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壤稻田不同肥力水平和施氮量对早晚季甲烷排放的互作效应

2023-12-13贾震付文涛王海媛陈金曾勇军黄山

中国稻米 2023年6期
关键词:肥力土壤肥力晚稻

贾震 付文涛 王海媛 陈金 曾勇军 黄山

(1 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 330045;2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南昌 330200;3 井冈山红壤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井冈山分院,江西 吉安 343016;第一作者:380604391@qq.com;*通信作者:ecohs@126.com)

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1]。稻田是大气CH4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全球每年有17%的人类源CH4排放来自稻田[2-3]。南方双季稻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约占我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40%[4]。双季稻田淹水时间长,CH4排放强度大。因此,降低双季稻田CH4排放对我国农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意义重大[5-6]。土壤肥力与施氮量不仅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还与稻田CH4产生与排放密切相关[7-8]。前人研究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CH4排放量也越多[9]。但也有研究认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与CH4排放无显著关系[10]。一项Meta 分析发现,与不施氮处理相比,低施氮量处理(79 kg/hm2)的CH4排放量显著增加18.0%;而高施氮处理(249 kg/hm2)的CH4排放显著降低15.0%;中施氮处理(100~200 kg/hm2)对甲烷排放无显著影响[11]。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依据土壤肥力状况调整施氮量以达到水稻高产高效。施氮对水稻根系生长、分蘖、光合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因土壤肥力不同有所差异。因此,二者可能间接影响稻田CH4的产生和氧化过程[12-13]。故笔者推测,土壤肥力与施氮量对稻田CH4排放可能存在互作效应。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土壤肥力或施氮量对CH4排放的单独效应,有关二者对稻田CH4排放的互作效应研究较少,特别是在双季稻系统。本研究在典型的红壤性双季稻田上,以土壤有机质含量筛选不同土壤肥力梯度田块,开展土壤肥力和施氮量的双因素田间试验,旨在探明二者对双季稻田CH4排放的互作效应,为双季稻田CH4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1 年3—11 月在江西省进贤县江西省红壤研究所(116°20′24″N,28°15′30″E)开展。试验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海拔137.5 m,年平均气温17.7 ℃,日照时数1 900~2 000 h,年平均降雨量1 600~1 700 mm。试验地种植制度为双季稻,即早稻季(4—7月)、晚稻季(7—11 月)及冬闲季(11 月—次年4 月)。试验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参考标准,选取3 块不同土壤肥力梯度稻田作为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第四纪黏土发育形成的红壤性水稻土,试验地耕层0~15 cm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如表1。

表1 不同肥力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土壤肥力为主区,设低(FL)、中(FM)、高(FH)3 个梯度;以施氮量为裂区,设0、90、150、210 kg/hm2(分别记为N0、N90、N150、N210)4 个水平,共12 个处理。每个处理3 次重复,共36 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50 m2。早稻供试品种为湘早籼45,晚稻为泰优871,早晚稻均采取大田水育秧。早稻3 月24 日播种,4 月23 日移栽,7 月14 日收获;晚稻6 月25 日播种,7 月23 日移栽,10 月13 日收获。早稻移栽规格25 cm × 14 cm、基本苗为每丛3 苗,晚稻移栽规格25 cm ×16 cm、基本苗为每丛2 苗,均采用人工移栽。以尿素、钙镁磷肥和氯化钾分别作为氮肥、磷肥和钾肥,其中磷肥(P2O5)和钾肥(K2O)施用量均为75 kg/hm2。全部磷肥、50%的钾肥和50%的氮肥作基肥施用,20%的氮肥作分蘖肥施用,剩余50%钾肥和30%氮肥作穗肥施用。田间水分管理:水稻生育前期浅水灌溉,分蘖盛期排水晒田,后期采用干湿交替,直至水稻收获前10 d 左右自然排干。田间病、虫、草害等管理措施与当地高产田一致。此外,早、晚稻秸秆全量原位还田。

1.3 CH4 排放测定方法

采用静态暗箱(箱体由不锈钢板制成,规格为50 cm×50 cm×50 cm)-气相色谱法采集与测定田间CH4。自水稻移栽种植到成熟期,每7 d 采集1 次,采集时间为9∶00—11∶00,并在分蘖盛期对应加收1 次。在水稻小区内固定好静态暗箱凹槽底座与土面平齐,采气期间,保持凹槽内充满水以隔绝空气,分别在0、10、20、30 min 用50 mL 针筒采集箱内气体,多次抽取混匀后取50 mL 保存于真空气袋中,同时记录取样时间、箱体内温度变化及田间水层深度。将采集好的样品带回实验室用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B)测定。CH4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测定。CH4测定时仪器具体参数设定参照文献[14]。

式中,F 为CH4排放通量[mg/(m2·h)];ρ 表示标准状态下的气体密度(kg/m3);h 为采气暗箱的净高度(cm);dc/dt 为单位时间内暗箱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T 为采样箱内的平均温度(℃);273 为气态方程常数。

1.4 数据处理

采用DPS V7.05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CH4 排放通量的影响

从图1 可见,水稻移栽后,CH4排放通量逐渐增加,分别在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期达到峰值;在水稻生长后期,保持较低的排放量,直至收获。在低肥力稻田早、晚稻季CH4排放峰值表现为N90>N0,中肥力稻田晚稻季表现为N90>N0>N150,高肥力稻田早稻季表现为N0>N90>N210>N150,晚稻季表现为N210>N90>N150>N0。

图1 不同土壤肥力与施氮量对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2.2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CH4 累积排放量的互作效应

从图2 可见,早稻季,中、高肥力稻田CH4累积排放量较低肥力稻田显著减少115.7%和32.4%。晚稻季,相比于低肥力稻田,中肥力稻田CH4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40.0%,高肥力稻田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与N0处理相比,早稻季CH4累积排放量在N90处理下显著增加36.0%,在N150、N210处理下分别显著降低32.9%和55.0%;晚稻季CH4累积排放在N90处理显著增加46.4%,而N150和N210处理与N0和N90处理无显著差异。

图2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双季稻甲烷累积排放的主效应

从表2 可见,低肥力条件下,与N0 处理相比,N90处理早稻季CH4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100.1%,而N150和N210处理表现出下降趋势,但与N0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中肥力条件下,早稻季各氮肥处理间CH4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差异。高肥力条件下,施氮量越多,早稻季CH4累积排放量越低,N150、N210处理较N0处理显著降低139.9%和166.5%。从表2 可见,土壤肥力与施氮量虽对晚稻季CH4累积排放无显著互作效应,但在中肥力条件下,与N0处理相比,N90处理CH4累积排放显著增加75.2%。从表2 可见,土壤肥力与施氮量对周年CH4累积排放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在低肥力条件下,与N0处理相比,N90处理周年CH4排放量显著增加82.8%,N150和N210处理与N0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在中、高肥力条件下,各施氮量处理间CH4排放无显著差异。

表2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双季稻甲烷累积排放量的互作效应(单位:kg/hm2)

3 讨论

YAGI 等[9]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提高,能促进CH4排放,这与本试验晚稻季的结果一致。笔者发现,在晚稻季,相比低肥力稻田,中、高肥力稻田的CH4排放增加。晚稻季的CH4排放峰值在水稻生长前期,此时水稻植株较小,故晚稻前期CH4排放可能主要受秸秆输入量和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肥力越高,水稻产量越高,产生的秸秆量也越高。因此,中、高肥力稻田更高的秸秆还田量为晚稻季CH4的产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碳源[15-17]。中、高肥力稻田较低肥力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晚稻季的高温能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以及增强碳矿化速率[18-19],从而为CH4产生提供丰富的底物,故中、高肥力稻田CH4排放增加。此外,有研究表明,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加速了土壤中氧气的消耗,从而降低了土壤氧化还原电位[20],为CH4产生提供更为严格的厌氧环境,由此促进了CH4排放。但笔者研究发现,土壤肥力升高减少了早稻季CH4的排放。早稻季的CH4排放峰值出现在水稻生长中期。故我们猜想早稻季CH4排放可能受水稻植株的影响更大。有研究表明,较高的生物量能促进根系的泌氧能力[21]。相比低肥力稻田,中、高肥力稻田水稻植株分蘖更多,根系更发达。发达的根系能向根际土壤输入更多氧气,从而增强CH4氧化过程。此外,发达的根系还能分泌大量的有机酸,而有机酸不仅能增加CH4氧化菌的数量,还能提高CH4氧化菌的活性,从而促进CH4的氧化[22],减少CH4排放。

本研究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90 kg/hm2时CH4排放增加,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23]。首先,施氮能促进水稻生长,从而增加土壤中植株残体和根系分泌物的数量[24],为产CH4菌提供了丰富的氮源和碳源[25-26]。其次,稻田产生的CH4主要通过植株排放,适量施氮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植株传输CH4的能力[27]。然而,本研究发现,当施氮量超过90 kg/hm2时,稻田CH4排放显著下降。研究发现,氮输入量过高会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使水稻分泌物及脱落物的分解速率降低[28],因此CH4产生所需的底物减少,从而减少了CH4的产生。此外,水稻生长对氮肥的响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特别是当施氮量超过植株需求时,稻田土壤溶液中剩余的NH4+促进CH4氧化,促使CH4排放减少[11,29-30]。

为什么土壤肥力与施氮量对早稻季CH4排放有显著的互作效应,而对晚稻季CH4排放却无显著的互作效应呢?这可能与本试验中早、晚稻季前茬秸秆的腐解程度有关,晚稻收获后还田的秸秆在经历整个冬闲期的分解后,不仅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还为早稻前期生长发育提供丰富的矿质养分[31]。丰富的有机碳和养分不仅促进了水稻生长,也为产CH4菌提供了丰富的底物,二者共同促进了CH4的产生。而早稻收获后还田的秸秆在晚稻生长前期并未腐解(早稻秸秆还田到晚稻移栽仅间隔2 周左右),且秸秆本身较高的碳氮比会固持土壤中的氮素[15],抑制晚稻前期生长分蘖,不利于水稻根系发育和CH4氧化,同时也制约了氮肥对CH4产生的促进效应。此外,大量早稻秸秆还田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碳源,从而削弱了土壤有机质对晚稻CH4产生的促进作用[32],导致晚稻CH4排放在不同肥力稻田中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因此,土壤肥力与施氮量对早稻季CH4排放有显著的互作效应,而对晚稻季CH4排放无显著互作效应。为什么早稻季的低肥力和中肥力稻田CH4排放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而高肥力稻田CH4排放随施氮量增加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低、中肥力稻田的土壤有机质和总氮含量较低,氮肥的施入加速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为CH4产生提供了较多的底物,故促进了CH4产生;而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CH4氧化菌数量增加、活性提高[33],因此CH4排放降低。但是,在高肥力稻田中,施氮量对水稻生长的促进效应有限[34],较高的土壤氮和外源氮促进了CH4氧化[35],从而减少了CH4排放。

4 结论

与低肥力稻田比,中、高肥力稻田减少了早稻季CH4排放;而在晚稻季,中、高肥力稻田增加了CH4排放。与不施氮相比,施氮90 kg/hm2增加稻田CH4排放,而施氮150、210 kg/hm2则减少稻田CH4排放。在低、中肥力稻田上,早稻季CH4排放随施氮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高肥力稻田则一直呈下降趋势。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晚稻季CH4排放无显著互作效应。因此,应因时因地施氮,以协同实现水稻丰产、氮肥高效和CH4减排。

猜你喜欢

肥力土壤肥力晚稻
生物肥力将成为我国土壤修复的主要方式
拉萨市土壤肥力变化趋势与改良策略
早熟莲藕-晚稻栽培技术
长期不同施肥对赤红壤稻田区肥力的影响
基于墒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在采煤废弃地肥力评价中的应用
2014年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
安徽安福县:发放晚稻测土配方施肥卡
安吉白茶园土壤肥力现状分析
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综合肥力评价及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