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窑里(外二章)

2023-12-11麦田

天津诗人 2023年2期
关键词:村道读经经书

麦田

火早已熄灭,红窑里的记忆是有温度的。

一抔黄土,注定要与水为伴,和煤为伍,注定要和火来一段炙热的对话。

泥土也有坚硬的理由,有浴火的历练,有置身炼狱的勇气。泥土是生命之源,黎民需要稻菽千重,亦盼广厦万间。

一块红砖就是红窑里如火如荼岁月的缩影,一抹红色就是红窑里至真至纯的本色。红窑里的红色,由表及里,由里及心。

高大的烟囱像一个守望田野的红色巨人,又像一只触摸时空的擎天巨臂,它是红窑里最引人注目的红色地标。

高亢的劳动号子,窑洞的烈烈火焰,都已随记忆的风飘逝。今天的红窑里安静如初,一杯清茶,一盅小酒,一盘瓜子,一碟土菜,三两个人,几段子家常,不管和红窑里关联与否,都消融在红窑里的红色海洋里。

读经源古村

把苦读经书的声音托付给山风,把石头交还给石头,把生土墙还原为泥土的原色。垒石为基,夯土为墙,和泥为房,结庐为村。

读经源村是最具智慧的隐者,群山簇拥,星辰作灯,泉水伴眠,鸟鸣陪读。

读经源村是一部硕大的经书,每一块石头就是一个标点,一段窄小的村道就是一行文字,我不知道是第几个翻阅诵读的人。四十六幢土坯房就像经书的四十六个章节,我只是个匆匆过客,没有时间一一卒读。但翻开任一章节,都古朴,雅致,趣味无穷。

村口高大的枫香树,葱茏虬劲,像一个守望百年的老人,不分昼夜地迎迓那些熟悉的风雨归人。那些苦读诗书的,早已功成名就,被写入族谱;那些还没写入族谱的,背着行囊,远在他乡讨要生活。他们把乡关留给坚守的老人,把乡愁随身装在行囊。

放慢脚步,再放慢脚步,穿行在弯弯曲曲又高低起伏的石路。在慢生活里读经源村,唯有把足音放轻,把身姿放低,把心放慢,才能走进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每一棵树,每一畦菜地,每一幢返璞归真的土坯房。

雨中,在下淤

暴雨如注,早晨的村庄被炒豆似的雨声唤醒。黛色的青山,流淌的金溪,静穆的屋舍,弥散的炊烟,随风摇曳的树枝,勾勒一幅淡妆浓抹的水墨。

洪峰未至,金溪不见奔腾,不闻咆哮,安静地向未知的远方流淌。生命何其短暂,渺小,唯有流水是不朽的,永恒的。

儿时最为熟知的乡村,藤蔓一样缠绕在我记忆里。

乡村的不速之客向村霞洲艺术馆,是现代,还是复古?泥土被重塑为艺术,被赋予生命;古朴被打造成时尚,被篆刻成记忆。

梨花公社大门紧闭,那个女诗人身背画夹,云游写生去了。留守的老物件双人打稻机,着了多彩的色调,当堂高悬。耳边似乎传来打稻机有节奏的轰鸣,它盖过了噼里啪啦的雨声,我仿佛闻到了少年时代的汗味,稻香。

行走在平整硬化的村道,穿梭于鳞次栉比的小洋楼之间,下淤已不再是父辈回忆中的村庄,农耕是一种营生,也是一个美的展示,更是一份久远的记忆。

雨依旧喋喋不休,它和六月乡村的缠绵还将延续,对岸的未来农业园笼罩在一片烟雨中。雨雾里最美的是乡村,下淤村最美的是未来。

猜你喜欢

村道读经经书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天演论》初版时间再探——以新近发现的“味经书屋本”为中心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喜讯
村道弯弯
单宝塔诗
生查子
美南村干群齐心协力开山筑路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和云章东巴所写经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