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担新时代科技创新使命

2023-12-11王莉莉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16期
关键词:山东大学科学家科学

王莉莉

(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

0 引言

科技发展凝聚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大智慧,更是人类面向未来、规划未来的力量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科技进步需要人文精神的激励,英国学者查尔斯·斯诺指出,科学技术具有行善和威慑两面性,科学技术是造福人类还是带来祸患,取决于发明和使用技术的人。很多人都认识到,科技越发达,技术越进步,越应当加强人文关注,越应当协调两种文化的关系[1]。埃德蒙德•胡塞尔在思考欧洲科学危机时,也将原因归结于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科学观,对科学人性属性“避而不谈”。在他看来,这种处境下人的科学本质得到极大丰富,而人文本质却被完全遮掩,人变得更加“支离破碎”[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多年来,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增加值从1952 年的120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37 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约11%。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广大科学家的倾心付出。

科学精神是指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不同的人对其有着不同的阐释。任鸿隽认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梁启超认为,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张相轮在回顾爱因斯坦自传以及演讲文稿后提出,爱因斯坦的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对人类发展命运的殷切关注以及对于科学美的不懈追求[3]。爱因斯坦的人文精神概括为价值、现实、伦理、历史精神和理想精神[4]。

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从“科学救国”到“向科学进军”,再到“科学的春天”,一百余年来,中国几代科学家矢志报国、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在百年复兴路上塑造中国科学家精神。

1 中国科学家精神形成于科学家的长期科学实践

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5]。

科学救国,在科技战线救亡图存。20 世纪初,作为科学落后国家,面临救亡重任,仁人志士们以挽救国家危亡和实现民族复兴为志向,其中一批仁人志士选择了科学救国。1915 年,曾在南京政府中担任临时大总统秘书的任鸿隽,毅然弃官从学,创立中国科学社,以科学救国作为终生不渝的志业,他也是中国最早提出“科学精神”的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了延安自然科学院,汇聚了陈康白、刘鼎、沈鸿、钱志道、李强等一批红色专家,支持了抗战和边区建设。生物化学家邹承鲁响应国民政府“10 万知识青年从军”号召,投笔从戎,直接奔赴前线。

科学报国,“向科学进军”。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底色。1950 年8 月31 日,128位爱国学者从美国旧金山乘坐“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效力,参加新中国建设,实现科学报国梦想。1956 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知识分子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一个“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很快兴起。1958 年,党中央作出研制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的重大决策。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等为代表的科学家,以身许国、默默奉献,勇闯科研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他们用自己的智慧、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中国科学家精神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科教兴国,迎来“科学的春天”。1978 年 3 月,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科学家们在“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指引下,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奋斗。改革开放后,伴随着陈景润等科学明星的出现,全国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科学的氛围,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继承、发扬科学家精神的号召。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新论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1 年5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这一切均激励着中国科学家续写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新的历史篇章。

2 在学思践悟中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人才工作进行顶层设计与战略谋划,提出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利用科学家精神团结、引领、激励人才,有利于把各类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营造好,减少体制机制上的束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社会风尚。

从科学家身上汲取精神伟力。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加入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踏进罗布泊,藏身无人区20 多年。他是唯一一个集满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 勋章、“改革先锋”称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人。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核司令”。

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担育人使命。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说:“在中国培养一支科技人才队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6]数学家华罗庚说:“一肩挑起‘送货上门’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当作‘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6]

为国奉献,无私忘我。曾经有人问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期望能够找到解决中国教育人才“断层”的一些思路。李政道先生指出,中国不乏解决“断层”问题的人才和教师。比如束星北先生,他是山东大学物理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代表,他一直被业界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曾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其中就有李政道、程开甲、吴健雄等著名科学家。1979 年,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需要计算弹头数据舱的接收和打捞最佳时限,束星北先生靠着一支笔、一摞纸,准确无误得出了答案,而上级给的100 万元拨款,他未动分文。他是一位有风骨的科学家,更是一个爱国的科学家。

3 山大学者科学探索在路上

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在深埋长大隧道施工过程超前地质预报、高压岩溶裂隙水探测及治理、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及系统研制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多项创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化,先后为新疆马兰核基地、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所、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18 家国内科研院所研制了20 多套不同功能的试验系统,并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团队在李术才院士的带领下,扎根广西华润、滇中引水、济南地铁、川藏铁路、青岛地铁、新疆引水、云南高黎贡山隧道等工程现场,攻克许多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突水突泥灾害治理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中国密码女神王小云院士是山东大学当代优秀科学家代表之一。1992 年美国知名密码学家、图灵奖得主罗纳德•李维斯特设计的MD5 问世后,曾有专家估算,即使使用最快的巨型计算机,都需要100 万年以上才能完全破解。2004 年8 月,在国际密码大会上,王小云平静地向世界宣布MD5 密码算法的破译结果。王小云先后公开了HAVAL-128、MD4 和RIPEMD 的算法破解情况。一时间,国际通用四大算法全部被破解。2021 年11 月,王小云和陈子江同时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7]。

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讲席教授陈子江主要从事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揭示了重大生殖障碍疾病的病因机制,为阐明生命早期胚胎发育规律和预防出生缺陷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长期致力于膜受体对微环境的感知、配体发现、信号转导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提出了受体信号转导磷酸化编码的笛子模型,为受体功能多样性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022 年12 月10 日,陈子江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孙金鹏教授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8]。

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凌宗成教授长期从事月球与行星科学领域的研究。作为嫦娥四号科学应用核心团队副组长、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专家组成员、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先期研究团队成员,他带领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深度参与我国“嫦娥”探月工程、“天问”行星探测工程等国家重大深空探测任务,代表山东大学申请获批嫦娥五号月壤开展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评2015 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2022 年11 月,凌宗成教授入选山东省“创新榜样”名单[9]。

长期致力于生态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郭卫华教授,主持完成20 余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植物生态分化与适应性进化机制、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群落构建机理、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2022 年10月,郭卫华教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0]。

从事多糖类生物新药研究近40 年,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凌沛学教授以重要生物药物玻璃酸钠为核心,进行系统的原料和制剂理论原始创新和技术应用集成创新,突破了HA 等多糖药用原料规模化制备技术瓶颈,创建了多糖生物智造技术体系。其所创建的透明质酸理论技术体系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中国透明质酸之父”之称。2021 年6 月12 日,凌沛学教授正式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1]。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凭借在场馆设施、展陈形式、专兼职科普人员队伍、教育内容、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优势,前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家精神教育活动和科普活动,于2022 年5 月成功入选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4 结语

新征程上,山东大学师生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主动把美好青春融入中国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华彩篇章,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猜你喜欢

山东大学科学家科学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Paresse constructive
与科学家面对面
新发现
科学拔牙
La nouvelle vision du succès de la carrière charitable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