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白诗歌中“月”意象的孤独内涵

2023-12-13曾晶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峨眉山长安李白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作诗无数,在他的诗歌中,“月”可谓是伴随他的一生。月亮作为一种具有浪漫意蕴的自然景物,是我国古诗词中经常歌咏的对象,李白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其千首诗作中,咏月诗达三百余首。月亮激发了李白无尽的灵感与诗情,在李白心中,月亮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李白把他客观抽象的真实感受与自己的主观情感有机统一起来,创造了明月之美的形象。他一生的境遇与所感让他诗中的明月形象丰富多彩,或狂放、或柔情、或孤独。本文则根据李白的人生轨迹剖析其诗中不同时期“月”中包含的孤独与愁思。

一、以月思念家乡的孤独

公元724年,李白仗剑出蜀,开始了他的游侠时光,在月影中与家乡告别,写下七言绝句《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的映影。全诗语言浅近自然,音韵流畅,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同年,作《渡荆门送别》(另说作于开元十三年或开元十四年),“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同在船上,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幻化出海市蜃楼。“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同《峨眉山月歌》。月光、月影伴随诗人一路,李白不止一次把月亮比喻成镜子,《古朗月行》中就有“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张若虚笔下,月是宇宙的,人们同望一轮明月便可解相思之苦。而李白的这轮江月,它看着李白离开家乡来到楚地,送别李白,更像是李白一个人的月。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小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天下,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24岁的李白,意气风发,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出蜀干谒。然而诗人荡舟江上,秋夜行船,在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在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诗人思乡怀亲之感油然而生,诗人此时的孤独是出门求学的游子对家乡的眷念,只是暂时的,李白将思念寄予月,怀着对未来、对尚未涉足的祖国山河的憧憬,他不知道自己的前路是否能成功,但此时的孤独也是幸福的。

二、以月排解苦闷的孤独

公元742年,唐玄宗召见李白,对其给予极高的礼遇:“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赐官翰林供奉,第二次入长安的李白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这也是他离人生理想最近的一次机会,但他的职位远不得他的意。翰林供奉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代有高深修养的文人及艺术家,皆被皇帝招揽入宫,以某种技艺侍奉帝王。

唐玄宗并没有给李白施展抱负的机会,唐玄宗欣赏李白的诗歌才华,却从不与他商议大事,他还是没有机会抒发政治抱负,虽然生活富贵,达官显贵纷至沓来,但诗人内心是寂寞的。官场失意,李白在院落里独自饮酒赏月,写下千古名篇《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月夜独酌,“独”字尽显孤独,于是诗人突发奇想,把天上的明月,月光下诗人的影子与诗人自己,化成了三个人来共赏明月,在想象中的热闹之下尽显孤独与悲凉,试想,诗人是没有朋友吗?还要自己与影子做伴?诗人此时只想与明月做伴来抒发自己官场失意、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孤寂与苦闷。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此时的孤独是自己内心需要宁静,是挣扎向上的普通人的愁思。人生大起大落,世人看到的是乐观旷达的李白,是不拘小节的李白,但孤独仍藏在诗人内心,此诗饱含一颗孤独、寂寞的心灵,因人生不得意而壮志难酬的失意。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正是因为他超凡的心态,面对官场的黑暗、官场的失意,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消沉,而是向往自由,向往光明。此诗可谓是李白写月诗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以月饮酒放歌的孤独

在李白的生命里,他一向追求进退的自由,进可以报效朝堂,退可以云游四海。他与好友岑勋、元丹丘游历在黄河边,看见滚滚而来的黄河水,不禁抒发豪放之情,写下千古名篇《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黄河源远流长,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人生苦短,生老只是朝暮之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的月极其表现了李白狂放的性格特征,诗人刚离开长安,虽有理想失落的傷怀,但没有消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出极度的自信狂放。此时的孤独是李白内心始终交织着的失望与自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一方面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有远大的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他钟情于山水,乐在其中。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态度,这种矛盾统一在李白身上,便也成就了李白。孤独、失意、苦闷并没有使诗人走向消沉,他不承认现实的悲剧性,不承认人生的有限性,在数次经历失败与驱逐后,他始终都会抬起头来仰望月亮,将月亮视为友人,把抽象的明月具象化,这就是“诗仙”。

四、以月探索人生的孤独

公元744年,李白经历了他人生中第二个转折——赐金放还,满腹豪情的诗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五味杂陈交织在其内心中。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作《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描写了月亮在云霭散尽时的光辉,又发出嫦娥与谁为邻的疑惑,从多角度、多层次塑造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问出了宇宙的奥秘,人类的不解。“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写尽月亮永恒,人世沧桑。最后“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可见其与明月惺惺相惜之情,也透露出李白在饱经磨难后仍对人生充满希望,月亮也是他追求美好的象征。

李白在此诗中,用其超凡的写作手法塑造了一种孤冷、清高、神秘的月亮意象,富有人生哲理,古月同辉,沧海桑田,这未尝不是诗人经历人生巨变、壮志难酬的写照,《把酒问月》中塑造的明月形象,也显露着一个孤独、清冷的自己。

五、以月追求理想的孤独

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内心郁结,惆怅忧思,在心中想象出美人的相思之苦,作《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此作被认为是李白被排挤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之作。此诗可分为两部分,“长相思,在长安”至“美人如花隔云端”,描绘的是一个独居幽者的形象。身处“金井阑”却仍觉“孤灯不明”,这也是李白此时内心的写照,运用屈原“美人香草”的意象,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安旗教授也认为:“以‘美人比喻明君,以男女恋爱比喻君臣遇合,在中国诗歌史上,可谓源远流长……”长安,明月,美人,长安在此时不仅仅只是地名,更是诗人追逐人生理想之地,李白的一生都在期盼长安、回盼长安中度过;明月是他的精神寄托,“卷帷望月空长叹”,明月更可能是诗人心中至高理想的化身;“美人”自古以来就有象征意义,《诗经·邶风·简兮 》有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楚辞》中又有 “恐美人之迟暮 ”。“美人”是明君,世人皆爱思慕明主,浪漫的诗人们则更渴望得到明主的赏识,李白也不例外。

此句直至篇末是第二部分内容,写主人公在重重阻难中的一场梦游似的追求,这里有屈原“求女”之意,有“青天高冥”“渌水波澜”,还有重重关山,写出了追求之难。此处何尝不是李白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长安却仍不得志的写照。在此诗中看不到“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李白,看不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细腻惆怅,含蓄内敛的。李白的《长相思》(其一)就是一首表现“政治单恋”的抒情诗。这“单”也是孤单,是孤独,“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回望长安却回不去的无奈,是报国无门的苦闷,但也从某种方面反映了李白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之后,仍想获得圣主的青睐,在大唐盛世建功立业的决心。

六、以月抒情壮志的孤独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朝廷动荡,人心惶恐。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此诗豪放自然,不同于《长相思》的内敛婉转,世人心中的诗仙仿佛跃然纸上。此诗为送别诗,但不直言别离,而重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长风万里”“高楼秋雁”,展现出一幅万里秋空图景,也展现出诗人豪放的胸襟。以“小谢”自指,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就是李白,虽遭遇黑暗却仍心向光明。接着将情绪推到最高点,豪情壮志,酒兴酣发,诗人飘飘欲仙“欲上青天揽明月”,仿佛所有的烦恼、忧愁都随着“上青天”而消失殆尽……明月一直都是李白诗作中的寄托,这次也不例外,明月是他高洁理想的象征,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

苏轼有“高处不胜寒”之说,李白越是超脱凡尘,就越是孤独的,世间又有几人能有“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能在反复淬炼、蒙尘之后依然对高洁理想保持追求?这首诗写烦忧与苦闷,却并不消沉低落,在豪放与自然之间收放自如。

七、以月回顾人生的孤独

公元758年,李白因永王案入狱,被流放夜郎,759年,朝廷因关中大旱,大赦天下,李白因此重获自由,归去途中写下《早发白帝城》,之后李白来到江夏,送友人僧人晏,作《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诗人回忆巴东看月,峨眉山月,由月想起自己的故乡,由我到月、由月到僧、再写到月,月与人在一个境界里,送别好友的情思在月光中荡漾。“峨眉山月”这一意象深入诗人的灵魂,年少时期的李白告别峨眉山月,晚年的李白将峨眉山月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李白一生游历河山万千,却始终忘不了峨眉山的明月,总感觉峨眉与他相伴,诗中峨眉月贯穿全文,显示出李白高超的艺术手法。李白自比浮云,漂泊无依,此时的孤独是无比怀念峨眉山的那轮明月,是思念家乡的孤独,是英雄迟暮却功业未就的孤独;此时诗人也羡慕远去长安的蜀地僧,那樣似乎能望见自己曾经耀眼的文名。此时的诗人也到了生命的晚期,他刚刚从劫难中逃生,却仍然抱有人生理想,仍然想建功立业。对即将奔赴长安的好友怀有真挚的祝福。此诗,忆月、忆人、忆乡,将诸多情感挥洒在月亮之下,交织在诗人传奇的一生之中。

八、结语

李白一生中写月诗三百余首,孤独、悲愤、愁思伴随其一生,对月的情感伴随着人生的不同轨迹而各有变化。但李白,这个天上的“谪仙人”怎会被这些俗思所困扰,在世人眼中,他应该是远离朝堂、飘逸不群的“诗仙”,他誉满海内,他人生得意。可他的志向绝不是只渴望谋取一官半职,他矢志不渝地追求“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虽然终了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但他始终有一腔热血,在头发斑白的年纪从军,渴望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可是中途身体不济。在他的生命中,孤独失意是常态,但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才是其人生本色。“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月亮知其心,他“举杯邀明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将情思寄予月亮,月亮成为李白诗歌中审美创作与情感抒发的重要载体,值得深究。

参考文献:

[1]吴雨熹.且将诗酒趁年华——古诗《将进酒》赏析[J].青年文学家,2022(35):121-123.

[2][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安旗,薛天纬,著.李白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2.

[4][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作者简介:曾晶,女,硕士研究生在读,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峨眉山长安李白
我们长安
水VS火
峨眉山下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一)
勇登峨眉山
西游新记 2
峨眉山游记
倒下的那一刻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