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模式下的生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3-12-11郑春光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23期
关键词:生理学考核成绩教学效果

郑春光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基础医学部,河南 安阳, 455000)

生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生理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1]。教学质量的好坏往往会影响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以及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生理实验中准确的实践操作对其动手能力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医学类高职院校的生理学教学模式一直遵循课前云课堂自主预习、课中理论授课讲解、课下完成云平台作业的教学方法。现有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有很好的医学知识基础,特别是解剖学课程的开展,学生在融入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生理学教学往往会事半功倍[2]。然而河南护理职业学院的部分护理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内理论学习一年+医院理论学习结合见习一年+医院实习一年”)和涉外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生理学和解剖学教学开展均在新生的第一学期完成。学生在校时间的缩短以及涉外专业大量语言课的开设,导致第一学期的专业课学时明显缩水,在生理学课时明显缩短的情况下,加上学生初步接触医学专业知识,现有的生理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复杂难懂的生理学知识点时显得捉襟见肘、格外吃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不断下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教学效果逐渐下降。 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下的生理学教学设计基于项目式的学习,是让教师、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和真实情境进行生理学知识点的建构,开发学生的创新力,塑造新学习方式。 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下的生理学教学注重科学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和体验性,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科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能力,从而实现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学校学习与企业(医院)实践的无缝对接。因此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探讨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活动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下的生理学教学模式,按照“知识设计-学生参与-教师引导-具体实施”路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教中做、做中学,学中创,创中思”,建立符合高职生理学特定情况下的生理学教学体系。

《生理学》是高职护理、康复、口腔医学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在历年专升本以及护士资格证的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护理(1+1+1)专业为落实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导致医学基础课程课时比例被压缩[3],在校时间的缩短导致在课程总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大量缩减。从而导致学生学业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优化教学方式,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型逐渐向学生参与型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转变[4],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学开展,增加课堂教学的流畅性,提高教学效率,是生理学课程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河南护理职业学院2022 级 护理(1+1+1)专业112 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学生均为高中起点,年龄17~18 岁,高考成绩均在300 分以上,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2022 级护理教改班学生(试验组)采用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依据构建优化好的课程设置进行学习;2022 级普通护理班学生(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教学过程均辅以“职教云”线上教学资源。

评价方法:利用“问卷星”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调查评价。112 人参与对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模式的教学过程的问卷调查,现场回收有效问卷结果112 份,有效回收率达100%。两组学生考核方式均为线上、线下理论考核、实验操作、报告及实验理论考核。考核成绩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9.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2.1 构建“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模式的生理学教学设计

以肺通气的动力为例,具体的构建框架和过程如下。

肺通气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模式的开发落脚点。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压力差(以行动导向完成具体技能操作,引入改变直接动力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通过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模块中有关“岗 课赛证”育人模式的课程融合)。大气压相对稳定,呼吸肌收缩与舒张的呼吸运动是改变肺内压成为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运动改变胸廓容积的过程又通过何种力量改变肺容积,引出胸膜腔负压的形成与生理学作用(自主操作完成解剖模型的组装,模拟肺通气过程模型的制作安装)。

2.2 教学实施与开展

将教学试验组的学生按照每组8 人进行分组安排。每组分别设置教学组长和实验组长。

课前任务分解。每小组成员课前通过“职教云”平台进行线上学习,线上课程资源包括课件、微课(正常人体结构中关于呼吸肌形态、位置、分布及作用的讲解回顾)、视频(肺通气模型操作构建的相关组成部件、安装及操作过程)、结合“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教案(课程中肺通气动力产生变化与临床职业技能、护士资格证考试考点及护理技能大赛知识点相融合的教案)、老师录制关于临床职业技能(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的相关视频。线上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成员分类准备需要的模型构建材料。完成课前线上知识检测及问题的总结归纳。

课中操作教学。通过课前知识检测发现部分同学对呼吸肌的起止分布,胸肋骨之间变化非常模糊。我们通过手机端基于3D 交互式操作的医学图像数字系统软件进行三维立体的胸部结构学习。

引导学生分组完成肺通气模型的组装。教学模具的构建可动态展示肺通气过程中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直观展示胸膜腔的构成和它在肺通气过程中的作用,能展示气胸或胸腔积液情况下的病理生理改变。组间相互评价完成模型的有效性,实用性。分组利用模型对肺通气的过程、动力、阻力、原理及胸膜腔负压的形成与作用做出讨论解析。老师引导出临床开放性气胸的产生,学生分析气胸的临床表现及生理学原因。

在特殊情况下,肺通气的动力消失,机体的自主呼吸停止,如何通过改变肺内压和大气压完成肺通气的维持,引导学生利用心肺复苏人体模型完成临床技能的温习与生理学理论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噎食救护的动作要点,分组掌握海姆立克的操作要素,加深对膈肌影响肺内压、产生肺通气动力的知识理解。让学生在操作中完成对人体解剖构成和生理功能的进一步认知,让操作条件性刺激引起学生更强的兴趣,建立更好的学习自主性,降低生理学课程产生的倦怠心理,对生理学知识内容更加深刻具体。

课后检测评价。完成“职教云”平台线上的课后测验、答疑讨论及关于临床技能操作的课后活动部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完成学生课后知识拓展的答疑。分析教学试验组间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试验组与对照组间进行教学效率的增益评价分析。

2.3 根据护理(1+1+1)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对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模块化、碎片化设计教学,并且将理论知识操作化,具体化

确保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的教学模式在护理(1+1+1)专业中有序实施开展。在教学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分组教学,后期进行组间教学效果的比较。

2.4 利用虚拟仿真系统VBL 100 来实现相关章节生理学动物实验课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模式下的教学

将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教学模式系统化,在全院各专业逐步推广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模式下高职生理学教学改革。

3 教学效果

3.1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成绩比较

试验 组学生的各项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的各项实验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s,分)

表1 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 (±s,分)

?

表2 两组学生实验考核成绩比较 (±s,分)

表2 两组学生实验考核成绩比较 (±s,分)

?

3.2 两组对教学实施评价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两组问卷各发放56 份,现场回收有效问卷112 份,有效回收率100%。结果显示,试验组对教学过程实施的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对教学实施评价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n(%)]

3.3 整合资源

优化生理学教学过程,有效降低学生在生理学学习中的倦怠心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明显增加,操作反射驱动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并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实验操作效率更高,见图1。

图1 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对比评价

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模式下高职生理学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整体提高,课堂的整体互动更全面有效,试验组教学出现倦怠心理者(14%)比对照组(58%)显著减少;试验组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行为操作驱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91%)。“操作式”教学模式实践优化生理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86%),提高生理学教学效率。试验组学生的实验操作的成功率(92%)远高于对照组(68%)。

4 讨论

4.1 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各项考核成绩

生理学作为医学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特点比较固定,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加成下,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没有太多实际性进展和改革,教学手段的提升很难从内容上增加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倦怠心理总会随着课堂内容的单一性和抽象性逐渐增加,教学效果很难有较大的提升。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项考核成绩。表1、2 教学效果显示,试验班学生的各项理论实验成绩有显著性提高。在操作实践驱动下的课堂倦怠心理明显较少,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幅度提升。加深学生课堂的参与互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操作式条件反射”理论,强调通过操作条件驱动建立的专业行为改变保持更为持久,理论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能够提高教育效果[5]。本研究通过操作式学习的驱动加深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各项考核成绩,加深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职业素养。

4.2 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模式可以减少学生的倦怠心理,提高学生对生理学课堂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分析,结合生理学教学的经验,发现高职新生入学后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繁琐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较差。但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强,对新领域中的知识追求积极性较高。但是学习中自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需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将生理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岗位实践中[6]。通过对往届生(284 人)的调查问卷显示,生理课程的内容结构理论抽象性较高,容易出现学习倦怠心理,课堂效率很受影响,见图2。

图2 生理学课程学习的倦怠心理变化

图2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教学过程中倦怠心理的产生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教学满意度和教学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职业技能的提升和实验操作的完成度也要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模式可以减少生理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减少学生学习的倦怠心理,提高学生对生理学课堂的满意度。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模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分组准备,课中学生相互合作配合操作,课下的组间完成评价检测。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互动、学生间的团队协作配合、精准的评价检测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整体能动性。在操作参与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联动了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提升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

4.3 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在医护岗位的职业需求

学生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基于“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模式的开展能很好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有效结合“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深化行动导向,赋能增值[7],让生理课堂内容有效地满足学生临床岗位需求,更好地完成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学生的结果显示,基于任务驱动结合与操作反射的学习模式可以满足学生进一步的职业诉求,对接相应的职业岗位需求。

猜你喜欢

生理学考核成绩教学效果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PBL在《动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基于OSCE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技能结业考核成绩分析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差分放大器在生理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