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发展趋势浅析

2023-12-13方志杰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21期
关键词:护岸长江公众

方志杰

(安徽省枞阳长江河道管理局,安徽铜陵246701)

1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概述

1.1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特点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是指以保护和恢复长江岸线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采用生态修复手段,同时兼顾稳定河势、生态景观和美化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工程。 其特点是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目标,采用“护、修、美、生”相结合的理念,强调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推动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1]。

1.2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历史沿革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 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岸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长江岸线的生态环境和加强防洪抗灾能力,1998 年, 国家开始实施长江中下游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以种植乔木和灌木为主。 随着生态修复理念的不断深入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2008 年,开始启动了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试点,以更加全面、科学的方式进行岸线生态修复和保护。 2014 年,国家开始推广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逐步在全长江流域范围内推广实施。 目前,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已经成为长江岸线修复和保护的重要工程之一,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1.3 相关政策和标准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实施涉及多个相关政策和标准,如在《长江经济带保护和修复规划(2018—2035 年)》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长江岸线的生态修复和保护, 推进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建设,实现长江岸线的生态化、美化和利用;《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规划》旨在充分发挥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的防洪、防冲、保护生态环境和美化岸线的综合功能,实现防护林与生态护岸的协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长江中下游河道管理部门应当按照生态修复原则,加强长江岸线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中规定了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标准,包括植物配置、土壤改良、生态景观设计等方面,为生态护岸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2]。

2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问题

当今,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多种生态环境问题:(1)部分护岸工程所采取的修复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较高,难以保证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预期效果;(2) 一些工程采用人工堤坝等刚性结构, 难免会出现河道阻滞、沉积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水生态系统失衡,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3)有的护岸工程采用外来植被物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不仅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而且还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流失;(4)部分护岸工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后期生态效益不佳,这也是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实施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社会参与,实现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2.2 工程质量问题

部分工程的设计方案不够科学,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使用风险,例如,部分护岸工程的设计没有考虑到水流的流向和速度,可能会导致水流阻滞、淤积等问题,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长江护岸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缺乏有效监管和质量控制,存在施工质量不达标、施工工艺不规范等问题,例如,施工现场管理不严格,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导致护岸结构不牢固,难以承受洪水冲击等。 此外,一些工程出现了质量缺陷和病害,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有的工程出现了裂缝、沉降等问题,可能导致工程结构的破坏和崩塌。 针对这些工程质量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解决:(1)加强设计工作,充分考虑地质、水文等因素,科学规划工程方案;(2)加强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完善施工现场监管机制,加强工艺质量监测,确保工程质量达标。 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的质量缺陷和病害,需要及时采取修复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2.3 社会问题

工程施工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如噪声污染和交通堵塞等。 护岸工程施工通常需要使用重型机械和设备,难免会产生噪声和振动等,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此外,部分工程的施工对交通通行也会造成影响, 给当地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 护岸工程的拆迁和土地征用引发了部分居民的不满,导致社会矛盾和舆情风险。 护岸工程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而土地征用和拆迁常常涉及居民的利益,可能引发一些矛盾和争议。 工程的管理和维护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和机构,涉及多个利益方的协商和合作,存在一定的协调难度和管理风险,需要在各方利益之间平衡和协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社会管理, 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意见, 加强沟通和协调。 例如,可以采取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建立沟通渠道和协商机制,增强公众参与和监督,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针对工程设计和施工进行社会风险评估, 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3]。

3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发展趋势

3.1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两方面。 (1)工程实施时,需要坚持以生态为优先, 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目标, 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充分考虑工程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通过综合利益分析和生命周期成本评估等方法,确保工程的可持续性。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工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推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3.2 科技创新,智能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发展趋势也将朝着智能化和科技创新方向发展。 在工程设计、施工、监管和管理中,需要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三维模拟、遥感监测、机器视觉、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实现科技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同时,需要推进智能化管理,建立信息化平台和监测系统,实现全过程监测和预警,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准性,同时为后期管理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应用将为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推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可持续发展。

3.3 统筹协调,加强合作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和协调,需要在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各个环节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工程的实施。 同时,需要加强上下游、省市之间的统筹协调,形成协同效应,统筹各地的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提高整体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合作和沟通,引导公众参与和监督,促进工程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在实现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统筹协调和合作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4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发展策略

4.1 政策法规支持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措施。 政策法规的支持对于工程的实施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政策法规的出台为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助于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例如,国家推行“一河一策”管理模式,明确了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目标和措施,为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指导,工程的投资和财政得到了充分保障,有助于解决工程资金不足、财政支持不足等问题。 例如,国家加大了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专项资金支持,为工程的规模和质量提供了资金保障。 政策法规的支持还为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促进了相关产业和科技的发展,为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管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4.2 技术创新引领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提高工程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技术创新推动了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设计和规划,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三维模拟、遥感监测、机器视觉、大数据分析等, 可以为工程的设计和规划提供更精准和科学的依据,有助于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在施工和监管过程中,还可以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字化建造、智能监控、无人机巡检等,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率,降低施工和管理成本,同时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诊断等,实现工程的全过程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工程的可持续性和效益。

4.3 资金投入保障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的实施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保障也是工程实施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资本的参与为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资金投入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可以为工程的投资和财政保障提供新的渠道和方式,有助于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和财政支持效益。例如,国家支持发展PPP 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提高工程的效益和可持续性。此外,创新金融模式如绿色金融、碳交易、生态修复保险等,也为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资金投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4.4 宣传教育提高

为了推进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实施和发展, 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全社会对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公众对工程的支持和参与,同时也可以促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1)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形式,加强对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工程的认识和理解,如广告、媒体报道、宣传片、微信公众号等,向公众介绍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意义、目标、内容和进展情况,加深公众对工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公众对工程的支持和参与。 (2) 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主题教育、专题讲座、环境科普、生态体验活动等,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意识, 增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动力。 (3)应开展工程的公众参与和互动活动,提升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的参与和互动程度,如公众听证会、公众问询、志愿者活动等,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建设。

5 结语

长江中下游生态护岸工程是我国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程实施和发展中,政策法规支持、技术创新引领、资金投入保障、宣传教育提高等方面的综合政策是推动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工程质量问题、社会问题,通过加强设计、加强监管、加强合作等手段予以解决,确保工程的质量达标,设计符合要求,最终实现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护岸长江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长江之头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联锁式生态护坡砖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中小型河道新型护岸结构治理规划探讨
牤牛河护岸治理工程拦河泄洪闸稳定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