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麦地卡湿地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分析
2023-12-12曾双贝张天星
曾双贝,张天星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昆明 650224)
西藏麦地卡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麦地卡湿地)位于那曲市嘉黎县北部,地处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湿地范围内平均海拔超过5 000 m,它是我国重要的高寒湿地之一。其中的湿地植物不少为高原特有种类,各种生物之间形成多条生物链构成的网状结构,麦地卡湿地为研究高原生物遗传与物种保护提供天然的场所[1]。
1 麦地卡湿地现状
麦地卡湿地是黑颈鹤、赤麻鸭等多种珍稀鸟类的迁徙走廊和繁殖地,有丰富的高原鱼类,总面积为88 052.37 hm2。其中,湖泊湿地面积为4 437.68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26.76%;沼泽湿地面积为11 518.16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69.47%;河流湿地面积为624.87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77%。麦地卡湿地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别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规模为中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主要保护对象为区内的湖泊、沼泽、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生物资源及其生境。
1.1 水文及湿地环境
麦地卡湿地内的河流均属雅鲁藏布江水系,区内的麦地藏布及其支流是拉萨河二级支流。湿地的水源补给主要是周边冰雪融水、地下水和雨水,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麦地卡湿地内240 多个面积不等的湖泊星罗棋布,其中面积10 hm2以上的湖泊有39 个。
1.2 生物资源
麦地卡湿地是高原生物重要的基因库和典型的生态系统,304 种植物(包括4 个亚种,13 个变种)组成高原植被景观,生态系统发育完整,特色鲜明,连续性好,破碎化程度低。麦地卡湿地是众多水禽和其他生物的栖息繁殖地,119 种脊椎动物繁殖生存,珍稀濒危种类丰富,保护物种多。
麦地卡湿地共记录维管植物43 科150 属304 种。山岭麻黄、黄毛翠雀花、异鳞红景天等6 种珍稀植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如表1所示。特有种子植物达67 种,占全部种子植物种数(303 种)的22.1%,其中属西藏特有植物的有金球黄堇、菱叶大黄、纤细委陵菜、禾叶点地梅、螃蟹甲5 种。植被可分为5 个植被型组、11 个植被型、24 个群系、27 个群落。5 个植被型组分别为灌丛、草原、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高山稀疏植被。草甸为基调景观植被,占总面积的67.08%。
表1 麦地卡湿地的珍稀植物
麦地卡湿地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广袤的动物活动区域,区内动物种类比较丰富,共记录动物332 种,包括无脊椎动物213 种和脊椎动物119 种。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9 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7 种,即金雕、玉带海雕、胡兀鹫、黑颈鹤、雪豹、藏野驴和马麝,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22 种。麦地卡湿地内,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里的物种有6 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里的物种有27 种。
2 湿地退化原因分析
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地形与沉积物为麦地卡湿地发育奠定物质基础,多年冻土的广泛发育和分布是麦地藏布流域高寒沼泽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冻土及其孕育的高寒沼泽湿地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稳定河源区水循环与河川径流的重要因素。近几十年来,受全球变暖和人畜活动的影响,部分区域出现泥炭沼泽草甸化、草原化、沙化现象[3]。
2.1 自然因素
2.1.1 气候变化
湿地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气候因子是湿地形成和发育的驱动力,也是湿地扩张与萎缩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那曲市2000—2002年平均温度比1965—1970年增加0.7 ℃,降水量增加104 mm,与年降水量相比,温度上升趋势更为明显,那曲市气候总体向暖湿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湿地扩张和环境的改善[4]。同时,河流侵蚀作用得到加强,使得地下水位相对下降,使湿地趋向自然疏干,发生退化[5]。
2.1.2 湿地和草原生态退化
由于气候、土壤、地貌等自然因素,湿地周边土地沙化明显,特别是周边流动沙丘本身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季节性变化,其对湿地的干扰及破坏加剧,加上草原植被结构简单,盐碱化日趋加重,直接对麦地卡湿地产生威胁。
2.1.3 草原火灾
麦地卡湿地所在地降雨极不均匀,秋冬季降水稀少,光照强烈,容易引发草原火灾。在麦地卡湿地,干涸水坑表层冰面形成放大镜式聚焦作用,水坑边缘的枯草最先被引燃,而秋冬季湖泊河面冻结,难以取水,火势一旦形成,难以控制,从而导致大面积草地植被烧毁,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自然恢复。
2.2 人为因素
2.2.1 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农牧民过度放牧
早期,麦地卡湿地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发生较多人类工程活动,对湿地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首先,大量修建农村道路、垃圾填埋场和取土场等,直接对湿地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没有采取保护措施,导致局部湿地草原化甚至沙化。其次,河道清理导致河道周边地下水位下降,附近沼泽被动排干,导致泥炭沼泽草甸化、草原化,致使部分沼泽干涸。麦地卡湿地所在地居民基本以牲畜业生产为主,养殖的牲畜较多,容易诱发草场板结,同时加剧草场沙化。这个过程对湿地产生直接影响,湿地植被是区域内最好的草场植被,其他草场的载畜量受到限制时,这种压力转移到湿地,于是湿地遭受破坏,然后必定向萎缩的方向发展。
2.2.2 湿地缺乏保护设施,保护意识不强
麦地卡湿地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立管理局,但管理经费及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基础设施落后,具体的管理与监测措施没有完全到位。每当繁殖季节,成群的黑颈鹤、赤麻鸭在麦地卡湿地繁殖,但湿地缺乏野生动物保护设施。麦地卡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夏季到这里的旅游者较多,同时还有周边牧民。面对多层次的群体,目前麦地卡湿地仅安排24 名当地居民进行保护,保护宣传设施较少,宣传方法不多。当地居民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更多的关注在于满足利益需要而不是具有生态观的合理使用。麦地卡湿地周边存在不同程度的放牧、采药现象。
公司的业务融合从具体的工作制度、流程等方面对工作进行了规范,并通过对公司员工的培训,宣传了业务融合的重要性,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这都使公司的业务和财务工作融合在一起,对公司整体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也使公司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创造。
2.2.3 固体废弃物存在污染,鼠害影响大
麦地卡湿地范围内有20 个行政村,共涉及约5 200 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日益突出。但是,目前没有垃圾收集设备和垃圾处理场所,固体废弃物也对麦地卡湿地产生一定影响。麦地卡湿地大量分布有藏仓鼠、斯氏高山䶄、白尾松田鼠、高原兔等动物,造成草原植被的严重破坏,加剧草原退化、沙化。
3 湿地保护对策
3.1 注重保护区能力建设,构建湿地资源监测网络体系
麦地卡湿地管理部门要加强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重点保护水禽栖息繁殖地、水禽越冬地和候鸟迁徙地。完善麦地卡湿地界桩、界碑、标识标牌等设施,促进湿地保护的规范化。建立湿地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定期对管理人员开展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利用麦地卡湿地的资源优势,引进科研单位,运用遥感技术、湿地环境监测技术、动植物监测技术等,对保护区范围展开持续监测。
3.2 充分利用人工辅助自然的方式,实施湿地退化修复工程
充分利用人工辅助自然的方式,分区实施湿地退化修复工程。对于湿地源头,采取人工种草的修复措施;对于已破坏的沼泽湿地,以保护现有破碎湿地为主;对于湖边已建设为牧场的沼泽湿地,逐步实行退牧还湿;对于麦地藏布周边的小湖及部分生态区位十分敏感的沼泽湿地,要利用围栏网进行绝对保护。在河流破坏严重处修筑挡水坝,以提高河流水位和河床下切基准面;在缺水的沼泽区域,实施水道疏浚工程;在人为排干区域,填埋排水沟,以恢复湿地的水环境。
3.3 调整产业结构,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
合理划分草场类型,并严格实行草场轮牧制度,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轻湿地环境的承载压力。利用和改良天然草场,适当开发湿地生态旅游等其他产业,促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全面调查和评价麦地卡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适当引入以宣教为主的旅游,让游客体验自然修复和当地文化,以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湿地。
4 结论
麦地卡湿地是我国重要的高寒湿地之一,拥有特殊的水文及湿地环境,生物资源丰富,但目前湿地存在退化现象。经分析,湿地退化主要有两个原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湿地和草原生态退化、草原火灾。人为因素包括人类工程活动、农牧民过度放牧、缺乏保护设施、湿地保护意识不强、固体废弃物污染和鼠害影响。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未来要注重保护区能力建设,构建湿地资源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人工辅助自然的方式,实施湿地退化修复工程;调整产业结构,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