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飘向远方的红气球
——分析电影作品《气球》

2023-12-13郭翔宇

河北画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卓嘎气球信仰

郭翔宇

(河北大学)

由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气球》于2020年11月20日全国公映。影片凭借独具特色的民族题材、精良的设计制作以及妙笔生花的艺术构建受到众多好评,在国内外也斩获多项大奖。电影讲述了卓嘎一家因一只避孕套而陷入了“生与不生”的矛盾与冲突之中,引出对主题的阐述与思考;同时妹妹卓玛的情节线索穿插也对主题的表达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国家文化、时空觉醒、社会影响、视听语言、符号隐喻等角度出发,以主题为径,对影片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感受影片背后的文化反思与人文关怀。

一、时空策略与文化内涵

(一)国家文化

在我国的文化产业战略中,影视文化产业逐渐成为重要产业之一。电影作为文化价值观输出的重要媒介,通过生动化的影像表达将国家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随着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不断发展,中国电影越来越发挥着文化建设的功能,这是展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于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重要支柱。

当下中国影坛不乏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影片创作,万玛才旦作为“藏影新浪潮”的代表,更加致力于以少数民族剧组班底与藏族语言台词为基础进行创作。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藏地电影走出国门,将中国少数民族魅力展示给世界,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讲述国家文化自信。《气球》在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等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提名认可,也收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发行合作。不可否认的是,《气球》在少数民族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功能,在民族文化输出的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体现了我国文化多元化下的包容性与哲理性,用影像讲述着国家文化与民族内涵。

(二)时空策略

电影是综合时间与空间的艺术。影片中有许多对时间与空间的处理具有极强的艺术特色。影片虽然没有点明所处的年代信息,但借助“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诞生”“计划生育政策标语”等情节,能够推断出时间范围与故事背景,从而推测出当时社会发展状况。影片还对时间线的追溯进行了一种特殊的设计,不同于往常通过回忆体现时间的闪回,《气球》采用了一种更具平淡化的方式对过去时空的描述进行艺术化处理:从爷爷不接受摩托车、马是交通工具、反对试管婴儿等台词中,借助简单的话语将现在与过去相连结,反映过去时空下的社会环境与生存现状。在空间的设置上,影片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对于现实空间进行叙述,借助超现实主义手法呈现出藏在表面下的艺术空间。而影片的开放式结局,也是艺术空间中的一种情感表达,就像最后那只飞向远方的红气球一样给人无限深思。

二、社会影响

(一)社会观念

电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言说,每一部电影都在落实与传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气球》电影中“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勤劳能干“等优良品德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契合,对于男女话语权不平等、婚育权不自由等现象进行反思,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电影创作的积极影响。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观念也在产生新的变化。之前人们羞于谈“性”,甚至连“避孕套”也无法说出口,这种现象在影片中卓嘎与周措大夫的交流中也得到了体现。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知识素养的完善,大众并不再将“性”视作羞耻的对象,而是正视它的存在。对于藏人社会的民族信仰,相信轮回转世之说,男性占主导地位等观念,与电影中周措大夫对于生育观的看法、卓嘎对于上师的质疑以及反抗父权意识的觉醒形成对照,表现出现代社会观念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人能够理性地看待民族文化习俗存在的弊端,敢于突破而不是固执的保守。

(二)受众市场

作为一部藏族电影,除了少数民族的受众基础,还需要更为广泛的受众市场来对影片进行推广。不可忽视的是,《气球》虽获得许多国内外大奖认可,电影评分较高,但在票房与排片率的体现仍是不容乐观。商业片的火爆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受众市场,而文艺片却面临“无人问津”的场面,导演万玛才旦也在社交平台发表了自己的疑思。文学艺术性较强、地域文化习俗的不普世性、宣传营销力度不够.......这些因素无疑对于《气球》受众市场起到较为重要的影响,探寻文艺电影的新出路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讨论话题。

三、视听语言

(一)超现实风格画面:镜像与梦境

《气球》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其最重要的特点便是“真实”。但由于现实世界人们受到理性意识的控制,许多本能与欲望受到压抑,人物的处境以及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无法很好地展现出来。导演在宛如纪实一般的影像中加入许多超现实的元素,从而打破理性的藩篱,使人物内心倾诉得到自由释放,并通过“梦”的形式将人物的所欲所求表达出来。本文将通过影片中最具特点的三个桥段进行分析,进而更深层次地感受人物的心境以及导演的设计构思。

捉痣之梦。江洋给爷爷擦背,两个弟弟提出想要看大哥背后的那颗痣——江洋的肉体承载着奶奶“转世”的灵魂。“梦中捉痣”是影片中十分典型的超现实段落。梦中用了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两个弟弟将江洋身上的痣取下的过程,并对弟弟光着屁股欢快地跑向远方做了一个慢镜头的效果处理。这个画面不禁让人产生联想:“痣”可以被取下,那么“痣”所代表的信仰,是否也可以不再执着?而另一方面,在没有宗教的束缚下、于现代文明环境长大的弟弟们,可以取下那颗代表“信仰”的痣,快乐自由地奔向美丽的青海湖畔。

湖马之梦。在送爷爷出殡的路上,江洋陷入梦境。随着镜头推移,一个佝偻着腰、手里拿着转经筒的老者形象映入眼帘。老者缓慢踱步,镜头也缓慢跟随,仿佛时空在此凝固。将画面倒过来看,爷爷仿佛是在路上行走一样,又构成了一个镜像,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镜头调度。似是走到了岸边,倒影消失,此时镜头上移,画面转向远处,江洋再次出现,沉重地追寻着,在一匹马旁停下并呼唤“爷爷”。关于“马”这一物象,体现了爷爷的执念。与电影开头达杰骑着摩托回来,爷爷不理解为什么马这么好的交通工具会被摩托所替代这一情节相照应。湖边马的形象是导演对宗教形式的感性表达,表现了藏族文化中从死亡到重生的过程,同时也暗示着以爷爷为代表的“传统的过去”的消逝。哥哥的两个梦境采用一明一暗两种光线,反映了他作为两种思想汇聚于一身的中间个体而产生出矛盾羁绊的直观感受。

镜面之梦。妹妹卓玛以少女形象微笑着向姐姐卓嘎走来。此时运用虚焦镜头表现了时光倒流,导演运用长镜头将过去与现在的时空进行衔接,并在窗户上做了一个反射镜像调度,饱含诗意与美感。窗户映射着妹妹现实中的模样,二者的对话交代了妹妹出家的原因和姐姐对妹妹的不舍。镜头往左摇,从镜面空间转移到了现实空间。二人交谈结束,妹妹将要起身去寺庙,长镜头连接姐妹二人的依依惜别。在导演精心编织的亦真亦幻的画面中,看出了姐姐对还未出家时的妹妹的深深的思念,以及对自己未知命运的纠结与无助。这里也为影片埋下伏笔:卓嘎最终会与互为镜像的妹妹一样去做尼姑,还是会生下第四个孩子。

三个超现实主义镜头充分体现了卓嘎与江洋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使观众更加深入体会万玛才旦导演的美学风格。

(二)手持摄影拍摄:焦虑与不安

在拍摄手法方面大量采用手持摄影,体现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这在导演过去的电影中也有迹可循。在访谈中导演及创作团队表示,认为整个影片中的人物都是处于一个相对焦虑、不安的状态下,通过手持或者跟进摄影的方式能够比较准确地传递人物当下心情,更加逼近现实,使观众更好感受人物当下的境遇。也许是卓玛从火中取出徳本加写的书时的慌乱,也许是徳本加面对卓嘎点不燃烟时的迷茫,也许是达杰坐在文成公主像下孤独的身影.......在面对信仰与现实的对立时,每个人物都有着内心的矛盾;在摇晃颤抖的画面中,观众能够更好地与人物产生共情。

(三)分割式构图:分割与对立

影片中存在着许多“对立”的段落设置,而导演为更好地呈现影片中的矛盾与冲突,多次使用分割式构图,进而体现画面的隐喻性表达。如卓嘎向周措大夫在卫生所咨询避孕之事时,两人身着红白服饰产生色彩反差感,一根门框作为前景突兀地将二人纵向分割,像是一个窥视的视点来观察这具有私密性的交谈,似乎也在暗示着卓嘎与周措大夫在生育观与女性意识观方面的不同;夫妻二人站在一分为四的玻璃前,卓嘎告诉达杰自己怀孕的事情。卓嘎在左下框碎玻璃的一角,暗示虽然怀孕的是卓嘎,但她无法做主;而达杰在镜框的右上部分,体现出他绝对的话语权。导演借助这一视觉技巧,暗指夫妻二人因信仰与生育问题产生的隔阂与对峙,表现了在这个问题中男权话语难以撼动的主导权与权威性,也为后续卓嘎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埋下伏笔。

(四)声音的表达:现代与传统

作为藏地土生土长的导演,万玛才旦除了在画面中呈现真实的藏民生活状态、在物品细节中还原藏族宗教元素,在对声音的表达上也让观众感受到他对藏族传统的记忆与留念。影片全程采用藏语对话,对于还原地域风采、文化习俗起到重要的作用,也能够推动文化融合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下坚守特色民族记忆,同时也可以让藏语在现代社会得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圣洁美丽的藏地文化与藏族语言。

四、意象符号的隐喻

(一)人物符号

影片中聚焦三代人对于信仰与现实的抉择问题展开。代表着传统信仰观念的爷爷,不能接受摩托车、无法接受人工授精、坚信轮回转世之说,甚至在逝世之后孙子的梦境里,都与一匹马儿相伴。爷爷象征着暂时无法接受现代文明的理念、固守传统信仰的一类人;达杰与卓嘎虽认同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也接受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但一个仍固守传统信仰而不考虑现实生存的问题,一个敢于反抗却在信仰面前不敢付诸行动。夫妻二人的形象隐喻着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摇摆不定的一类人。摘下“轮回之痣”光着屁股奔跑、看着红气球飞向远方的孩子们,在现实与信仰的抉择中可能会更加迎合本能,快乐的长大,去面对广阔的、现代的世界。

(二)物象符号

气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隐喻作用——用它的轻盈暗示人生的沉重。影片以白气球开场,以红气球落幕,连结影片对于信仰与现实的思考。白气球代表的是“死”,是阻隔人类生育的避孕套;红气球代表的是“生”,是海报中卓嘎隆起的“肚子”,是孕育生命的母体。影片结尾所有人抬起头看向那只飘向远方的气球,它代表的可能是卓嘎对于生育的矛盾,可能是卓玛被禁锢的爱情之书,可能是孩子们轻盈的未来,也可能是衬衫上印着的“希望”。

在万玛才旦导演的作品中,“羊”的意象十分常见。影片多次用羊比喻人,高大勇猛的达杰是种羊,有着很强的欲望,也和种羊一样承担着家里的经济来源,代表着藏地男性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而只能等待着被屠宰的母羊,也与卓嘎无法做主的命运相呼应。在卓嘎第二次去卫生所的时候,看到一只被拴住挣扎的母羊,它却无法挣脱;从母羊视角看到了去用验孕棒的卓嘎,则是将二者的命运相连,增加了一种悲怆的宿命感;从周措大夫的视角看到了卓嘎看向母羊的一幕,也预示着虽然周措大夫具有“女人不是为了生孩子才来到世上”的现代观念,但她还是无法解救同命相连的一人一羊。

五、结语

作为“地之子”,他担负着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而具有受到现代高等教育背景的他始终站在本民族的角度,使用理性的思考来展现藏人社会在传统与现代的徘徊,并将这一中心思想贯穿影片始终。万玛才旦导演借助冲突性的剧情、个性化的人物设置等,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忧思,虽没有明确自己的立场,字里行间却体现着对于藏区信仰与藏民生存状态的态度。《气球》并非一部女性主义作品,但导演对女性命运的关怀与审视,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着藏族文化与社会命运的交织。影片中发生在藏地家庭的困境,其实也是普罗大众共同的困境。虽然红气球飘向了远方,但它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下的规则与秩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都有关。

猜你喜欢

卓嘎气球信仰
2010—2020年青稞应用技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还能陪你一小会儿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最美格桑花(剧本)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五星红旗,在卓嘎心中升起
找气球
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