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道路电影”知识重读《老山界》
2023-12-11肖朵朵
肖朵朵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老山界》这类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红军的故事、长征的历程、革命文化的内涵,并传承革命优良传统,让红色基因熔铸在学生的精神血脉中,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老山界》的独特意义还在于,它是陆定一同志随同红一方面军“红章”纵队参与长征时,根据亲身经历记录的一份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党史记忆。中央红军于1934年12月4日下午开始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这座高山可以隐喻中央红军面临的外在困难和内在精神困境,如敌人的围剿,险峻的雷公岩,崎岖的山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能在一尺宽且旁边就是悬崖的石梯上睡觉,以及内心对于翻山受阻的沮丧烦躁等。面对这些困境,红军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本色,心系百姓,坚韧乐观,克服了行军难、吃饭难、睡觉难、处境难等艰难险阻。故而,高山又可以作为红军吃苦耐劳、昂扬豪迈和信仰坚挺的象征,彰显出这支军队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和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
《老山界》的意义还在于它确立了一种直面外在艰难困苦和内心迷茫无序后,愈挫愈勇,日益坚定且互相扶持、同甘共苦,并能仰望星空、坚持理想的长征精神。尤其是作者在半夜被冻醒后,没有关注幕天席地,以悬崖边窄阶为床的艰难,反而仰望星辰,发现宇宙的诗意和美,倾听声响,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神秘,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夜行路上,头脚上下相接连成的“之”字形火把,无疑是红军坚强意志的直接体现;“我们顶着天”的口号体现出革命的豪情和大无畏精神;对瑶民生活的救助,对其家产的保护,也强调了长征过程中红军关注民生的胸怀。
面对这样的红色经典,一成不变地关注红军面临的外在困境及凸显的精神品质,多少有点故步自封,像是在机械地重复几十年前的教案。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他山之石,引入道路电影的结构模型和思维路径,关注红军战士群体和“我”这个独特的个体在翻越老山界时精神成长的历程,并挖掘红军这一新型军队、共产党这一伟大政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赢取战斗胜利,建设伟大国家的内在秘密。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道路电影知识,学会以电影编剧的思维方法来梳理文章脉络,想象画面。
2.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还原历史现场,以个体视角反思历史。
3.在结构的对比探讨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对意义的探寻中,思考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想象画面,整合信息
1.完成电影《战狼》的拯救路线图,并以此理解“道路电影”的特点。
学生根据电影《战狼》中截取的图片和视频片段,画出拯救路线图,并讨论常规“道路电影”的特点:A.主要情节发生在特定的“道路”上;B.人物在路途中有明确的目标,并遇到了相应的障碍;C.情节重心放在核心冲突的设置和解决上;D.在“道路”的终点,人物的性格、命运、价值观念、与他人的关系等有一定的提升或者嬗变。
2.运用“道路电影”的思维方法,完成《老山界》行军信息表(时间变化、地點转移、人物、事件、意义)。
文章是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推动情节发展的,也形成了叙述和描写的七个重要阶段。这些内容连缀起来,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也在不经意间表达了文章主旨。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3.小组合作。请有美术功底的同学完成行军路线图的绘制,建立“道路电影”思维模型。
4.小组讨论。挑选红军翻越老山界中最有感触的一个场景,并设计插图(连环画),向同学们介绍插图(连环画)的设计意图,学会在场景中设置冲突并解决冲突的电影思维方法,理解“道路电影”的内部结构。
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还原历史现场,想象画面,参与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体现学生对细节、场景、情节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现学生独特的个性,生成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
(二)归纳完善,还原现场
1.提取信息。梳理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分析红军面对困难时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表现,推断人物的精神品质,绘制鱼骨图,以形成“道路电影”的整体结构模型和思维脉络。
2.超级故事会。每个小组选择讲述一段翻山经历,讲述时注意环境氛围,人物的困难处境,人物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尤其要梳理出人物心理变化历程,以明晰“道路电影”中以人物心灵和精神成长为旨归的创作意图。
3.一起演一演。根据红军战士在满天星光里从山脚攀爬到峭壁,一路打趣逗乐的情景,进行现场创编,想想怎样的语气能把红军战士乐观豪迈的气势表达出来,以还原历史现场,真实理解人物内心情感。
例一:如果前面加个语气词:“喂!不要掉队呀!”“嘿!不要落后做乌龟呀!”“瞧!我们顶着天啦!”不仅能点燃情境,也能更凸显战士的进取勇敢之情。
(三)无疑处疑,反思历史
1.“我们”从山沟出发时,红军队伍的形象和我们通常想象中的红军队伍形象并不相同,请具体描绘出来,并推断作者这样构思的缘由。(初步感受《老山界》作为“道路电影”变式的一处裂缝)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第一座高山,第一个大的障碍。红军还没有足够的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和能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组织上纪律上的混乱、行动上的慌乱,还有情绪上的焦灼烦躁。如果这种怨声载道的集体情绪不能得到及时化解的话,对红军队伍的士气将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作者将此设置为文章的情节起点,并为后文红军战士消除内心消极情绪,找回力量和信念,重建内心和秩序作好铺垫。
2.有些同学觉得红军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外在的困难,正是在解决这些外在困难的过程中,红军的精神品质才凸显出来,你如何看待呢?(以此感受《老山界》突破常规“道路电影”,将核心冲突由外转内的表达样态。)
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山路的陡峭险峻、食物的供给不足、睡狭窄石板的危险不适、敌人的围追堵截等困难,但这些困难应该是红军过往已经司空见惯的难题,且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红军在一天中就顺利完成了。哪怕是雷公岩,红军只要“小心”,也就翻过了。所以,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面临的真正困难,应该是遇到之前从未遇到的挫折时开始心浮气躁、抱怨连连,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使命,暂时失去了坚定的斗志、革命的激情、伟大的信念。而文章的重心,正体现在红军在精神困境中,如何战胜内心的迷茫焦躁、精神上的消沉混乱,重新找回革命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从容应对敌人,重建强大内心。当文章的核心冲突由外而内后,文章的主题无疑会更加深刻有力。
3.文章的核心事件是翻越老山界,但文章还有几处和翻山关系不大的场景,请你谈谈作者设置这些“闲笔”的用意。(理解作者在情节构思上的特点,以此理解“道路电影”变式的一种结构范式。)
红军在到达山顶前,有三处“停顿”,这些“停顿”让文章的紧张节奏舒缓起来,让红军的心灵得以静定,并有了自我反思的时空,重建强大内心。同时,这些“停顿”也让红军的集体记忆中,开始渗透个人的感受和记忆、思考与领悟。
第一次停顿,是“我们”和瑶族母女交谈。在这处封闭的时空中,“我们”一起放松交谈,推心置腹,瑶族大嫂对“我们”由“惧”到“喜”,并急“我们”所难,主动为饥饿的“我们”熬粥,“我们”也投桃报李,在自己粮食不足的情况下,把珍贵的整袋大米给了她们,还写标语来护住她们的竹篱笆。正是在具体的做事过程中,红军战士一点点践行自己的革命初心,在宣传红军的严明纪律和民族政策时,红军战士们开始坚定自己的革命意志,并实施红军的群众路线,坚守了红军以人民为本的根本政策。
正式开始爬山前,是文章第二次“停顿”。作者有意识地用了一个仰视的镜头,表现出一个宏大壮观的画面。那些排成“之”字形的火把,不仅连到天上,还和星光融为一体,隐喻为信仰之光、意志之火,有着恢宏的革命豪情,有着人定胜天的气势。这种连接天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改天换地的必胜信念,不仅会点燃“我”这个个体,也会打动无数的革命战士,鼓舞军心。
在雷公岩前,因为深夜不便爬山,部队开始就地露宿,这是文章的第三处“停顿”。作者在这个静定的心灵时空中,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生命感觉,将深夜山间的阴寒、神秘、寥远、空旷、庄严等呈现出来。作者还调动听觉,以象征希望和奉献精神的“春蚕”,以象征自由和力量的”野马“,以象征生命之源的“山泉”,以象征雄浑与豪情的“波涛”来描摹大自然的奇妙与雄伟。渺小的人类在困顿和无力时,能从中获取情感抚慰,汲取精神力量,在天人合一中孕育刚健有力的生命豪情。
(四)探讨结构,明确意图
1.作者写翻越雷公岩只是一笔带过,过后也没有渲染爬山的困难和艰险,为什么呢?(理解作者运用“道路电影”变式的写作意图)
虽然在登雷公岩前,部队的命令是就地睡觉,明早登山,但这种时间的延宕却没有带来期待中的红军翻山壮举,只是很简略地用“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一笔带过,反而重点突出“我”写标语的意义,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伤病员的辛苦和英勇。因为在前面的三次“停顿”的铺垫下,越过雷公岩突然变得不重要了。写出“我”以及整个纵队所完成的精神上的超越与心灵的成长才是重中之重。“我”的成长体现在“我”通过一路写标语,把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传播在整个纵队和每一个人的心中。
2.围绕“翻越雷公岩”这个主情节,作者还设置了哪些情节或场景?设置结构分布动态图,比较它们各自所占篇幅多少,思考作者为何如此设计。(从结构比例出发,思考作者创新“道路电影”的意义)
登山的准备工作(40%的篇幅)——登山的过程(33%的篇幅)——到达山顶的见闻和感受(14%的篇幅)——下山及总结(8%的篇幅),可见作者的写作重心并不是翻越老山界的过程,而是翻过老山界前后的心理起伏和内心成长。作者想以此来说明的是,哪怕是紅军这样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信仰的军队,在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时也会茫然无措、焦灼浮躁,也需要在长征行进的过程中,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在勇敢地和困难、敌人抗争的过程中,坚定意志,重获信心,更需要在不断的内心反省中,在与世界、天地、自然的对话中找回自我,收获人之为人的力量和勇气。
(五)讨论争辩,汇总意义
1.我们学习《老山界》的意义,仅仅是把它当作红军长征路上的史料,还是有其他学习价值呢?(思考“道路电影”及其变式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这篇文章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是一堂非常重要的具有普世价值观的人生教育课。我们在人生行进的过程中,也都会遭遇人生的困境,也会彷徨无措、焦虑无依,也会在某一时刻失去内心的沉稳和从容,甚至变得畏缩和颓丧。我们可以学习长征中的红军精神,埋头苦干,积极践行,不断让内心静定下来,找回人生坐标,不断反思自我,于突围中找到人生方向,在天地间探索世界运行规律和人间正道,重建强大自我内心,扫除困境,一往无前。
2.作者和红军战士在和瑶族母女攀谈时,很自信地想到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红军是什么”,人民就会和红军亲如一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理解了“红军是什么”吗?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理解,向我们介绍一下“红军是什么”。(探索革命题材作品中的变奏会提供什么新型教育意义)
例一:火把连成“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连上星光,这不仅是大自然的美景,也是红军在饥寒交迫、危机重重的情况下感受到的奇观,体现了红军大无畏的乐观和浪漫精神。一次是从山脚往上看,看出山路盘旋陡峭,接通天地,一次是从半山腰的绝壁往下看,看到山路陡峭,充满危险的气息,都体现了红军的从容镇定和豪迈乐观。“之”字形道路也可以隐喻长征道路、革命道路的曲折蜿蜒,螺旋式上升,却终将抵达胜利终点的豪迈情怀。
例二:冒着随时滚下悬崖的危险睡在一尺宽的石板上,战士们“横着心”睡下了,且“一会儿就酣然入梦”,可见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非常坦然淡定,有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志士风范,有厚重的家国责任担当,为保家卫国挺身而出,排除万难,不怕牺牲,体现了中国人面对巨大困难的皮实劲儿和积极心态。
(六)作业
1.分析“我”和红军战士们在终点时,性格品质、心理想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和成长。(探索“道路电影”的终极意义)
四、教学反思
(一)于无疑处生疑,挖掘红色经典背后的文化魅力
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战争时期,承载着丰厚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文化内涵,是学生应该着重学习的一块教学内容。新课标也设置了红色文化传统的学习任务群,以厚植红色基因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血脉中,并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乐观坚强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热爱家国,守护祖国大好河山。
但挖掘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一定要把它放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在细腻的言语实践中落实。比如在结构上,我们要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发现文章中那些与主事件关系不大的情节闲笔,并惊喜地发现“道路电影”的变式在表达深刻主题中的意义。我们才能在三处“停顿”的静定时空中进一步反思红军战士一次次克服艰难险阻的秘密就在于以人民为本。学生也能在这样的发现中,思考自我和家国、自我和人民、自我与责任的关系,从而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培育家国情怀,传承革命传统,树立民族信念,最终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突破常规思维,追索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
在我们的常规思维中,以克服障碍为主情节的道路电影,一定会将重心放在主人公如何层层递进克服困难上,比如详细介绍翻越雷公岩的艰难,以体现红军的顽强意志。但《老山界》却重点写了过雷公岩前的三处伏笔和铺垫,下午时感受到前路的艰险和陡峭,和瑶族母女攀谈时知道了雷公岩的陡峭,天黑了上山时亲自感受到了山路的陡峭,这里的叙事节奏是舒缓的,但期待中翻越雷公岩的巨大困难和攻克困难的高潮没有如期而至。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和裂缝中,我们真正理解了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
除了外在结构上的矛盾,还有故事时间的漫长和叙述时间的短促之间的矛盾所体现的叙述层面的巨大反差,也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凸显红军战士精神成长的核心主题。我们开始学会从矛盾、裂缝、对比中切入下去,并撬动起一整个思维的地球。
(三)从非常规的选材组材,来领会回忆类文章的主观性
回忆类文章的写作往往会滞后于真实事件,故而随着作者观念的转变、阅历的丰富、情感的变迁、视野的不同,必然会重新审视事件、重新选材组材,以体現自己的全新理念和价值观。
我们可以通过回归历史现场,引导学生去抽丝剥茧,发现作者选材中哪些是作者可以筛选出来的,哪些是作者于不经意间略去的,哪些是作者精心重构并凸显出来的,比如“我们”和瑶族母女的攀谈,谈的可不是毫无意义的家长里短,而是彰显了人民军队的正义性,民族政策的内涵及政策实施的人性化,红军长征的非凡意义等。
同时,这份回忆还有机融合了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在作者视点中体现事件的真实感和亲历感,描绘出珍贵的个体长征见闻和感悟;集体记忆则能展现一种更宏大的历史时空,体现时代滚滚洪流中的正义选择和理念担当。
[本文部分观点来自复旦大学龚金平教授的论文《逆境中蜿蜒曲折的心路历程——“道路电影”视野下的〈老山界〉重读》(《语文学习》,2022年第5期)中“道路电影”一节,经龚金平教授授权,将该论文转化为具体课例,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
本文为2023年上海市大中小学教师学科研修基地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电影化思维对过程性写作的有效指引”(DZXJD-2023-111)的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市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