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生猪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和应对策略
2023-12-11孙秉睿
孙秉睿
(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粮猪安天下”,生猪产业是畜牧业甚至是农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生猪养殖和猪肉的生产供应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以及保住人民群众的“菜篮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受到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的影响,生猪产业发展波动较大,生猪价格甚至呈现“过山车”式的发展,对甘肃省乃至全国的生猪产业都造成了较大影响,但同时,由于甘肃省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地广人稀的特点也为甘肃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屏障,使得甘肃受到疫情影响较小,疫情影响也为甘肃的生猪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加上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使得甘肃成为了生猪净调出省份,对于保障我国猪肉供应,缓冲和扭转生猪供给短缺的局面贡献了甘肃力量。但同时,甘肃也存在着生猪产业养殖规模不大、产业分布不平衡、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生猪科学养殖意识薄弱、养殖设施设备落后、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低、饲养管理模式落后、管理专业化不高、管理和养殖专业人才紧缺等现实问题和困境。
1 甘肃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 甘肃省生猪产业养殖规模
1.1.1 生猪存栏数量回升
甘肃省生猪存栏数在经过2010—2014年稳步增加和2014—2019年的下降之后,2019—2021年生猪存栏数开始不断回升,其中2020年存栏数上升速度较快,较2019年存栏数上升了29.50%,2021年上升速度放缓,较2020年上升10.15%(见图1)。
图1 2017—2021年甘肃省生猪存栏数
1.1.2 被动成为生猪净调出省份
甘肃省深居祖国内陆,气候干燥、地广人稀,具有天然的疫病隔离屏障,再加上生猪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让甘肃省在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影响的背景下,积极抢抓机遇,在各种扶持政策的出台和技术的支持下,生猪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甘肃省已经从猪肉调入省份转变成为生猪净调出省份。
1.2 生猪产业分布
甘肃省生猪产业分布比较分散,从甘肃发展年鉴(2022)数据来看,武威市、天水市、定西市、白银市、庆阳市为生猪存栏数量前五的地区(见图2),从整体来看,河东地区生猪存栏最多,河西次之,南部最少。
图2 甘肃省各地区生猪存栏数
1.3 甘肃省生猪产业组织形式
1.3.1 龙头企业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天然的防疫屏障以及相关产业政策扶持,甘肃省成功引进了正大、唐人神、天兆、新希望六和等国内外大型生猪养殖企业,陆续在中部、河西、陇东南等地完成生猪养殖场的建设布局。同时,甘肃也重视本地企业的培育和投资,相继培育了红古中植、民乐祁连雪域、兰州新区正农等大型生猪企业,加大生猪产能,依靠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优势,甘肃生猪产业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3.2 专业合作社
据不完全统计,到2022年底,甘肃省共有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2 435 家,且绝大部分为中小型合作社,分布在甘肃省中部、西部和河西地区。
1.3.3 家庭散养
虽然生猪产业标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生猪家庭散养户比例逐步压缩,但生猪家庭散养户在生猪养殖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由于生猪存栏少,受疫情、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小,能够有较好的较长时间维持自身稳定,正是由于其具有此独特的优势,散养户在生猪产业中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地位,也对生猪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稳定和推动作用。
1.4 甘肃省生猪产业链发展现状
一般来说,生猪产业链有着育种、育肥、加工流通及销售等4 个环节。目前来说,甘肃省生猪育种仍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生产所用原种猪基本被进口的大白、长白、杜洛克等品种垄断。育肥即繁育仔猪的保健管理和快速增肥,全程约全程约170 d。在屠宰加工上,生猪屠宰加工主要生产猪肉产品、副产品及猪肉的深加工产品。目前,甘肃有肉类加工企业1 300 余家,对于延伸生猪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加快产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5 生猪产业效益
由于具备的天然优势和政策扶持,甘肃省生猪产业获得发展红利,生猪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升,猪肉已经能够完全满足自身所需。
1.5.1 经济效益
甘肃省成为生猪净调出省,不仅保证了自身市场对于生猪及产品的需求外,还保障了我国猪肉的供给和稳定。据甘肃发展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1年甘肃省猪肉产量64.10 万t,产值约为120 亿元。在生猪净调出的前提下,大养殖场由于养殖数量较多,成本被分担和压缩,企业经济效益获得提升。而散养户由于饲喂成本更低,每头猪净利润略高于养殖场,但同时养殖周期更长。
1.5.2 生态效益
随着生猪产业的发展,生猪养殖的生态效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雨污分流技术、沼气发酵技术、粪污处理技术等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技术也获得发展,大的养殖场基本配备了相关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沼气发酵法是生产中最常用的粪污处理方法,通过沼气发酵不仅能处理掉养殖所产生的粪污,还能使用沼气作为照明的燃料,沼液作为肥料可用来还田。生猪养殖散户主要还是采用较为原始的自然晾干再还田的方法处理粪污,能够达到种养结合的养殖效果。
1.5.3 社会效益
生猪产业的发展给甘肃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大企业的入驻还能带来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技术、高效的生产设备、科学的生产制度和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就业率和居民收入,还可以增加地区的税收,有助于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2 甘肃省生猪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虽然甘肃在生猪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多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受资金、技术和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甘肃省生猪产业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生猪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饲养管理专业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着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防疫环保存在风险
在多种生猪养殖组织方式中,小养殖户和散户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知识和技术支持,养猪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或建设不科学、不合理,对于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和粪污处理通道等没有明显区分,对于消毒室、粪污处理区等配备不健全,缺少消毒设施设备或者程序过于简单,缺乏科学合理的防疫制度。另外,过于简单和落后基础圈舍也会导致猪舍温度、湿度不适,完全依赖自然变化,加上空气流通不畅、卫生清理不及时猪舍环境较差,这些都会使猪舍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滋生病原微生物,从而影响生猪健康,增加养殖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2.2 生猪养殖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
小规模养殖目前仍是甘肃省生猪产业的主要养殖模式,小规模养殖本身存在的资金、技术等限制致使养殖场缺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设施设备和人力物力,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加大了疫情防控风险和环保压力。
2.3 生猪养殖饲养管理专业化水平较低
专业化饲养管理人员缺乏也是甘肃省生猪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由于大部分生猪养殖生产工作脏、臭、累,同时生猪养殖工作待遇较低,所以很难吸引到具有专业知识储备的养殖专业学生,只能雇佣附近缺乏专业知识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简单的饲养和消毒防疫操作,因此往往存在着猪只营养缺乏、容易感染疾病、猪场防疫制度落实难度大、环境保护意识差等问题。
2.4 生猪散户养殖占比较大,环保压力大
当前,生猪散户养殖在甘肃省生猪养殖中比重较大,而散户受到经营发展理念受限、养殖投入较低、饲养管理水平不高、程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其对兽药、剩料和粪污等处理简单,不仅会影响生猪健康,增加猪只患病的风险,还易造成周围空气、水和土壤污染,影响养殖场周围生态安全和平衡。
3 甘肃省生猪产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甘肃省生猪产业存在或面临的问题,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贯彻和落实“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企业与合作社和农户的合作,不断完善产业链,创新产品创造品牌,提高产品加工能力,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生猪产业绿色健康发展,不断向现代化转型升级。
3.1 科学规划产业,合理配置资源
甘肃省被动成为生猪净调出省,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目前甘肃与国内其他省份一样,均面临饲料、人工、疫苗和兽药价格不断上涨的问题。从实际来看,仔猪价格和疫苗价格普遍过高,有关各方应出台宏观规划措施,充分调动和配置各方面资源,提高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和出台产业指导方案和措施,通过引进新品种、加快生猪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不断降低生猪养殖成本。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和完善产业生产要素的资源分配制度,把最合适的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生产者。最后,还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合理布局规划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更高效率发展。
3.2 加强龙头企业与小规模养殖户的合作
生猪产能由南向北转移,同时甘肃被动成为生猪净调出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要审时度势积极响应政策和产业发展,立足产业布局实际,化风险和挑战为机遇和动力,做好和优化顶层设计,以更好的扶持政策和更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来不断引进和培育生猪大型龙头企业,以更高起点的产业规划,更高标准的产业建设,鼓励和发展更多的龙头企业加强与合作社之间的合作联系,一步步建立紧密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权融合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中小养殖户生产经营理念、饲养管理技术、防疫管理制度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一系列理念和技术的发展,让中小养殖户跟上产业发展,融入现代畜牧业发展,进而推动产业向更高效、更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3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甘肃省生猪产业在生猪养殖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着头重脚轻的情况,虽然甘肃有着自己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但是缺少自己的品牌,市场竞争力不足。有关部门应加大生猪屠宰加工方面的投入和屠宰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除加强与相关国内外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的合作外,还需支持和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对猪肉进行精深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产业发展。
3.4 深化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甘肃地广人稀,是甘肃生猪产业发展的优势,也是阻碍生猪产业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因素。地广人稀,产业分布较为分散,生猪养殖企业之间距离较远,企业之间的技术和经验交流较为困难,区域之间养殖技术和经验存在差异,养殖水平层次不齐,多数地方养殖效率不高。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之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技术和经验交流的同时,加强彼此之间的贸易流通,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以养殖企业和养猪户之间的沟通联系和合作往来,积极推动甘肃省生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