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民族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3-12-11岑家辉朱汉易
岑家辉 朱汉易
【摘要】本文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论述立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壮乡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策略:打造五星示范党建品牌,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护航;创设特色校园文化环境,突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民族教育师资团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搭建特色育人发展平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示特色发展成果,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信心。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民族中学 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9-0027-03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壮乡民族中学应在学校教育场域内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获得情感体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以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名字命名的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南宁市直属唯一的民族中学,共有桃源、江南、同乐等三个校区,师生共计4 000多人,其中有壮、傣、瑶、侗、苗等16个少数民族学生2 600多人,少数民族学生占比约60.0%。多年来,我校充分利用民族学校的天然优势,致力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探索民族办学特色,以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体育、民族习俗为主要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有效实施了紧紧围绕壮乡民族中学特色发展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五星示范党建品牌,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护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这指引我们在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时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此,壮乡民族学校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校借助推进南宁沛鸿民族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契机,围绕“一年促规范、两年抓特色、三年树品牌”的发展目标,成立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统筹抓好顶层设计,制订工作方案,同时做好一系列相关方案的任务分解,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不断扩大民族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通过办有品位的学校铸造有内涵的教育。领导小组通过建立工作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部门联席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支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突破管理时空限制,实现学校应用互联、资源共享、数据互通,推进“品质教育 学在南宁”新时代教育高质量系统工程实施,从而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品牌示范学校。
我校坚持把党课作为提升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加快推进党务人才培养,强化基层党建能力,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我校桃源、江南、同乐三校区每年开展党务工作专题培训,组织党务工作者外出学习,促使党务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向多元化转变,能力素养向复合型转变。另一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我校坚持贯彻“早发现、早培养、早选拔、早储备”的思路,在储备、培育、监管、实用四个环节下功夫,通过向民办学校选派党建服务专员,把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5年间,我校共推荐提拔校级干部5名,推荐校际交流校级干部4名;推荐少数民族干部参加跨区域学习交流项目赴区外学校跟岗学习2名,选派干部到市教育局跟岗学习12名;共有29名少数民族干部继任或提拔到中层正、副职岗位。我校还组织力量精心设计了“绝处逢生——湘江战役”等四个专题党课,全年度组织全体师生上党课5次;由于成效突出,我校还应邀选派人员到广西南宁铁旅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上党课2次等。由此,我校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响应党中央决策部署,抓住良好机遇促进品牌示范学校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创设特色校园文化环境,突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而环境也成为建设壮乡民族中学特色发展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有利条件。壮乡民族中学要从多方面创设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将国家课程本土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促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日常化。我校在规划建设江南校区和同乐校区时,注重突出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建筑风格:两校区校园的主建筑群以壮锦或壮族铜鼓造型装饰为主,同时保留了壮族坡屋顶和翘角屋檐;江南校区有遍布校园的古壮文石刻文化,如十二块石碑有关于世居少数民族的简介与图腾;校园里建设了富有壮族特色铜鼓图案的铜鼓广场、耸立着壮族“歌仙”刘三姐石像的刘三姐广场等。我校因地制宜改造了一些校园建筑,让原本并不起眼的建筑成了学生的驻足地,如刘三姐广场旁的艺术楼观影厅外墙上篆刻着壮族《迎客歌》;将教学楼与实验楼一楼的连廊改造成广西十二个世居少数民族主题文化走廊等。我校还以现有的民族文化作品展厅、师生民族书画展厅、书画教室为载体,培养一部分青年教师担任民族文化解说员,同时在每届新生中选拔和培养一批小小解说员,由师生共同负责为前来参观的校内外师生介绍展厅、教室布局和功能,宣讲民族知识,进一步激发师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营造和谐进步、同亲共属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三、建设民族教育师资团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壮乡民族学校只有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大力培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人才,才能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我校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人员、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训、送教、流动和考核机制,更好地提升少数民族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自治区级“青蓝工程”,市级“领航工程”“育秀工程”等开展教师素养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先进地区的教育教学经验,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通过以老带新合作开展课题研讨活动、观摩课题开题会、承办市级及市级以上课题培训会等,加强教师科研培训,形成了“校—市—自治区—国家”层级递进的课题研究网络。其中课题研讨覆盖各个学科,在体育、艺术学科中重点开展民族体育和民族艺术校本教研,创新学校体育特色,把传统民族体育活动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相结合,抓好高中、初中壮拳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如探索在初、高中非毕业班开设壮语课程,向学生传授壮文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壮语会话,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由此,我校建设了高品质师资队伍,有教坛明星(特级教师)1人,学科带头人20人,正高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80人,一级教师110人,其中,一级教师职称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5%,有10人入选南宁市教学骨干“育秀工程”培养对象,多人获得自治区级、市级优秀教师称号。另外,我校教师参与民族教育研究相关国家级课题1项、自治区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6项、校级课题14项,有多位教师参加自治区级比赛均获一等奖,并代表广西参加国家级赛课或展示课活动。2023年,我校引进一批包括19名教育部直属六大师范高校优秀毕业生在内的优秀教师;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双向联动,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为校聘教师,校聘教师到校开办讲座、开展授课指导等,通过传帮带形式指导我校教师组织和开展校外非遗实践活动,提升我校开展各项非遗实践活动的水平。
四、搭建特色育人发展平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是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重要原则。为发挥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摇篮作用,我校积极争取南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自治区教育厅民族教育处的扶持,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区内外民族大学建立民族教育实训机制,引进区内外民族大学的壮语、体艺等学科优秀毕业生到校任教,同时输送校内教师到区内外多所民族大学研修壮语,强化师资培训;同时,接收区内外民族大学的学生到校实习、跟班上课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壮乡民族学校还要进一步拓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渠道,以课程为抓手,以活动为载体,使民族文化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我校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题研究,形成微型课题、市级课题、自治区级课题、国家级课题层层递进的民族教育课题研究格局,制定了《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民族文化课程标准》,并围绕该标准系统开发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自2007年起,我校陆续开设了民俗常识、民族器乐、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选修课程,开发了《从诗经到刘三姐》《壮族民俗文化》《民族舞蹈欣赏》等10多本独具民族特色的校本读本,组织学生开展地方民族文化研究性学习;开发了抛绣球、毽球、珍珠球、天地球、扎西巴鲁、竹竿舞、民族健身操等10多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其中,武术、踢毽子、抛绣球等民族体育项目被纳入南宁市体育中考项目。
五、展示特色发展成果,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校进一步挖掘校内外乡土资源,整理民族文化知识内容,强化各学科教学渗透民族团结知识教育的辅助作用。例如,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同胞的勤劳、智慧;通过思品教学,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学习,进一步了解我國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特点;在体育课上,教师融入壮拳、竹竿舞、板鞋、抛绣球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感受民族运动的乐趣;在音乐课上,教师把民族歌谣、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优美的民族音乐作品,更好地了解各民族音乐、舞蹈的起源、特点和发展过程,从而掌握一种民族乐器演奏技能;在美术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制作民族刺绣、香包、绣球、窗花等简单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并学习蜡染、扎染等技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民族艺术文化的魅力。
我校通过搭建民族技艺学生社团,激活校园民族传统文化魅力,培育和壮大以民族手工、民族诵读、民族器乐、民族扎染、民族舞蹈(“鸿舞团”)为主体的民族技艺学生社团,并定期开展活动,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训练,让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嵌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我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社团“鸿舞团”创编了民族舞蹈《温飘贝哲》《成人礼·蓄发盘山》《天琴神韵》《湘江战魂》《南珠丝路》等作品,并多次代表南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乃至我国参加重要比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校自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三月三”校园歌圩文化艺术节,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以“濡染壮乡文化 璀璨沛鸿生活”为主题的“三月三”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且该活动成为我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品牌。“三月三”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包括民族知识抢答赛、壮族地区民间民俗文化表演、民谣创编诵读比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民族歌圩一条街、“三月三”活动徽标设计大赛、“一班一族一风情”民俗文化才艺展示、民族歌舞大赛、篝火舞会等10余个主题,充分展示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活动既是学生展现才艺,尽显风采的舞台,也是我校展示民族教育特色的窗口。我校以社团培养兴趣,以兴趣推动传承,使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具体场域,真实直观地感受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图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团结所有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五十六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我校立足于壮乡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实践探索,在党建领导、校园文化、师资团队、课程实训以及特色宣传等方面贯彻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任务,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不断开拓进取,积极研究团结广西十二个世居民族的进步教育可行方案,希望既能体现民族风情、绽放民族文化魅力,又能彰显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让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域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陈铸.融于真善,向美而生:香山民族中学融生文化建设的校本尝试[J].教育科学论坛,2018(31).
[2]杜远鸿,王艳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氛围营造思路及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19(26).
[3]马毅鑫.聚焦民族团结教育提升民族中学德育品质[J].中国民族教育,2019(5).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立项课题“壮乡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行动研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视角”(2017C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岑家辉(1966— ),广西贺州人,本科,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务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朱汉易(1981— ),广西平南人,本科,高级教师。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