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猪养殖与粪污处理技术探究
2023-12-12吴娴
1 生猪养殖中环境污染因素
1.1 粪便
在生猪养殖中,最常见的环境影响因素就是猪的粪便,根据调查显示,在生猪养殖中每头生猪每年大约可以产出3 t 粪便,如果不对这些粪便进行科学处理,就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例如粪便滋生的细菌和有害物质也会直接污染河流及地下水,不仅会影响用水安全,也会导致生猪感染疾病,间接影响生猪产业发展。
1.2 药物残留
大多数养殖人员过于重视经济发展,在日常饲喂时会添加许多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药物,这些药物残留也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1.3 动物尸体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基层生猪养殖中,由于经济条件及技术设备落后等因素,大多数养殖户养殖技术不规范,加上动物检疫设备落后,导致许多生猪感染疾病后由于没有采取及时的治疗而死亡,增加了生猪死亡率。养殖人员没有对这些尸体展开无公害处理,残留的动物尸体中携带的病菌不仅会影响自然环境,也会通过空气传播,将这些病毒感染给人类,直接影响生猪产业。
2 生态猪养殖技术
2.1 基因改良技术
随着社会及产业养殖技术不断发展,养殖人员对生态猪品种进行科学改良,中国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品种和改良创新技术,逐渐满足社会群众对于生态猪的高品质需求。生态猪基因改良技术促进了生态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了生态猪养殖困境。
2.2 生态养殖技术
2.2.1 生态饲料
现阶段,中国生态猪还会使用放养式的养殖方式。放养标准要求较高,生态猪在放养期间,山间杂草也要满足食用标准,生态猪在山间产生的粪便能够被直接施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节省了人工施肥环节,降低了成本费用。喂养时,养殖人员也可以使用天然食物,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节约了饲料成本,建立绿色畜产品生产、污染控制、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减少饲料中的抗生素使用量,减少动物产品和粪污中的抗生素残留,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2.2.2 生态养殖
在生态猪养殖中,相关养殖人员也要加强管理养殖环境,减少因为环境卫生问题导致生态猪感染疾病,影响产业的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强生态猪日常水资源管理,除了定期对周围水质进行检测外,还要定期检查养殖环境卫生,例如在猪舍中使用有机垫料,减少粪便对于环境的不良影响。
2.3 远程监控技术
在生态猪养殖中,养殖人员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使用远程监控或棚内温度湿度测量控制技术等形式,精准控制生态猪养殖环境,为生态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远程监控生态猪生长情况,还能将生态猪的养殖信息全部录入,优化生态猪养殖技术,促进产业的经济发展。
3 粪污处理技术
3.1 种养结合粪污还田处理技术
在生猪养殖中会出现大量粪便,养殖人员要研究粪污处理技术,确保生猪粪便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养殖人员可以使用种养结合的处理形式,将生猪粪便直接用于施肥,既能减少肥料成本,又能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3.2 粪便堆肥技术
粪便堆肥技术较为复杂繁琐,是通过一系列物理操作将粪便进行有机物降解,再通过高温杀菌清除粪便中的细菌及有害物质。经过操作后,粪便不仅没有有害物质,还能有效利用农作物,一次操作就可以解决大量粪便残留,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综上所述,中国畜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建立现代生态养殖模式过程中,应加大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推广力度,建立现代化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解决规模化畜禽养殖过程中粪污处理质量、处理效率和处理成本的技术瓶颈,在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养殖业经济及关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