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粳稻新品种新稻571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2023-12-11刘贺梅,孙建权,刘经纬,胡秀明,殷春渊,王和乐,张金霞,张倩倩,王书玉
刘贺梅,孙建权,刘经纬,胡秀明,殷春渊,王和乐,张金霞,张倩倩,王书玉
摘 要:新稻571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新科稻31为母本、盐丰47为父本配组杂交,经混合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型粳稻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抗病等优良特性,202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总结介绍了新稻57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粳稻;新稻571;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737(2023)05-0042-04
Breed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 Japonica Early Maturing Rice Variety Xindao-571
LIU He-mei , SUN Jian-quan , LIU Jing-wei , HU Xiu-ming , YIN Chun-yuan ,
WANG He-le , ZHANG Jin-xia , ZHANG Qian-qian , WANG Shu-yu*
(Xinx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Xinxiang Henan 453002, China)
Abstract: Xindao-571 is an early-maturing japonica rice variety bred by hybrid pedigree method with Xinkedao-31 as female parent and Yanfeng-47 as male parent in Xinx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e variety has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quality, high yield, stable yield and disease resistance, and was approved by the Henan Provincial Crop Variety Certification Committee in 2022. The breeding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Xindao-571 we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widespread application.
Key words: Japonica rice; Xindao-571; Breeding;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on technique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端牢中国饭碗,良种是关键,培育水稻良种对保障国家口粮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黄淮稻区是我国的主要粳稻产地,地处我国南北稻區过渡地带,常年种植面积约200万hm2,近年来,随着以直播种植为代表的轻简化栽培方式的兴起,生产上对早熟优质粳稻品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为此,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根据黄淮稻区的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确定了以熟期早、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为育种目标,本着“运用生态、地理远缘杂交,构建大分离群体”的原则[3],于2009年以自育的早熟抗病优质新品系(2017年通过国审时定名为新科稻31)为母本、以我国东北地区的高产抗病水稻品种盐丰47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混合系谱法,历经7代多性状协调选择,育成了生育期短、高产稳产、米质优、农艺性状优良、抗稻瘟病的粳稻新品种新稻571。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亲本来源
亲本选择本着地理来源较远、遗传基础丰富、双亲优点多且互补的原则[4],亲本系谱见图1。
父本选择我国东北地区的高产优质品种盐丰47。盐丰47是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以10余个不同类型不育系为母本,以丰锦、秋光及一些籼粳交后代材料为父本进行天然混合杂交,采用群体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性强、耐低温、耐盐碱、米质优、食味佳、产量高、适应性广,于2001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5-6]。
母本选择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自育的高产优质新品系。该品系是以河南省第一个自育超级稻品种新稻18号为母本、以河南当地的优质高产品种郑稻18号为父本进行配组杂交,后经多代系统选育,于2009年表现出整齐稳定一致、米质优、抗性强、穗直立、熟期早等优良性状,后于2017年通过国家审定,定名为新科稻31。新科稻31在河南沿黄属于中早熟品种,株高100 cm左右,株型紧凑,竖叶直穗,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成熟落黄好,产量高,品质优,食味佳[7]。
1.2 选育过程
2009年用自育新品系(即后来的国审品种新科稻31)作母本、盐丰47作父本,进行人工杂交,然后进行混合系谱法选育;2010年在新乡本地种植F1代12株,表现出较强优势,混选收之;2010年冬在海南种植F2代、2011年在新乡种植F3代,均混选收之;2012~2015年,在新乡种植F4~F7代,逐代鉴定,单株选择,田间决选结合农艺性状、抗病性等综合表现选择早熟单株,同时结合室内品质鉴定确定当选单株。2016年在F7代稳定的18个早熟株行中择优选出1个新品系,命名为新稻571,在河南省沿黄稻区进行多点直播产比试验鉴定;2017年继续进行多点直播产比试验鉴定,同时进行稻瘟病接种鉴定;2 a试验鉴定综合表现优异,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中抗稻瘟病,品质优良。2018年参加河南省沿黄粳稻早熟组比较试验,2019~2020年参加河南省沿黄粳稻早熟组区域试验,2020年参加生产试验。2022年7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稻20220007。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新稻571属常规粳稻早熟品种,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28.7 d,较对照新稻10号迟熟2.7 d。株型松紧适中,分蘖力中等偏上,株高105.2 cm,剑叶挺拔,叶片绿色,茎秆粗壮,穗长15.1 cm,每穗枝梗数较多,着粒密度适中,穗型中度半弯,颖尖秆黄色,部分籽粒有芒;谷粒长、宽中等,椭圆形,种皮浅黄色。在基本苗334.5万株/hm2基础上,最高分蘖625.5万个/hm2,有效穗465万个/hm2左右,平均总粒数106.2粒/穗,实粒数94.0粒/穗,结实率88.5%,千粒重25.6 g。
2.2 产量表现
2019年参加河南省沿黄粳稻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682.5 kg/hm2,较对照新稻10号增产8.0%,达极显著标准;较试验组平均产量增产4.5%,居参试品种第4位。2020年续试,平均产量9 676.5 kg/hm2,较对照新稻10号增产10.7%,达极显著标准;较试验组平均产量增产3.3%,居参试品种第2位(表1)。2 a平均产量9 679.5 kg/hm2,较对照新稻10号增产9.4%,增产点比例100%。经丰产、稳产性分析,新稻571是一个产量水平高、稳产性好的品种。
2020年参加河南省沿黄粳稻早熟组生产试验,7点汇总,7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9 405.0 kg/hm2,比对照新稻10号增产9.8%,居参试品种第1位(表2)。
2.3 品质分析
2019~2020年由试验主持单位河南省种子管理站送样,经农业农村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新稻571出糙率82.0%~82.5%、精米率74.7%~75.0%、整精米率71.0%~73.0%、垩白粒率4%、垩白度0.6%~0.7%、直链淀粉含量15.8%~17.6%、胶稠度70 mm、粒长4.9~5.0 mm、籽粒长宽比2.0、碱消值7.0级、透明度1级,米质达NY/T 593—2013《食用稻品种品质》优质二级标准。
2.4 抗病性鉴定
2019~2020年经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鉴定,新稻571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2.3~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为1~5级,中抗至中感稻瘟病;纹枯病比值(指病斑扩展长度/株高)0.21~0.57,中抗至中感纹枯病;白叶枯病7级,感白叶枯病。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适时播种
新稻571是株型较紧凑、分蘖力中等、半弯穗型的早熟粳稻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良好的稳产性,适宜在河南沿黄稻区乃至黄淮稻区晚播种植。
抢茬播种,药剂拌种,力争一播全苗[8]。在河南沿黄稻区直播种植,以6月10日前播种为宜,最迟时间为6月15日;种子播量90~150 kg/hm2,分2~3次均匀撒播,也可条播。机插秧种植,一般在5月15~25日播种,100~120 g/盘,大田用种量45~60 kg/hm2,秧龄控制在25~30 d。
3.2 科学肥水管理
播种前大田撒施复合肥450 kg/hm2并随旋耕旋入土中作基肥,秧苗2~3叶期撒施尿素150 kg/hm2作苗肥,4~5叶期看苗情撒施尿素225 kg/hm2左右作分蘖肥,拔节期及时补施尿素150~225 kg/hm2作拔节孕穗肥。直播种植后要及时开沟灌跑马水,保证一播全苗,拔节孕穗期灌水保孕穗;平时应干湿交替,浅水勤灌防倒伏。
3.3 防治病虫草害
种子选用无病虫害的饱满谷粒,播种前用药剂浸种防治种传病害;生长期间,重点做好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虫的防治,同时,根据当地农业部门的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突發性的病虫害。直播种植后及时进行封闭除草,苗期进行化学防治[9],后期根据草害情况及时化除或人工拔除。
参考文献:
[1] 陆志强.江苏省水稻育种与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策略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 刘桂珍,刘海静,邓士政,等.2019年河南省秋作物生产形势及品种利用情况[J].种业导刊,2020(2):9-16.
[3] 李俊周,王书玉,尹海庆,等.黄淮稻区优质抗病粳稻“六位一体”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河南农业科学,2017,46(12):42-47.
[4] 刘贺梅,王书玉,刘经纬,等.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育种思路及主要技术措施[J].中国种业,2021(11):30-32.
[5] 庞志洁,付立东,孙久红,等.超级稻盐丰47配套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09,39(3):75-76.
[6] 王志兴.水稻新品种盐丰47在苏北沿海稻区水直播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187-188.
[7] 孙建权,王书玉,刘贺梅,等.新科稻31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8,48(5):49-50.
[8] 杨万深,孙玉春,丁玉萍,等.水稻科研试验田育秧技术规程与作业标准[J].中国种业,2020(11):106-110.
[9] 张海英,王维新,王小燕.直播稻生产技术浅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7):13-14.
(责任编辑: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