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代独特美食
2023-12-13亢五青
亢五青
《清异录》是北宋陶谷撰写的一部重要笔记,全书分“天文、地理、君道”等三十七门,其中记录的东西虽光怪陆离,但真实可考,许多条目被收入《汉语大词典》《辞源》中,宋以后的著述也多引用该书条目,它的文化价值可见一斑。
《清异录》记载的东西涉及各个领域,饮食方面尤为突出,约占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二,这些内容反映出唐五代时期的饮食文化。
《清异录》还记载了现已亡佚的一些饮食专著的说法,总的来说,研究《清异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特选取“馔羞门”中的奇特饮食进行考释,并揭示饮食背后的文化内涵。
“馔羞门”中记载了“无心炙”的故事。段成式出门打猎,很是饥饿,去敲村庄一户人家的门。老妇做出“彘臛”给他吃,“五味不具”,段成式吃了后,觉得堪比佳肴。他认为“老姥初不加意,而殊美如此”,之后就常常让自己的厨师做这道菜,并命名为“无心炙”。
炙可以说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种烹饪方式,随着饮食文化的进步,简单的烹饪方式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御定渊鉴类函》载“龙须炙、蛤蜊炙”等近十种,一些以食材命名,一些是特定名,“无心炙”便是特定名。
“自然羹”说的是蜀中地区一个道人售卖自然羹,仔细看这羹,是碗中两尾鱼,鳞片肠胃都还保留着,鳞上有黑纹,像是一轮圆月,汤汁与淡水无异,吃的人刮去鱼鳞剔去肠子,称其味道鲜美。有人问:鱼上怎么能有月亮呢?道人倾倒出来,全是荔枝仁。道人大笑,拂袖而去,又回过头来说“蓬莱月也不识”。第二年时疫暴发,吃羹之人皆免于难。
《说文》中的“羹”是五味调和而成,这五味指的是醯(醋)、醢(肉酱)、盐、梅、芼菜。后《尔雅》把肉叫作羹,在其他史料上也有羊羹、鱼羹。可见,做羹的食材有很多,鸡豚狗彘都可以拿来做羹。也有拿其他食材做羹的,如《晋书》“岁大饥,藜羹不糁”,虽然称为“羹”,但与肉羹不同。贵族世家吃的是肉羹,贫苦百姓吃的是用粗劣食物做成的羹汤。“自然羹”是特定名,其宗教色彩明显,时疫之中人们吃了自然羹幸免于难,体现出济世救人的宗教观念。
五福饼的故事中,汤悦在驿舍碰到士人,士人给他食物吃,其中一种是炉饼,“各五事,细味之,馅料各不同”,他问士人这是什么,士人道:“此五福饼也。”《释名》:“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五福饼的叫法暗含祈福寓意,这是我国常见的命名方式,人们将美好的寓意加诸吃食、衣饰、屋舍及其他物品中。
五福饼其实是一种炉饼,《御定佩文韵府》记载“于炉而食者呼为炉饼”,《缃素杂记》记载“有鬻胡饼者,不晓名之所谓,易其名曰炉饼”。
唐代以前的胡饼是在炉中烤熟,待到表皮鼓起后在上面撒芝麻,这种饼个头较大。唐代的胡餅与以前做法相似,中间还可以入馅。看来,五福饼就是由五种馅料制作而成的胡饼。黄巢军步步紧逼长安,唐僖宗束手无策,逃离京城前往四川,落魄至此,不想进食。有宫人拿出方巾包裹的半升面,用酒和面,用火烤熟让唐僖宗吃。宫女仆人哭着进奉说:“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为劝说僖宗进食,命其作“消灾饼”。这类做法在后世流传下来,成了名吃火烧。
《清异录》本就是奇书,载他人不曾载之事,“馔羞门”一章更是奇特,收录广泛,上到王家贵族的“烧尾宴”,下到平民百姓的吃食,还有各色玲珑小吃,在其他饮食专著中很难看到同名甚至是相似做法的吃食,只有少数转引自别处。
如“麦穗生”(把肥美的羔羊肉卷起来,加上麦穗,即乳羊麦苗卷)是从谢讽《食经》处转引而来,现《食经》已经亡佚,只能从《清异录》中考求。至于“建康七妙”“张手美家”“花糕员外”几则,虽有史料依据,但只有其名,其中所列食谱应为陶谷自创。
《清异录》能寻得罕见的吃食载入书中,又传承了一些亡佚书籍的内容,使得原本散失的东西能够得到保存并流传。《清异录》并非专门的饮食著作,但由于同时期鲜有其他饮食专著流传至今,它就成了后世研究饮食文化的宝贵史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选自《语言文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