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在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3-12-12向玥霖
向玥霖 田 原
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文化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自然博物馆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受自然类展品特性和展示内容的影响,其展示空间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同时,体验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们获取到的信息更加多样。常规自然博物馆以物为展示形式和场景营造的基础,已经无法吸引观众、激发观众的兴趣点。空间叙事作为激活展品、观者与场所之间关联的新路径,为自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如何借助空间叙事将自然博物馆打造成一个引发科学与公众持续对话的场所,呈现出具有更多可能性的展示空间,吸引参观者主动走进自然博物馆,是一个值得设计师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 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现存问题
因自然系统的统一性和普遍性,传统自然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多为生物多样性,故而呈现同质化的现象。首先,为了系统阐述自然环境的发展过程,展览多以进化论为依据,采用百科全书式的展示方式,导致展示主题呈现同质化倾向[1]。其次,虽然自然博物馆的展示已经从私人好奇陈列柜转变为整齐有序可供研究的分类形式,从无序展示转变为主题式展示,但展示形式依然采用玻璃展柜,展品多为静态的物种标本配合简要文字信息以及少量视频影像,这种展示形式较为被动和单一,互动性较弱,信息传递有限。大部分参观者为非专业人士,而展品的文字解释专业性较强,超出了参观者的认知范围,导致参观者只能了解表面信息,无法了解背后的自然规律等,难以产生生态保护意识和科学探究激情。最后,自然博物馆无法针对人们关注的自然和环境危机提供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使参观者难以深入了解展品背后涉及的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文化价值[2]。综上所述,传统自然博物馆难以实现多维度科普教育的目的。
2 空间叙事理论
空间叙事理论最早源于西方当代叙事学,作家在文学叙事中通过描述空间场景展现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及情节事件。这类将空间与叙事联系在一起的思维模式和虚拟世界构造方式,直接影响了真实世界的建构理论,因此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现象学、符号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流,叙事学逐渐从文学领域拓展到建筑领域[3]。设计师开始关注有故事性的信息,重视设计中对情感的运用,结合设计原理和叙事策略,分析叙事主题,以特定线索构建叙事逻辑和时空序列布局,并从中提取相关设计元素建构空间场景,以便提高人们对空间的心理感知和文化认同。通过人们在场景中的互动体验,展现空间情节,进而拓展人们的思维认知。
3 空间叙事介入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的优势
3.1 转变展示叙事模式,调动参观者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以物为展示重点,采用单向传输信息的展示形式。参观者只能通过观赏展品进行学习,无法通过实践探究科学知识。空间叙事理论的介入可以将自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从以物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在空间叙事理论的指导下,展示空间设计从人的视角出发,将宏观叙事转变为多元的主题性叙事,从单一视角的线性叙事转变为多元视角的非线性叙事,通过多维度辅线丰富主线[4]。
同时,以特定的空间场景和空间结构讲述情节发展,从小故事出发在不同的空间序列中构建连续性的空间体验,调动参观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让他们通过与展览的互动清晰地了解科学文化知识,理解自然规律的内在逻辑,以此将参观者从被动信息接受者转变为科学知识的“转译者”和创新者。
3.2 塑造空间叙事要素,提高展示信息的直观性
传统自然博物馆通常位于城市中,其展示空间与自然环境剥离。人们只能透过“玻璃盒子”观察展品,无法全面且直观地了解自然科学知识。然而,空间叙事的介入可以将自然博物馆从文物储存库转变为基于经验的知识获取平台和基于实践的学习探究平台。陆邵明[5]指出,有些记忆虽然已远离了它们的生态环境,但往往附着在物质性的载体中。他认为空间叙事可以将空间与场地的特性、体验和文化信息有效组织在一起。
基于此,可以将人与自然的互动作为一种阐明科学知识的叙事方式,提取自然意象和自然实践活动,从建筑空间视角审视自然历史发展,利用图形、色彩、影像、声音、灯光以及旁白,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塑造展示空间。通过微妙的并置叙事讲述藏品中蕴含的多重历史价值,强调空间与藏品之间的联系,构建生动的空间场景,使参观者通过直观和具象的视觉和行为体验,感知空间秩序以及展品与空间的关联,通过多维度和可参与性的空间叙事让科学知识可视化。
3.3 整合多技术展示形式,提升空间体验的层次感和创造性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我国自然博物馆广泛运用新媒体交互技术进行互动展示。这种高科技和多感官的互动形式为参观者提供了短暂的沉浸式体验,但其互动形式单一且缺乏特色,限制了参观者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影响了知识科普的深度。
空间叙事的介入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自然博物馆可以借助空间叙事提取一条或多条线索,通过连续且有主次的空间场景表达故事情节,展现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不同类型的展示空间设计中,可根据情节内容的主次关系,有效地组织不同形式的交互技术,通过不同的方式传达自然科学知识。例如:通过按动按钮或翻转面板显示信息、播放声音或散发气味等低技术形式,让参观者多维度地了解展品;采用逻辑复杂且技术含量较高的混合媒体互动设施控制参观空间效果,为参观者带来多层次的互动体验。多技术展示形式为参观者提供多种认知模式,能够提高展示空间的层次感和创造性。参观者可以自由选择互动方式探索自然博物馆,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共情,提高对自然环境及濒危动植物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4 空间叙事在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4.1 结合叙事内容,特色化展示主题
参观者通过研究自然博物馆内藏品,了解生物多样性以及环境变化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因此,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可以根据展览大纲,结合藏品特点、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提取叙事主题和线索,构建特色展示内容,以空间为媒介展示主题概念,使叙事内容随着参观者在空间中的游览而展开[6-8]。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了解演化家谱的意义和作用,该博物馆采用“家族画廊”的形式,分区介绍不同类别动物的演化过程。此外,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特色文化制订展示主题,系统地展示地方的自然历史过程。
目前,我国新建的自然博物馆多采用这2 种方式提取空间叙事主题。深圳博物馆将岭南生态景观的典型特征—“山多、水长、海阔”作为野生动物标本展的展览特色,展示不同流域的特色景观,使展览呈现出地域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特点[9,10]。重庆自然博物馆根据重庆市的“山城”特色,通过垂直空间的层次递进打造“探秘重庆环游记”的主题展览,引导参观者思考展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加深他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提高游览深度。
4.2 构建多元叙事视角,激发身份认同感
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必然与自然发生互动,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发生情感连接,从而产生身份认同感。不同职业的参观者会以不同身份去观察和探索自然,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观察自然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可以将这些身份转化为自然博物馆叙事性表达的多元视角,使观者通过角色扮演产生不同的心理意象,获得不同的身份认同感,同时能够了解不同身份的人对自然的看法[11-14]。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是首个将科学家实验室迁入馆内的自然类展馆。这种方式能够展示科学家的日常工作,让参观者透过玻璃窗从科学家的视角认识藏品,了解科学家如何对藏品进行实验和研究。
我国也有类似的实践。上海自然博物馆设立了独立的互动展示空间,使青少年在专家的指导和讲解下亲自体验化石挖掘过程,感受考古学家在户外探索自然和采集标本的艰辛,激发他们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深圳自然博物馆以标本制作者的视角设计展厅,在展厅中设置了一个动物标本制作室,以时间为主线陈列展览标本,逐一介绍不同时期的动物标本制作技术。成都自然博物馆设置了放大镜互动观察装置,让参观者通过移动放大镜观察矿物标本,重新体验孩童时代观察自然的乐趣。
综上所述,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从多个维度阐述自然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借助可参与性的展览,能够充分激发参观者的身份认同感。
4.3 组织有意味的空间序列,丰富展示空间的叙事层次
建筑中的空间叙事是基于空间序列展开的故事演绎,即通过组织不同形态的空间和流线创造有意味的空间序列。在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中,建筑空间为空间叙事提供了物质载体,将叙事文本转译为空间元素,有效地组织展示空间,以特定主题的空间场景、有层次的空间关系以及富有节奏的流线等构成一系列具有启示性的叙事元素,揭示了故事的内在逻辑和情节发展[15]。因此,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可以将特色叙事主题拆解成多个副主题,根据叙事内容、时空顺序和故事情节发展,明确叙事线索的主次关系和空间节奏。在展示空间设计时,通过组织大小、开放程度和连接方式不同的空间来构建空间序列,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模式,利用空间场景与视线组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强化展览的叙事功能,讲述藏品背后的多维价值,提升叙事层次。
上海自然博物馆生命长河展区的设计充分证明了有意味的空间序列能够丰富参观者的游览体验层次。该展区位于建筑中庭,采用时空并置的叙事策略,充分利用大尺度空间在垂直方向上的优势,模拟陆地、天空和海洋的场景,以演化为主线,将过去和现在的生物“明星”汇聚于此,吸引不同空间参观者的视线。展区允许参观者从不同路径进入,感受宏伟且多层次的生命故事。此外,伦敦自然博物馆的达尔文中心与其他展示区域处于不同水平面上,能够有效吸引参观者的视线。
在水平方向上,深圳博物馆的野生动物标本展厅,根据不同流域的地理位置规划空间序列,以序厅为起点介绍广东省的自然资源概况,并标明典型地理景观位置,采用并叙的方式将东江、西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等流域的展厅插入其中,使参观者可以任意选择展厅进入游览。
4.4 运用交互叙事,拓展展示空间的认知体验
安·雷诺兹在《再现自然》中指出,任何图像都不能取代这个地点的真实环境给人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展示空间设计期望观众能够将展示空间与真实环境联系起来。交互叙事为展示空间设计提供了一种传达自然科学知识的新方式。结合交互技术进行空间叙事设计,使自然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和信息收集方式能跨越时空限制。一方面,设置交互装置能促使公众参与自然信息数据收集,使参观者在收集过程中与当地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之间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新装置和新技术可以将叙事信息呈现在三维空间中,运用声音、灯光、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新媒体技术拓展空间边界,打造数字化展品再现自然环境,用声音和动态图像给人以多感官、沉浸式的认知体验,使参观者获得更完整、更深刻的感受和记忆。
深圳博物馆设置了远程视频对话室,将馆内7 个展区与自然保护区实时连接,把参观者获取信息和体验的渠道从室内延伸至室外,从展品延伸至大自然,拓展了参观者对自然资源的认知。
除了视听体验,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充分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提取食肉目、有蹄类和灵长目动物的毛发、牙齿和爪子等标志性特征,并且制作模型进行对比,让参观者在触摸不同模型时联系到自然界中动物的相同特征,通过触觉引导他们思考动物的演化过程,从而引发他们对自然和动物的关注。
5 结语
自然博物馆逐步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分享者和引导者。目前,越来越多自然博物馆不仅局限于馆藏本身,而是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接受外界对展品的多维度解读,并为参观者提供科学探索工具。因此,新型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可以基于空间叙事理论,以空间为媒介构建展品、展厅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打破传统的仅展示标本的孤立式静态展览方式,采用有意味的叙事主题激发参观者的观展兴趣。此外,通过在展示空间中设置不同的流线和多样化的互动装置,让参观者沉浸式多维度地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他们对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理解以及对当地地域文化的认同,以便更好地发挥自然博物馆的公众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