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2023-12-13李成群

农民科技培训 2023年12期
关键词:潼南农民发展

李成群

潼南位于重庆西北部,因地处古潼川府之南而得名,幅员面积1583平方公里,人口103万。潼南是战略要地。处于成渝腹心,40分钟到达重庆、1个多小时到达成都,联动双核、辐射周边,正奋力打造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增长极、产城景融合发展桥头堡。潼南是人文高地。诞生了革命烈士杨闇公等时代伟人,孕育了道教至尊陈抟、明代重臣吕大器、“第一廉吏”张鹏翮等历史文化名人,“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革命风范薪火相传。潼南是生态宝地。涪琼两江横贯全境,拥有100万亩蔬菜、32万亩柠檬、30万亩油菜,沿江绵延平坝构筑起“世界宽谷”,空气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左右。潼南是旅游胜地。拥有双江古镇、世界第一室内饰金大佛、中国最美花海陈抟故里等4A级景区,正着力打造“田园城市·郊游潼南”新地标。潼南是产业旺地。千亿级国家高新区初具规模,汽车再制造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三大支柱产业持续壮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太空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元宇宙等新星产业加快成长。潼南是投资福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中部崛起、西部陆海新通道、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潼南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要素资源加快集聚、多重利好叠加释放,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来种地这个问题,说到底,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近年来,潼南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从应变新形势、塑造新农人、加快新发展出发,着力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我们迭代升级办学模式。以农民为主角,实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实训服务”方式,创新“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培训模式,贴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贴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贴近农民生产需要、贴近农时季节生产,着力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任务型向服务型转变。我们变革重塑教学方式。推行“阵地共享+师资选用+教材定制”教学体系,着力构建“线上输出理论、线下传授技术、基地开展实操、孵化释放效果”多位一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我们推出“惠民有感”行动突出实效。近年来,累计开办各类培训班800余期,培训4.5万余人,培育高素质农民1.06万名,申报发明专利100余项,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区,新农人朱席武、欧敏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杨华荣获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黄锐、陈伟荣膺“全国农业技术能手”,滕文强等3人入选重庆英才。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着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民素质不适应、新思维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够快等挑战和问题。一是数字化思维不足。数字科技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社交媒体不善用、智能机械不会用,运用数字化思维、数字化工具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亟需提升。二是融合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已成大趋势。但部分农民守旧观念重,对于新时代新商机把握不准,农业合作社参与度不高、農家乐开办缺经验缺门路,产业发展形式单一、抗风险弱。三是市场化意识不强。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其他任何非农产业不可比拟的自然风险、纷繁复杂的市场风险等。如潼南2023年“7·28”百年一遇特大洪灾中,农业受损9.49万亩,经济损失3.28亿元,由于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缺乏,只有少数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定损理赔仅360万元,导致更多受灾风险由农户自行承担。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现代农业而言,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尤其对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地方政府,我们有以下四点初步思考,供大家参考。

第一,突出政治引领,培育懂政策、善作为的新时代新农民。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提高农民凝聚力向心力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首位任务。一要增强思想认同。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性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述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故事,引导广大农民感受人民领袖“知之深、爱之切”的三农情怀和党中央重农强农、为农兴农的鲜明导向,引领新时代新农民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要激发内生动力。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服务于农民全面发展,教育引导农民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维护粮食安全为担当,多种粮、种好粮,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贡献写在田野间。三要推动政策普及。遵循农民学习和生产生活规律,通过乡间广播、网络视频等农民喜闻乐见、好学易会方式,宣讲好党的“三农”政策,普及好农业发展知识,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传到农民耳朵里、送到群众心坎上,让广大农民明大势、识大局、知大任,自觉投身农业强国建设。

第二,突出产业发展,培育懂经营、善管理的新时代新农民。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培养新时代农民产业发展能力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修课。一要抓实线上培训。用好线上直播、网络视频等工具,打造农广新天地、云上智农、农广乡音等新媒体矩阵,发布规模种养技术、用地政策、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知识,分层分类分模块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咨询等各项服务。二要做精实地指导。积极对接各类农科院、研究院、农业高校等科研院所,争取科研技能人才智力支持,选聘农技专家学者,成立科技特派团、产业指导组,到乡村实地为农民解决问题、传授经验、指导生产。比如,潼南率先从农科院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高校教授中聘任32名“产业村支书(主任)”,进村入户开展精准指导,有力带动“一镇一园”、集体经济等快速发展。三要强化“头雁”带动。实施“头雁提质”“人才兴乡”等工程,培育“最美领头雁”,选派乡村致富能手,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向农民传授经营管理经验,带动农民创业增收致富,着力提升乡村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第三,突出数字赋能,培育懂科技、善创新的新时代新农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数字赋能必将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一要搭建交流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为农民搭建交流沟通、信息共享平台。例如,我们迭代升级“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入实施党建统领“双网共治”,进一步吸纳村民、专家、党员、干部進圈入群、进网入格,做优“潼心共治”网格服务,切实发挥线上政策发布、问计问策、矛盾化解等作用。二要丰富应用场景。找准“小切口”,凝聚“大智慧”,巧解“大难题”,服务“大民生”。例如,潼南区玉溪镇创新组建“玉成七士”、推行“网格员日记”,按照居住地精准入格、常态盯格,聚焦宣传引导、巡查走访、应急处突等“七件事情”,第一时间响应农民诉求,第一时间送达暖心关怀,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要发展智慧农业。在科技赋能、聚智惠民上下功夫,通过“理论授课+课堂演练+实战训练”模式,普及推广无人机施肥、机械化播种等技术,提高农民运用现代科技开展农业生产能力。

第四,突出改革求变,培育懂市场、善决策的新时代新农民。改革是引领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第一动力和关键变量。一要注重创新引领。精准指导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创新创业,大力发展小加工、小创意、小作坊、小旅游、小民宿“五小”产业,探索创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骨干,以农户为基础”的合作发展模式。比如,潼南区创新推出“我在潼南有块地、有块田、有棵树、有头猪、有坛酒”,发展各类共享田园220余家,推动1000余名农民成功创业,年吸引游客1000万人次。二要注重城乡融合。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关键是实现成效要素自由流动。潼南区高标准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分级分类多形式培训,探索“五进城”机制,即“户口进城”“居住进城”“教育进城”“养老进城”“双创进城”。实施资本、技术、人才“三下乡”,着力推动农民市民化、专业化。三要注重抱团发展。积极向农民宣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发展农业合作社等政策,鼓励农民转变思维、转变角色,由农民变股民,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带动乡村发展。例如,潼南区双江镇整合21个村(社区)资金成立联耕公司,动员7733户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培育263名产业工人,建立“442”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抱团发展,2022年村均收益超10万元。

猜你喜欢

潼南农民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五绝·潼南天台山(外一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抗疫阻击战告捷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说好潼南话 干好潼南事 做好潼南人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