小姑贤”这一主题完全契合。后者在解决因“婆媳矛盾”而带来双方家人大打出手的局面时,没有选择从矛盾的本质上去解决,而是借用外部势力来威胁双方家长暂缓互相之间的冲突,也就是“乡约”以送官与罚款的方式去调和张、李两家的矛盾。但是这种调节只是暂时的,随着外部力量的掣肘,双方矛盾仍会激化。
从唱词来看极具崇信方言特色。如第3页左3行“洗锅马灶他亲来,媳妇不干将他樊。”中的“马”意为“抹”同义“擦”;第5页右3行“交他个贱人多跪上一正”中的“交”同义为“让”,“跪上一正”同义转换为“跪上一会儿”等等。
下面是王登云出书馆回家的一段,同样也是弦子腔《小姑贤》【岗调】的经典唱段,广为流传:“王登云来出书房,行步来在我门前。低头我把才门进,一家人吵闹在客厅。我母亲坐上边杀气满面,贤得妻跪倒娘面前。小妹妹致了气,一旁立站。但不知生气为哪般。走上前来拿礼儿见。问母亲生气为那边。”
三、结论
崇信弦子腔唱本文献的价值在于,它们不仅记录了民国时期弦子腔的口传样本形态,而且也为梳理崇信弦子腔百年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参考依据,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位于崇信北塬的黄寨镇是崇信弦子腔最为重要的起源与传承地区。崇信弦子腔虽传承发展于当下,但是它的流传背景被牢牢定格在了清末民初。所以,描述与研究崇信弦子腔唱本资料的工作,有助于对陆上丝绸之路北线曲子戏音乐的唱本文献研究提供更具深度与广度的研究视野。
崇信弦子腔唱本中所记录的剧目以民间生活故事居多,唱词内容主要传达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文化。然而,这些精神谱系不仅体现在民间所收集的弦子腔手抄文本上,且在官方记载中也所记录。如中华民国十五年重修的《崇信县志·艺文志·歌词》[9]中也记载了15段“勤学类”;15段“劝戒类”以及6段告诫“士农工商学徒军警”类的唱词。总之,无论是民间的手抄本还是官方的县志文本,它们所记录的唱词都直接反映崇信弦子腔唱本中所记载的内容与民间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在过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弦子腔充当起了给全县人民宣扬“忠奸善恶”的作用。唱本中所记录的每一折戏从剧情、人物、曲牌、字句、唱词等方面看,它们相互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特定的情节中,每一位人物都能与他对应的曲牌、唱词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崇信弦子腔不光要有语言,而且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通过演唱,才能够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所隐含的本质属性[10]。遗憾的是,记录弦子腔唱词的民间艺人因缺乏系统的记谱训练,导致了唱本中仅仅只保留了唱词部分。在笔者2021年7月的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六盘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录音资料,我相信通过对这些录音资料的记录与整理,可以对原始唱本中的音乐部分较大程度上进行复原,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崇信弦子腔音乐文本文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