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纤维艺术教学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以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纤维艺术》课程改革为例

2023-12-13李喆

河北画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手工艺纤维创作

李喆

(西安美术学院)

纤维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当代艺术创作载体,以其独有的材料属性及人文精神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层次的研究领域。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当代手工艺专业教学方向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手工技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约于十年前将《纤维艺术》课程作为当代手工艺专业方向的必修课。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于传统艺术吸收及转化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从中西方艺术精神融合的角度展开对纤维艺术的综合性研究及创作实践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成果丰厚,但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多次改进及优化,课程也急需深化调整。本次课程改革将与二十大的重要精神“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创新,以此响应国家政策、发挥西部优秀教育资源、助力院系发展、增强就业优势。

一、《纤维艺术》课程教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及作用

(一)《纤维艺术》课程教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1.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将高校课程教育与乡村振兴政策结合具有响应时代号召,积极建设和谐社会的深刻意义。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文化振兴,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教育、人才培育。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保证国家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策略。发掘乡村优秀文化基因,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夯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陕西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壤,为乡村的文化振兴提供了丰厚的艺术资源。《纤维艺术》课程在改革中将以陕西地域性文化为研究前提,进行纤维类手工艺的深度挖掘整理,结合当代艺术审美语言进行创新,旨在将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核以新颖的艺术语言重新阐释,并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精炼教学模式及方法,使其形成有效继承及创新创作的良性循环。

2.从高校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来看,纤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也是工艺美术专业长远发展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与国家政策紧密联系,承担起为国家培养紧缺人才的社会任务。西安美术学院担负着西部地区一流大学创建的重要责任,工艺美术系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复兴,提高民族自信的重要号召,以“当代手工艺”为发展理念,因此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活动既要积极利用地域性的传统手工艺资源,又要再造而突破传统,通过教学达到文化的传承创新。比如陕西南部汉中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遗产文化资源,尤其古老的纤维艺术极具特色,是当地汉文化精髓所在,其民间纤维作品之材料多样,形式灵活,寓意吉祥,可为高校的纤维艺术教学提供宝贵的民俗覌念、工艺参考及创作灵感,将民间艺术融入高校教学也能够实现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相互转化,是为传统文化补充新鲜血液的有效举措。

(二)《纤维艺术》课程教学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1.高校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加入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创作研习环节可有效地增加民间艺术的传播及继承创新的方法路径,为当下民间艺人数量减少及传统文化继承缺少新鲜血液的社会现状提供更多精准人才储备的概率,也是从实际出发落实国家文化复兴的伟大政策,在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中明晰教育及专业发展方向,从大学生新生代培养文化继承及创新意识,从青年一代有效实现提高民族自信的国家策略。

2.工艺美术专业要承担发展地方传统手工艺文化事业的重任,在创作与审美提升及创新中给予传统手工艺领域从业者帮助,正确引导地方传统手工艺文化健康积极地传承与发展。艺术创作是对当代社会情感的审美表达,是传递正能量,提高全民审美的有效途径。基于对传统手工艺充分学习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加强当代手工艺的创作能力,既保证了对传统文化高程度尊重又能促进其再生创作,而课程最终呈现的作品也能真实反映社会审美提高,科技创新的时代面貌,颇具时代意义。本次课程改革以“美丽乡村”新形象为教学及创作研究方向,为人民,为社会呈现出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之美。

二、本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重点及难点偏移模糊

以往《纤维艺术》课程的授课时间在五周左右,课程内容包括纤维艺术史、传统纤维制作技法、现代纤维艺术赏析、学生个人纤维艺术创作等多个板块。课程的教学重点偏向对编织技法的尝试及学习,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纤维技法,因此对各种材料的编织成型方法颇感兴趣,教师也会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及精力为学生讲授、示范及解决技法问题,此项占据了本课程大量的时间。虽然学生也掌握了一定技法,但其对于纤维艺术的创作尝试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略显片面。在教学难点方面,因现代纤维艺术最早由西方传入并声势浩大发展迅速,为了课程理解效果良好,教师往往会以大量的西方艺术家为例解析纤维艺术的创作手法,其材料选择及创作形式也主要以西方创作思维为主要导向,以致学生创作出的作品也多以西式作品中强调视觉冲击力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并不能反映出东方审美中的含蓄及细腻。近年来中国的纤维艺术展现出独特的东方魅力,其中不乏蕴含着传统艺术文化髓精的优秀作品,高校纤维艺术课程中的教学难点及重点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做出改变来突出中国特色呈现民族自信。中国的传统纤维艺术总是能巧妙地通过材料的特殊语言来呈现作品魅力,除了精湛技艺之外,传统文化中“物尽其用”“天人合一”的精神更是艺术观念表达的感人之处。因此在课程中训练学生合理表达作品观念与艺术形式语言的能力将会成为课程的改革重点,而对材料语言的感知及表达将成为课程的难点讲授来克服以往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无深层次思考的教学问题。

(二)专业资源获取路径匮乏,视域狭窄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纤维艺术》课程在专业资源获取方面的路径较为狭窄。授课教师个人掌握的教学资源有限,由于课程时间短,学生对各大博物馆实地调研学习的时间并不能保证。目前师生更多地获取专业的资源路径为网络信息,但由于纤维艺术其特殊的材料性创作方式,网络资料并不能直观地获取其艺术效果及创作思路方法。因此要想保证优秀的课程效果就需要通过多路径综合获得更多的专业资料及教学资源来克服实际教学中少教材、少调研的实际困难,比如增加院校教学交流的机会等来拓宽专业视野,更新教学思路。

(三)课程教学及创作内容缺乏社会实践性

纤维艺术课程具有材料新颖,技术奇趣,学生创作兴趣浓厚的特点。但由于之前的课程过于强调形式化而忽略了艺术创作的观念性因此课程作业多数以材料实验或习作的方式呈现,作品并不具备足够的完整性,因此课程创作自然缺少实践性课题的闭环式研究,更加谈不上与本地特色文化结合并具实践性的专业项目训练。同时因为课程短教学任务重,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课程作业以多单元完成的形式来保证每一个阶段的知识掌握,虽然分段教学效果良好但同时也限制了对于实践性主题创作的深入研究,无法形成完整创作思维体系,致使课程缺乏社会实践性创作案例训练板块。

三、纤维艺术课程教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明晰课程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

纤维艺术课程教学助力乡村振兴的落实方法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的目的与方向,引导学生从艺术覌念上认识到纤维艺术独具特色的人文温情,她产生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可从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手工艺入手研究,比如以陕西南部传统纤维艺术为具体切入点,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敛与包容,去欣赏及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处世哲学及生活智慧,深层次地放宽艺术思考空间,大胆进行实验性创作,实现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将选择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具体传统艺术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如城固架花,宁强羌绣,南郑藤编等乡村本土文化作为主要教学研究及创作对象,并将研究思路作为教学重点训练内容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培养其闭环式学习及创作思维。教师教学引导的内容及方法主要包括:

1.实践研究——依托对陕西南部地区传统刺绣、布艺、编织艺术的实地深度调查,对纤维艺术的教学呈现当代性的实践与研究模式,并进行创新发展的思考及探索。

2.理论研究——通过实践考察研究,引导学生总结传统纤维艺术与现代纤维艺术呈现的实践方法及相关理论,分析立足乡村,深挖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的具体方法与路径。并以论文形式公开项目考察环节,主要是对乡村文化中的传统纤维艺术进行全面的文图记录及梳理,并完成相关考察数据及报告。

3.再生创作环节-师生就乡村本土文化中的传统纤维艺术如刺绣,布艺,编织等进行系统梳理,通过传统语言的当代转换完成再生性创作。

(二)开拓新的教学模式,鼓励课程成果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陕西南部的传统纤维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体现着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温情脉脉,传递着中国人“家天下”的大爱情怀。传统民间技艺中纤维材料传达出来的人文温度正是工业时代下快餐生活中人们缺失的温情与美好。课程安排将以学生自身亲身感受出发,从个体的角度思考,体会民间手工艺的细腻情感及深厚智慧。乡村记忆及憧憬是生命体验的原点,象征着青年一代经历成长磨炼后能找到初心的精神家园。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是我们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关乎着年轻一代人生追求的思考方向。课程形式将以文化调研与课程创作并行,从实践到实验,从客观认识到主观创作,让学生在民间艺人及教师的课程设计及引导下自主思考,自觉积累,自发创作,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结合创新的新生力量,以此完成传统手工艺文化与当代艺术呈现方式的实践性探索,教学利用丰富的乡村地域性手工艺资源,起到发挥工艺美术专业多年来在西部对于民间艺术的引领和指导,对具有当代性纤维艺术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深度探索。

课程进度上分为先田野写生再自由创作。前期学生实地感受陕西特色地域文化,领略学习民间工艺创作思想及精髓,后期立足当代手工艺专业方向进行当代纤维艺术创作,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民间手工艺的材料及工艺,创作出面向未来的当代手工艺纤维艺术作品。课程以此形式创新现有工艺美术专业纤维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根据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呈现实践研究经验与研究理论,完善现有的纤维艺术教学模式与方法,增强教学改革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与民间艺人及学生的课程磨合中提升工艺美术当代手工艺方向专业教师个人学养及政治觉悟,从专业特性出发,构建更加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梯队。

(三)增强社会实践性,落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举措

本次课程改革以社会实践性为尝试方向,针对地域性特色文化进行设计创作,引导使学生整个课程期间从同一主题出发展开完善性思考,根据课程各单元的训练重点不断充实调整其主题性的创作思路,最终完成一件相对成熟的纤维艺术作品。其中需考虑到与当地手工艺人的交流碰撞,材料的革新,技术的改进等,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并巧妙转化的创作能力。课程以塑造“美丽乡村”新形象为教学及创作研究方向,从现代纤维艺术创作呈现角度考虑,力求探寻创作以民间传统手工艺材料及技法为基础的新方式、新语言、以传统文化的高度对应当代艺术的创作观念。在充分研究民间艺术形象,工艺技法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现代手工艺造型、形式上的打磨和锤炼,以当代艺术语言深化作品中材料与观念的契合度,创造令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的纤维艺术作品,并以此作为新型文化衍生品或文化旅游名片回馈乡村,达到《纤维艺术》课程落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举措。

四、纤维艺术课程教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教学改革策略创新点

(一)学术思想改革及创新

通过对“传统纤维艺术的当代呈现实践及研究”,在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发展提升关于“当代手工艺中现代纤维艺术教学及创作”教学的学术思想体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重新确定及学术观点创新

通过课程改革实施,对于工艺美术系当代手工艺专业教师团队关于传统纤维艺术与现代纤维艺术及当代性创作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学术观点完善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践研究理论凝练方法创新

课程改革实施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传统手工艺与当代手工艺的呈现实践与研究理论体系的搭建,对于当代手工艺教学中和传统纤维艺术的传承及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本次课程改革将以地域文化作为艺术覌念的生发基础,重点研究民间艺术特色影响下纤维课程教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方法及路径,运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纤维材料结合创作,在丰富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体现当代独有的艺术面貌和审美追求。教学过程解决大学生对地域文化的陌生、对民间手工艺的疏离等问题,激发及树立民族自信心。课程将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与传统文化的厚重结合碰撞,产生具有时代特色的优质文化继承基因,再造乡村文化新形象,通过课程成果的发布加强社会对乡村的文化印象,传递“美丽乡村”新名片,以传承与创新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血脉精髓,发掘乡村文化自身发展潜力,努力探索激发乡村振兴源动力。

猜你喜欢

手工艺纤维创作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纤维的无限可能
腹部纤维型纤维肉瘤CT表现2例
《一墙之隔》创作谈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