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州野生蔬菜资源调查与利用
2023-12-12李红英刘家蔓唐甜甜
李红英,刘家蔓,唐甜甜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24)
野生蔬菜是指野生或半野生于山区、荒漠、湖泊、路旁等区域,其根、茎、叶或花果等器官可供人食用的植物资源。作为栽培蔬菜的有益补充,对野生蔬菜资源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种植地区长期规划能为对后续可持续开发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州)野生蔬菜资源研究可考资料有限、数据老旧且开发利用资料有待科学完善[1]。
1 调查方法
查阅文献与标本结合已有专著开展有针对性的野外调查与访问,实地考察结果比对原始文献与模式标本进行考证,整理筛选中国植物图像库(Plant Photo Bank of China,PPBC)、中国自然标本馆(Chinese Field Herbarium,CFH)等植物影像资料数据库中的照片影像资料用于佐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蔬食植物多样性
2.1.1 食用真菌多样性
在德宏州有分布且食用的真菌,目前记录106 种,隶属于55 属35 科。种类最多的科为红菇科(17 种),其次牛肝菌科(10 种),而牛排菌科、马勃科、马鞍菌科、鬼伞科、硬皮马勃科各1 种;种类最多的属为红菇属(15 种),其次是木耳属、侧耳属、枝瑚菌属均为5 种,牛肝菌属、鸡油菌属、鸡枞菌属、口蘑属均为4 种。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包括香菇(Lentinual edodes)、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鸡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白参菇(Schizophyllum commune)。
2.1.2 食用地衣多样性
目前记录的食用地衣仅1 种,为石梅衣(Parmelia saxatilis),多生于草地中的石块表面或岩石上,雨天后采收,5 月中旬至8 月中旬均在市场销售,食用方法为凉拌或烩。
2.1.3 食用苔藓植物多样性
食用的苔藓植物目前记录到3 种,分别为绒苔(Trichocolea tomentella)、囊绒苔(Trichocoleopsis sacculata)和大叶藓(Rhodobryum roseum)。大叶藓为濒危植物,当地俗称回心草。
2.1.4 食用蕨类植物多样性
目前记录到的食用蕨类植物8 种,隶属于8 属8 科,坊间通称蕨菜。分别为铁角蕨科的半边铁角蕨(Asplenium unilaterale)、蹄盖蕨科的菜蕨(Diplazium esculentum)、蚌壳蕨科的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蕨科的蕨(Pteridium aquilinum)、阴地蕨科的蕨萁(Botrychium virginianus)、水蕨科的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乌毛蕨科的乌毛蕨(Blechnopsis orientalis)及观音莲座蕨科的食用观音座莲(Angiopteris esculenta)。
(3) 钢管塔地线挂点位移随地震烈度增大而增大,且从Ⅰ类场地到Ⅳ类场依次增大.钢管塔内最大应力随地震烈度增大而增大,且从Ⅰ类场地到Ⅳ类场依次增大.Ⅰ,Ⅱ,Ⅲ类场地输电塔内应力最大的单元为塔头处斜材,Ⅳ类场地输电塔内应力最大的单元为中横担上第2节间主材.
2.1.5 蔬食种子植物
目前记录蔬食种子植物148 种,隶属于108 属52 科,其中有26 种既是蔬食植物又是果食植物。种类最多的科为茄科(10 种)和伞形科(10 种),禾本科和葫芦科均为9种,唇形科和五加科均为8种,菊科7种,荨麻科和芸香科(均为6 种);种类最多的属为茄属(8种),萹蓄属次之(4 种),牡竹属、薯蓣属、楼梯草属、香薷属、胡椒属及花椒属等6 个属均为3 种。
2.2 果食植物多样性
果食植物均为种子植物,目前记录84 种,隶属于37 属27 科。种类最多的科为蔷薇科(8 种),其次为桑科(7 种)、杜英科(6 种)、藤黄科(5 种)、胡颓子科(4 种)、猕猴桃科(3 种),大戟科、壳斗科、买麻藤科、漆树科、柿科、桃金娘科、杨梅科及芸香科等8 科均有2 种;属内种数最多的为杜英属和榕属(均为6 种),其次为藤黄属(5 种)、胡颓子属(4 种)、悬钩子属(3 种),猕猴桃属、柑橘属、柿属、多依属、买麻藤属及杨梅属等6 属均有2 种。
2.3 德宏州果蔬植物中的珍稀濒危植物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 红色名录),对调查到的物种进行濒危特征分析,如表1 所示,共涉及濒危植物6 种,近危植物10 种。
表1 德宏州珍稀濒危植物
3 德宏州野生蔬菜开发利用
3.1 潜在问题
野生蔬菜大部分具有毒性,应去毒后食用。如败酱(Patrinia scabiosfolia)、水芹(Oenanthe javanica)、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等需沸盐水煮5~10 min 后清水浸泡数小时,并多次换水,才能去除苦味。毒性较大的野生蔬菜食用必须通过磨粉、蒸煮和漂洗等加工方式去毒,如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腌渍或漂洗煮沸时长不够并食用过量,极易导致中毒,如常见的野生蔬菜大白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
部分野生蔬菜的叶、嫩茎、根均能致癌,可诱发动物肠道、膀胱及乳腺肿瘤,并有协同致癌作用,不能大量食用。部分野生蔬菜含有可导致过敏的物质,过敏体质者食用后经日光照射会诱发日光性皮炎。
部分植株仅局部可食用,如紫藤(Wisteria sinensis)的花可食用,但豆荚、种子、茎皮均有毒。存在与已知蔬菜资源形态相似的植物含有剧毒的情况,如与常用于煮汤的少花龙葵(Solanum americanum)形态相似的龙葵(Solanum nigrum)全株有毒[3]。
重工业工厂和公路附近的空气、水和土壤会累积一定量的污染物,此类条件下生长的植株易吸收积累铅、汞、硫化物等重金属及其他有害物质,不宜食用[4-5]。
3.2 开发建议
3.2.1 科学研发,培育、加工技术标准化、产业化
随着需求量增加,采集自然环境中分布零散的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供应需求,且野外采集难以避免生境遭到破坏,但德宏州野生蔬菜并未进行系统开发,相关经验有所缺失。相关部门应与科研单位联合进行野生蔬菜的种类鉴定,引种建立人工栽培基地,将分散的自然资源集中培育,实现由以野外采收为主向引种栽培过渡,便于控制采收、贮藏和加工处理过程,降低有毒产品误食风险的同时有利于资源的有效保护。结合实际情况,培育和开发地方特色野生蔬菜资源,整合技术,以支持开发利用标准化。
3.2.2 保有民族特色,统一名称、积极宣传
统一野生蔬菜名称,减少“同种异名”“同名异种”情况。在名称规范化过程中,应以拉丁学名为基础,结合民族特色,适当保留民族语言。扩大野生蔬菜营养价值宣传范围,同时注意宣传食用方法和辨识有毒野生植物,帮助人们充分认识到野菜资源价值及开发潜力[3]。
3.2.3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多元化发展
大部分野生蔬菜分布于无人监管的自然环境,易发生过度采摘导致自然资源枯竭。有些野生蔬菜如江边刺葵(Phoenix roebelenii)的嫩髓心可直接食用;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的髓心可用于炖鸡,但摘取髓心会对植株造成致命损伤。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进行知识普及,推进需求较大物种的栽培并限制野生植株采集。对于其他野生蔬菜也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作为食品,除了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加工外,还应结合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开发的相关规定,在突出产品安全和生态环保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品质管理,在产品能够量化供应后考虑遵循出口野生蔬菜的相关标准积极对外输出。
野生蔬菜在倡导绿色环保的饮食形势下市场潜力突出,但目前德宏州野生蔬菜资源开发缺乏激励,产业化程度低,开发进展迟缓,对野生蔬菜开发与经营提出以下建议:1)由政府联合科研单位进行野生蔬菜产业科学规划;2)予以政策扶持,鼓励本地有实力的企业首先进行引种、驯化;3)通过政策补贴鼓励务农人员参与野生蔬菜资源培育;4)鼓励经营以野生蔬菜为主要食材的餐饮企业,带动当地野生蔬菜普及;5)后期考虑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推进开发进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