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组织策略

2023-12-11于权芳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3年9期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游戏

于权芳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关注幼儿发展的连续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培养习惯和能力,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益。”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融入幼儿在幼儿园度过的3年生活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求,逐步完成幼儿的培养和教育,帮助幼儿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是幼儿园的根本任务。幼儿园区域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为幼儿顺利升入小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幼儿发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质量、社会交往能力、良好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我园通过对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组织进行研究,并形成有效的策略。

一、科学制订区域活动方案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有关要求,教师应根据3~4、4~5、5~6三个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育发展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教育活动主题和当地教育资源,确定区域主题,制订科学、循序渐进的活动方案,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参加区域活动。区域活动的开展让主题活动进一步延伸,幼儿在区域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巩固了相关主题的知识。

二、合理设置不同区域

1.根据年龄段来设置。区角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到幼儿身心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如:小班年龄阶段是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依赖玩具,喜欢模仿周围的长辈,如爸爸、妈妈、老师等,对角色的扮演意识不强,所以就创设了适合小班孩子“过家家”的角色游戏区;中班幼儿的角色意图较强,角色间有交往愿望,但缺乏交往技巧,因此中班可创设类似“小医院”之类的角色游戏区;大班幼儿对区域活动比较感兴趣,角色意识明显,能够主动参与游戏,乐于进行角色扮演并大胆创编,所以大班可以创设角色游戏区如“小超市”“发型屋”等。合理设置区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自我调控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科学规划区域布局。幼儿园班级区域规划布局需要根据区域性质、空间、幼儿认知和发展水平等合理布局,注意界限清晰,动静分离,适度扩大。各区域因教育发展目标不同,性质相近的区域教师应考虑设置在相邻位置,如将需要安静阅读的图书区与集中思考的益智区放在一起,将美工区和小超市放在一起,将建构区与表演区放在一起,建构区设置了“舞台”,表演区的幼儿可到“舞台”上表演,便于区域间开展联合活动。同时,教师要因地制宜,巧妙划分活动室的空间、场地,把需要用水电的“小厨房”安排到离水电距离近的位置;把需要光线好的自然区、图书区等设置在靠窗位置;区域之间可用玩具柜、书架、地垫或区标隔开。

3.利用本地资源教育。充分利用好本土教育资源创设区域,帮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进一步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自信、自强的本土文化发展。例如:大班区域主题“七彩云南”,设置了阅读区:“傣族孔雀舞的传说”、益智区:“竹子乐”、建构区:“我家小竹楼”、角色区:“美发屋”、美工区:“好看的扎染”。活动前幼儿已了解傣族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勤劳朴实,能歌善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喜欢的舞蹈,傣家人喜欢在自家房前屋后栽种竹子,而他们居住的房屋多是用竹子搭建成造型别致的竹楼,还有白族扎染和苗族银饰工艺。通过在5个区域中边玩边学,幼儿对故事的大致内容进行了复述,并按分工制作了图画书,装订成册;探索了竹片坡面与滚动时间的关系,认识并记录了自己的探索成果;操作三叶草任务卡时能列出几个加减算式;利用围合、垒高、平铺、架空、对称、规律、排序等方法建造幼儿心目中的小竹楼;学着看步骤图编发;大胆用色,主动完成扎染作品,独立设计风格独特的银饰。整个活动设计能立足于幼儿的发展,为幼儿进入小学开展后续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品质、社会交往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投放材料安全适宜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活动的意愿,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爱好,保持幼儿愉快的活动心情,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能力和个性。”由于幼儿的身心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对区域操作材料的需求也就存在差异。小班的孩子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差,感性思维居多。教师在准备材料时,前期可以“娃娃家”为主,让幼儿在情景创设中感受家的温馨;中班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为此,教师可以一些生动形象的材料为主,以增强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大班幼儿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可以投放一些对时间概念具有挑战性的材料。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材料的投入和使用的难易程度也针对不同年龄段区域活动的教育发展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幼儿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发展水平,选择适合自己操作的材料进行游戏。如:小班数学区的“插花小能手”投放的材料,能力相对强的孩子可提供15枝花和5个花瓶,练习其手口一致地进行5以内点数,进一步感知 5 以内的数量关系,锻炼数数能力;能力稍弱的孩子可提供6枝花和3个花瓶,待其练习掌握感知3以内的数量关系后再调整。

四、教师观察与指导

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节奏,当好观察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观察了解创设的环境和投放的材料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为什么要这样玩,在玩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经验;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幼儿给予正确指导。如我园大班开展以“七彩云南”为主题的区域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相适应的环境和材料,认真观察、适时介入,教师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们都能专注投入活动中,自由而有序地进行深度学习,情感和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对待不同的幼儿,老师的指导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美工区开展苗族银饰制作时,浠浠制作的银饰项圈怎么也黏合不好,这时老师坐到浠浠旁边,以参与者的身份也做起了银饰项圈,浠浠在模仿老師的方法步骤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又如在建构区开展“我家小竹楼”构建时,雯雯和同伴多次尝试把竹筒进行垒高都没有成功,后求助教师,教师已观察到雯雯把竹筒横着摆放导致竹筒滚动难固定,于是引导雯雯可以调整竹筒摆放角度试试,雯雯和同伴经过多次尝试调整后发现把竹筒立起来就稳固了。

五、注重评价与激励

区域活动的评价评定幼儿的个性和特长,关注幼儿的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对幼儿有一定的激励作用。适宜的评价能推动区域活动不断深入,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愿望。评价是存在于整个游戏过程中的,可以在游戏开始时,或是过程中,也可以是在游戏结束之后。评价方式除了师幼评价、自我评价,还有幼幼之间的评价。教师引导孩子们互相评价,提出新的问题、想法,并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去尝试、验证,开创了新的思路,让游戏更加完善。如大班主题活动“中国路”,教师对幼儿建好的路进行观察,围绕“这条路在哪里?有没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怎样做?”等内容进行初次评价。不同路的建构者可以选择接受其他幼儿的意见,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充分交流之后,可以进一步完善各自的路。活动结束时,对路进行第二次评价。此次评价围绕“你完善了哪些地方?有没有用到某某小朋友的意见?想怎么感谢某某?”等。整个活动中,两次评价都建立在幼儿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正确有效的评价能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变得更自信、大胆、积极和主动,促使幼儿个性和品质都得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在幼儿园3年的生活中,从孩子刚入园的第一天就应该着手准备,它不仅是知识上的衔接,更是孩子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心理适应、社会交往和入学期望的“全方位”衔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利于幼儿素质的全面培养,也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实现幼儿的自主学习,为幼儿顺利升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项目课题“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学习活动有效组织策略研究”核心成果,课题编号为BE22111。)

猜你喜欢

幼儿园区域游戏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分区域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