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2023-12-11刘巍
刘巍
(山东省交通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山东枣庄 277200)
0 引言
作为常用的公路和桥梁施工材料,混凝土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优化混凝土施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交通工程质量和性能,从而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和修复成本。因此,开展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对提升交通工程的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
1 交通工程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施工的特点
交通工程施工具有很强的复杂性,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混凝土施工,更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交通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需要承受巨大的车辆荷载,因此其强度要求相对较高。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选择必须满足工程的强度要求,以确保路面、桥梁、隧道等结构的安全稳定。
此外,交通工程的施工环境通常较为复杂,存在交通流量大、工地空间受限、施工时间紧迫等问题,施工单位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施工,并保证施工过程对交通流量的影响最小化。因此,施工管理必须严格组织,包括施工计划的制订、资源的调配、质量的控制、安全的保障等,在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的同时,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2 交通工程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2.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
2.1.1 水泥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其质量对混凝土的强度和早期强度发展有重要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泥的种类、品牌、生产日期以及贮存方式等。应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类型,如常用的硅酸盐水泥、矿渣水泥或复合水泥等。此外,需要测试和控制水泥的含水量和流动性,以确保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工作性能符合设计要求[1]。
2.1.2 骨料
骨料是混凝土中的颗粒材料,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在混凝土施工中,应严格控制骨料的质量和配合比,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粗骨料的粒径、形状和强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和含水量也需要进行检测和控制,以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充实性。一般情况下,规格为5~40mm的粗骨料的含水量应在0.5%以内,细骨料的含水量一般要在6%以内。施工期间,应根据现场情况和试验数据,合理调整骨料的配合比,获得满足工程要求的混凝土[2]。
2.1.3 水
水的控制也是混凝土施工中不可忽视的要点之一。水是混凝土中的溶剂,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强度发展和耐久性等性能有显著影响。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准确控制水灰比(水与水泥重量之比)和混凝土的含水量,以确保混凝土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在水的选用上,应优先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源,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水,以免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2.2 混凝土的配制与拌和
在交通工程土建施工中,混凝土的配制与拌和是重要环节。在具体的配制与拌和中,应该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耐久性、抗渗性和抗裂性等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初步计算配合比是指根据设计要求和混凝土材料的性能指标,初步确定各材料的用量比例。初步计算配合比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的各项指标要求,并合理确定水胶比,以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能。
基准配合比是指根据初步计算配合比,在试验室中进行调整和优化得到的配合比。通过材料试验和性能测试,对混凝土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验证,以确保混凝土配合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试验室配合比是指在基准配合比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室拌和与性能测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配合比。在试验室中可以进行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测试,如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渗性等,以评估和验证混凝土的性能表现。
施工配合比是指在试验室配合比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施工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得到的最终配合比。施工配合比需要考虑施工现场的水胶比、材料搅拌均匀度、拌和时间和施工工艺等因素,以保证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工艺可行性。
通过以上的配合比分析,可以使混凝土各项指标达到规范要求。合理的配合比和水胶比可以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其易于施工和浇筑,从而满足和易性要求。通过优化配合比和选择高性能的胶凝材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侵蚀、抗氯离子渗透和抗碱骨料反应等性能,从而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此外,在混凝土配制中,适当掺入纤维材料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增加混凝土的韧性和抗拉强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裂缝的产生和扩展。
2.3 混凝土运输
首先,在运输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混凝土运输设备,如混凝土搅拌车或搅拌运输机,确保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其次,由于混凝土的拌和地点与施工地点往往存在一定距离,因此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运输距离,尽量减少长距离运输,避免运输过程中混凝土分层、凝结或坍落等问题。
再次,在混凝土运输过程中还要合理规划路线,避免运输途中拥堵,尽量缩短运输时间,避免混凝土过早凝结或失去可塑性。
最后,为了防止运输过程中出现泄漏和污染现象,需要采取覆盖、防尘、防水和防污染等措施,避免混凝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4 混凝土浇筑
第一,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要按照工程设计要求合理安排浇筑顺序,避免出现交叉浇筑或遗漏的情况。
第二,选择合适的施工方式,如喷射浇筑、泵送浇筑或人工浇筑,确保混凝土能够均匀、连续地浇筑到指定位置。
第三,需要控制浇筑高度和浇筑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质量问题。控制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保持适当的层厚,并适时进行振捣和密实处理。
第四,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确保施工现场平整、清洁且排水良好,避免存在松软土壤、积水或污染物等现象,以防止对混凝土质量和性能产生影响。
2.5 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使用振捣棒、振捣台或者振捣滚筒等进行充分振捣,保证其坍落度和密实度达到相应标准。可根据混凝土的性质和浇筑厚度,合理控制振捣时间和振捣方式,一般情况下要设置插点,并按照插点逐步振捣,每点的振捣时间保持在20~30s。在振捣过程中,要将振捣设备尽可能地靠近模板,确保混凝土的每个部分都能得到均匀、充分的振捣,同时要注意避免振捣过度。为此,应监测振捣效果,通过观察混凝土表面的均匀性、密实性和有无气孔等情况,判断振捣是否达到标准,并及时调整振捣措施,保证混凝土结构质量[3]。
3 交通工程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化措施
3.1 优化混凝土材料压实技术
在交通工程土建施工中,优化混凝土材料压实技术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
首先,应合理选择碾压设备。不同的碾压设备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混凝土,施工人员需要根据路面混凝土的类型、厚度和工程要求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碾压设备,如胶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等。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要合理确定碾压速度和频率,使混凝土得到充分压实。
其次,要合理控制碾压过程中的温度与环境因素。混凝土的温度对其可塑性和压实效果有重要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条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和施工顺序,避免高温或低温对混凝土的压实效果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可以采取洒水、遮阳等措施控制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以保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对混凝土进行碾压。
最后,在碾压过程中,应适量喷水或洒水,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减少摩擦阻力,提升混凝土的可塑性,提高碾压的均匀性。
3.2 优化混凝土路面滑模技术
滑模技术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具体应用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胶凝材料、骨料和掺和料,并根据工程要求和性能指标进行合理的配合比优化。在混凝土路面滑模施工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浇筑速度、浇筑层厚和浇筑温度等关键参数。施工人员要根据工程要求选择适合的滑模机具,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滑模机具的选择和调整涉及滑板的形状和尺寸、滑板的振动和抹平系统等因素。合理选择和调整滑模机具可以保证混凝土路面的平整度和密实性。在滑模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对混凝土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以提高路面的光滑度和质感[4]。
3.3 优化混凝土施工过程管理
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该制订合理的施工计划,并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施工队伍和施工资源,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同时,施工单位要与相关部门和监理单位进行沟通和协调,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施工中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包括现场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和材料管理等。此外,在施工中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合理处理施工废弃物和污水,保护周边环境的安全和卫生。施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应该建立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过程的监测和检验等,确保施工工艺符合规范要求,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3.4 注重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设备管理
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对此应该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一方面,要制订混凝土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明确施工标准、工艺要求、质量控制措施等,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操作符合规范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提高其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使其熟悉施工工艺和操作技能,通过技术培养,形成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施工队伍。社会是不断变化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对此施工单位要注重组织施工技术交流会议、经验分享等活动,促进施工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鼓励技术创新,引入新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在交通工程土建施工中,除了施工技术,设备管理也至关重要。为此,施工单位要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施工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提高设备的工作性能和工作效率。施工中要注意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做好设备维修和更换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5]。
3.5 注意混凝土节点与缝隙连接处的钢筋处理
在交通工程土建施工中,混凝土节点和缝隙连接处的钢筋处理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在设计阶段,应根据混凝土节点和缝隙连接处的受力特点和要求合理布置钢筋,确保节点区域和缝隙连接处的钢筋能够充分承担受力,并满足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混凝土浇筑和振捣的均匀性,确保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不存在空隙或气泡,从而提高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性。对于节点和缝隙连接处的钢筋连接,要采用适当的连接方式,如搭接、焊接、螺纹连接等,使钢筋连接紧密、牢固,能够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此外,要做好防腐处理,以提高钢筋的耐久性。
3.6 加强混凝土结构养护
在混凝土初凝后,要及时采用覆盖湿布、喷水、涂覆保湿剂等方式进行湿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防止水分过早蒸发,保证混凝土充分水化,促进其强度发展。还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结构的温度,特别是在早期养护阶段。通过控制施工环境温度、控制混凝土结构温度等措施,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混凝土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在寒冷天气下施工时,要采取保温措施,保证混凝土的正常养护温度。混凝土结构的养护时间应根据施工条件、混凝土类型和环境要求等因素确定。通常情况下,养护时间应满足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和耐久性要求,延长养护时间有助于混凝土完全水化和强度的充分发展。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还要注意养护环境控制,避免混凝土表面遭受阳光直射、风力侵袭、雨水冲刷等,以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4 结语
在交通工程土建施工中,注重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对确保工程质量和可靠性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混凝土的配制、拌和、运输、浇筑、振捣以及养护等方面的技术,不断优化施工过程,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保证交通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抗渗性和抗裂性。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继续探索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以推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要加强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推动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