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3-12-11马冬梅张居平
马冬梅,刘 佳,张居平
(宁夏大学 建筑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引言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在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承接建筑概论等基础课程,又为后续开设的“城市设计”等设计课程铺垫理论基础。近些年,“城乡规划原理”课程在探索课程全方位改革方面,崔珩等[1]提出建设跨学科教学团队,探索教学与科研实践环节的结合,接轨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任雪冰等[2]指出可通过实践性教学强化和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综合设计能力;李欣[3]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在优化教学方法方面,翻转课堂[4]、任务链驱动模式[5]、实地调研教学法[6]、参与互动型[7]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然而,对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传统教学本质上重“术”而轻“道”,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涉及学生价值塑造与人文素养培育的则凤毛麟角。庄子云:“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则是通过教学设计,将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中,构建“道”与“术”协同融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9]。可以说,高等学校工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家国情怀”和“社会公德”两个目标,重点培育学生科技报国、民族自豪、文化自信、遵纪守法等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
事实上,早在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新版《高等学校建筑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就重新明确了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的高级专门人才”[10]。这一培养目标指明了建筑学专业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11]。故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围绕“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两大目标,重点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永续发展、专业法治等职业道德素养。不难看出,规范中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国家倡导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和契合度(见图1)。
图1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一)优化教学内容,融入德育价值
宁夏大学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原理”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等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时为48学时。针对城乡规划实践性强的特点,课题组将课程总学时分解为“44+4”,即44学时的理论讲授与4学时的实践考察。另外,针对内容多而课时少的情况,根据建筑学职业价值观引领、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学生规划思维训练导向,课程组对授课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重新梳理形成新的教学内容框架,分为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城市规划影响要素、城乡规划技术方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运营四部分,设置了包括城市与城镇化等十二大理论模块,并深挖各理论模块蕴含的思政“融点”,预设课程思政教学达到的成效(见表1)。
表1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内容
(二)丰富教学方法,增强思政教学效果
1.案例分析法。针对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解,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而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课题组收集整理了12个相关视频,构建了与各理论模块相对应的教学视频库。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时,播放《大唐盛世》视频;讲述“城乡规划体制”时,播放《秦岭违建别墅整治始末》视频;讲述“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时,播放《古城卫士——阮仪三》视频……为了增强思政教学效果,在学生观看视频前,主讲教师预先设置几个与价值塑造相关的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治观念以及“择一事,终一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2.探究式教学法。针对相关理论知识,主讲教师结合思政“融点”设定若干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思考,上课时对预设问题进行提问,以此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自然而然地贯彻到教学中。比如,在讲授“城市规划的价值观”时,主讲教师预先布置“建筑师在工作中应秉持怎样的价值观”“应怎样践行”等问题。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从道德规范到行为准则,从规划价值观到职业素养,从永续发展到和谐城市,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总结,而且每位学生的交流发言同样加深了其他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深度理解。
3.实践教学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将城市或乡村作为第二教学课堂,进行较为直观的教学。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银川市城市规划展示馆、银川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银川市鼓楼—玉皇阁特色商业街区、承天寺塔特色文化街区、团结路文化景观街区等进行城市体验式教学,在提高学生认知城市、分析城市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让他们体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对城市经济发展、智慧管理、景观塑造、文脉延续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展现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与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的职业使命感。
(三)探索多元考核方式,提升思政教学反馈水平
课程考核是教学全过程“教—学—评”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质量和反馈教学问题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考核评价反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成效。
改革后的课程考核采用“6211”评价体系,即考核内容为“期末闭卷考试+平时作业+课程小设计+考勤”四部分,四者占比为6∶2∶1∶1。同时,为了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每一考核环节都融入与专业知识考核相契合的思政考核内容,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其中,在期末试卷中设置一道能够反映学生思政认知的考试题目。比如2020年期末试卷中就设计了一道论述题,即“请以‘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一个理论模块为例,阐述该理论知识对你的启示”,类似的题目既考核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对该理论模块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平时成绩考核的类型更加多元化,比如针对探究式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结合课程某一理论模块,写一篇在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方面感触最深的心得体会等。课程小设计则结合“城乡住区规划”理论模块,选取银川市某小区的一个组团,采用“真题假做”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地块资料,要求学生在充分调研社会民生问题、居民对人居环境愿景等基础上,手绘完成该居住组团规划与居住建筑户型设计。
结语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入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的“触点”或“融点”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融入各理论模块中,旨在以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然,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缔造者和践行者。如若教师没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和修养,又怎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以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效衔接的能力,也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