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平衡的教学设计案例与思考
2023-12-11王女赵勇刘兆阅
王女,赵勇,刘兆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北京 100191
相平衡是物理化学的重要内容,相关内容在工业分离及提纯领域有重要应用,但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以“纯物质系统相图分析”为例,从问题提出、理论形成、理论应用、前沿拓展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1.1 教学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物理化学相关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建议(2020版)”[1],结合我校工科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包括掌握相平衡的普遍规律——相律,并会利用相律来分析单组分相图、二组分双液体系相图、二组分固液体系相图,并能够将抽象的相律与实际现象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用相律来指导相图的分析及应用[2,3]。其中,纯物质系统相图分析是本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相平衡一章中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一节内容。本部分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相律的基础上,会用相律分析纯物质相图,掌握纯物质相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纯物质相图特征这一新的知识点,而且对学生理解上一节学习的相律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相律的重要含义,为学生后续学习相律在二组分相图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图1 “相平衡”的教学内容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传授
(1) 能够说明纯物质相图的绘制方法。
(2) 能够说明纯物质相图中点、线、面的含义。
(3) 能够说明和利用水的相图。
1.2.2 能力培养
(1) 能够绘制简单的相图。
(2) 能够利用克拉贝龙方程(Clapeyron方程)说明相关规律。
(3) 能够在绘制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2.3 价值塑造
(1) 明确物质是第一性的,能够进行分类、归纳并推广应用,解决实际工程及基础科学前沿的问题。
(2)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模型、主动发现规律,体现创新思考。
(3) 说明中国科学家在本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艰辛历程,说明中国在化学、材料等领域在世界科学舞台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5],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理念,按照实验/现象-理论-应用-拓展的思路开展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进程图
(1) 问题的提出:由生活中常见的相平衡问题导入课程。
(2) 理论的形成:水的相图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结合相律,通过实验测定数据描点划线的方法绘制水的相图,通过分析得出纯物质相图的特点及规律。
(3) 理论的应用:举一反三及知识拓展。
通过详细分析水的相图,引申到二氧化碳、硫、碳的相图,进一步验证相平衡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条件,使得理论进一步合理化,并结合科学前沿拓展认识,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问题,引出后续知识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3 “纯物质系统相图分析”教学案例设计
针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及重点,结合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并重的学科特点,从问题的提出、纯物质相图理论的形成、纯物质相图的分析及应用、拓展与思考依次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到价值塑造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环节设计
(续表1)
(续表1)
4 “问题探究式”教案设计的应用效果与教学反思
4.1 课堂应用效果
“相平衡”的理论知识是工业分离和提纯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物理化学课程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特别是对于我校材料类的学生,相平衡是其后续课程“物理冶金原理”“材料现代研究方法”的基础,学生普遍反映相平衡理论知识的掌握难度较大,在针对“课程难度和理解程度”的调查问卷中,66.67%的学生认为课程的教学过程难度适中,33.33%的学生认为课程很难。在近期的教学活动中,经过“问题探究式”教案设计及教学实践,课堂上明显能够感知到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所提高,学生普遍认为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平衡”一章的基本内容,能够根据相律分析基本相图,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安排有很高的评价。调查问卷显示,83.33%的学生认为课程的教学过程难度适中,认为课程较难的同学比例下降至16.67%。图3为案例应用前后对照班“相平衡”一章小测验的正确率对比图,发现改革后每道题的正确率均高于改革前。此外,在经过教案设计后的教学实践中,有91.67%的学生认为前沿知识拓展能够调动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从被动灌输转为主动学习;87.5%的学生认为思政环节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因此,应用效果对比充分说明了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到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全方位提升了教学效果。
图3 课堂应用效果
4.2 教改前后成绩对比
基于在“相平衡”一章中的教学改革尝试的良好效果,教师逐步在其他章节也开展教案设计改革,图4为改革前后学生的成绩对比。改革前,对照班级的平均分为70.6,优秀率(90-100分)为10.25%,良好率(80-89分)为21.79%,及格率为84.62%;改革后,对照班级的平均分为75.1,优秀率为15.51%,良好率为49.99%,及格率为93.11%。此外,在成绩评定方面,增加了前沿拓展讨论大作业,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兴趣自行选题分组讨论(每组2-3人,每人至少要选择一个前沿课题),期末前安排2学时的集中展示,由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占期末总评成绩的10%。87.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环节很适合,并且可以通过课后调研学到知识。考试成绩显示,经教学改革后,学生成绩的优良率和及格率有显著的提升,这是由于改革后的教案以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或现象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将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具备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图4 改革前后的成绩对比
4.3 教学反思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很多探索,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到混合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等[3,12],力争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全方位教学手段的结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理论具有很好的应用场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案设计深入浅出,让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同时,有些课程内容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无法在课堂上深入展开,为了满足学生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需求,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将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增加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点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学习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在课程的各大板块中引入不同深度的案例,引导学生课后进行分析、比较和讨论,培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5 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目的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教学素材和严谨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实验开始认识相图的绘制、相图的分析、相图的应用,理解相律和相图的关系,总结其特点和规律,并能够举一反三进行复杂相图的分析。通过教学实践,在授课过程中,着重讲授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抽象的理论模型,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过该章节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表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思路的设计可以推广到本课程的其他教学板块,从而形成物理化学课程深入浅出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