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缺陷太多了
2023-12-13毛姆
毛姆
我不时问自己,如果我以全部生命献身文学的话,是不是本可以成为一名更好的作家。还在比较早的时候,几岁我记不清了,我就曾下定决心,既然生命只有一次,我就要尽自己所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仅仅写作于我而言似乎并不足够。想为自己的生命设定一种模式,写作在其中会是重要的部分,但还有其他许多对人类而言正当的活动;而死亡则在最后功德圆满地画上句号。
我有很多缺陷。我长得矮小,有耐力,但没什么体力;我口吃,害羞,我身体不好。我没什么游戏细胞,而游戏是英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道是由于以上的什么原因,或者是出于天性,我对同伴有种本能的畏缩,这使得我很难和他们相熟。
我喜欢一个个的人,而不怎么喜欢一群人。我也没有那种刚认识就可以向别人展示的迷人之处。尽管多年来我已经学会了在被迫和陌生人接触时装出一副热心的样子,但我从没有第一眼就喜欢上什么人。我想我不会在火车车厢里和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打招呼,也不会在客轮上与一个同船的人说话,除非他先跟我说。肉体上的羸弱使我无法享受三杯酒下肚引发的人际交流;还远没达到很多人高兴地和所有人称兄道弟的酩酊状态之前,我的胃就已经翻江倒海,整个人难受得要命。
这些对作家、对人类都是严重的缺陷。对此我也只有随遇而安了。我坚持按照自己制定的模式行事。我并不是说这个模式完美无缺,但我想这是在老天赐予我的种种境遇和非常有限的能力之下,自己所能期望的最佳模式了。
大多数人过着受变幻莫测的命运所掌控的随遇而安的生活。很多人受迫于其出生的境遇和生活的必需而保持一条笔直且狭窄的生活道路,在这条路上,没有向左转或者向右转的可能。生活的模式就是在这条道路上形成的。生活本身逼迫着他们。这样的模式若不像人们自觉努力去创建的那样完满,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不过艺术家处于一个享受特权的位置。
我用“艺术家”这个字眼,并不意味着要衡量他所创作作品的价值,而只是用来指专心于艺术的人。我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更好的词。用“创造者”有些自负,而且要求的独创性似乎很少能够得到确证。“工匠”显得不够。木匠是工匠,尽管他可能算是狭义的艺术家,却缺少通常说来最无能的三流文人、最蹩脚的拙劣画师都能自主掌握的行动自由。艺术家能在特定的限度内将自己喜爱的变为自己的生活。在其他行业,比方说医药或法律行業,你可以自由选择要不要这些客户;但一旦你选定了,你就不再自由了。你会受到职业规范的束缚,你身上也会被加上一种行为标准。模式是预定好的。只有艺术家,或许还有罪犯,才能制定自己的生活模式。
或许是年轻的时候即有的一种天生的整洁感让我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了一种模式;或许是源于我对于自身的某种发现,关于这一点,后面我将略微述及。这一设计的缺点就在于它可能扼杀了自发的萌芽。真实生活中的人和小说中的人有一个巨大的区别,那就是生活中的人都是些冲动的动物。曾有人说,形而上学是我们为基于直觉而相信的东西找到的糟糕的理由;也可以说,在日常行为中,我们通过深思熟虑来认定做我们想做的事是否正当。向冲动投降就是模式的一个部分。
我觉得一个更大的缺点就在于它引导你过多地生活在未来当中。一直以来我都知道这是自己的一个毛病,虽然也曾努力改正,却徒然无功。除了通过意志的努力,我从没有希望过去的瞬间能稍稍停留,让我从中得到更多的享受,因为即使它带给我之前曾热切盼望的东西,我的想象也会在得到满足的刹那,忙于期待即将来临的未定的喜悦。
我犯过很多的错误。我常常为一种作家尤其容易产生的倾向所扰,即渴望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做出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物所做的某些行为。我曾尝试过对自己的天性而言属于异类的事物,并且固执地坚持,因为我的虚荣心不允许自己承认被打败。我曾经过多地注意别人的意见。我曾经为一些无价值的东西做出牺牲,因为我没有承受痛苦的勇气。我曾经做过傻事。我有敏感的良心,我曾在这一生中做了某些无法全然忘记的事。如果我曾经有幸成为天主教徒,那我本来可以将自己的这些都做告解,在经受惩罚而获宽恕之后,永远不再把它们挂在心上。我曾经按照常识提示自己的那样去对待它们。
我不为它们感到后悔,因为我认为,是自己的严重错误使我学会包容别人。这花了我很长时间。年轻的时候我特别没有宽容心。我还记得自己听到有人说“伪善是恶行送给美德的颂词”时的愤怒,这话并非原创,但那时我是第一次听到。我想人应当有承担恶行的勇气。我有诚实、正直、真实的理想;使我没有耐心的不是人的软弱,而是人的怯懦。对不负责任、见风使舵的人我不留任何余地。可我从没想过,没有人比我更需要纵容自己了。
初看来有些奇怪,我们自己的罪过对自己而言似乎远没有他人的罪过那么十恶不赦。我猜原因在于我们知道引发那种罪过的一切环境,所以我们会尽力原谅自己,却无法原谅发生在别人身上同样的罪过。我们不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缺点上,但当迫于种种麻烦而去考虑它们时,我们发现自己很容易谅解这些缺点。说不定我们这么做是正当的,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自身的好与坏,我们必须一起接受。
选自《如何阅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