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开展深度调研报道的创新路径
——以《经济日报》为例
2023-12-11梁修明党威
文/梁修明 党威
近年来,《经济日报》发挥独特优势,组织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报道,深入挖掘、总结提炼、宣传推介地方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举措、典型做法、经验模式,探索出一条开展深度调研报道的实践路径,发挥经济舆论场“定盘星”“压舱石”作用,对深化新闻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守正创新做好深度调研报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核心要义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谨、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时代性,涵盖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为科学全面反映地方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扎实举措、生动实践、创新探索,更好发挥经济舆论场“压舱石”作用,经济日报组织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工作。聚焦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容、实践要求,经济日报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策划,深入一线采访,及时跟踪报道地方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探索,全面展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经济日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报道聚焦全国各地基层一线的实践探索和典型案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挖掘、反映、阐明各地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因果关系、内在逻辑,揭示其本质内涵、价值意义、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推出了一批有声有色、出新出彩、特色鲜明的“镇版”“刷屏”“爆款”产品,讲深、讲实、讲透、讲好时代变迁下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生动故事,营造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良好氛围。截至2023年7月,已推出《深圳领跑》《齐鲁不凡》《登顶昆山》《强农兴川》等近30组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报道。在组织策划、主题提炼、思想内涵、调研采访、内容供给、文本写作、融合传播、品牌塑造等方面具有显著的风格特点,为深度做好主题宣传报道、成就宣传报道、典型宣传报道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优化逻辑体系,创新内容供给
从某种程度上讲,深度调研报道的体系与内容、质量与水准,不仅决定了这一报道形式能否获得受众的青睐与认可,也关乎这一报道形式是否能够有效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与影响价值。在新闻报道面临碎片化、同质化、快餐化、情绪化倾向的背景下,受众对有深思、有见地、有内容、有价值的深度调研报道依然有强烈的刚需。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受众意识,优化逻辑体系,创新内容供给,才能更好赋能深度调研报道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构建新闻舆论闭环。从报道内容供给上来看,《经济日报》每组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报道一般由调研报道、社会反响、评论员文章、地方来函、领导访谈等构成。调研报道是主体和基础,社会反响是检验深度调研报道成效的试金石,新闻评论是旗帜和灵魂,地方来函是坚持“开门办报”、强化媒体与受众连接的生动体现,领导访谈是彰显深度调研报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这些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逻辑严谨、要素完整、指导性强、效果良好的深度调研体系和新闻舆论闭环。
比如,《金山探路》这组深度调研报道由调研报道《金山探路》、社会反响《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品牌》《金山探索鼓舞发展信心》、评论员文章《用新发展理念破局成势》、地方来函《上海金山区委书记胡卫国致函经济日报 全力打响“上海湾区”城市品牌》、领导访谈《创造新奇迹 展现新气象——访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等构成,彰显了深度调研报道的内容优势,形成了强大报道合力。
2.发挥数据论证支撑价值。数据最有说服力。比如,在《贵阳后发赶超》这组深度调研报道中,以具体、翔实的数据予以论证呈现。从数字经济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多个要素、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对贵阳实现后发赶超进行了科学、系统、全面的分析,具象客观、论证有力、启人深思。
3.强化评论的引导功能。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具有举旗定向、凝聚人心的价值,体现着报纸的思想性与引导性,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导舆论、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党报直接影响社会舆论最权威的一种新闻文体。《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魅力》《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新发展理念长久涵养壮美山川》等评论,站位高远、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指导性强,充分彰显了评论的舆论引导价值功能。特别是2021年11月2日第一时间推出快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须品》,全网传播量达3.96亿,发挥了主流媒体正视听、安民心、稳大局的舆论引导作用,对平息蔓延全国的抢购风潮起到了重要作用。
4.充分彰显权威性与指导性。高度决定影响力。领导访谈作为新闻采访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宏观指导性强、实践权威性强、工作引领性强等优势特点,其实质是党政领导宣讲政策主张、组织动员群众、凝聚合力共识、推动改革发展、履行治理职能的重要抓手。同时,在新闻报道同质化的背景下,也是对新闻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实践和创新探索,增强了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比如,《开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局面——访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加快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访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晓晖》《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专访广东省省长王伟中》等多篇访谈报道,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彰显了权威性与指导性。
5.增强文本质感,优化深度呈现。文本的精致美、可读性、感染力,越来越成为全媒体时代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从一开始,《经济日报》就将深度调研报道的基调定为力争将每一篇万字长文打磨成精品佳作。每一篇深度调研报道都是精心打磨雕琢、反复修改完善的结果,有的甚至大刀阔斧、数易其稿。比如,《金山探路》一文的主题结构,由“‘高’以成势”“‘转’以进阶”“‘新’以育机”“‘绿’以筑底”“‘湾’以致远”五个对仗工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醒目鲜明的小标题组成。同时,文中金句精彩迭出,引人入胜,启人深思,“一着棋活,满盘生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在哲学意义上,‘难’是在任何领域前进道路上永恒的命题”。
三、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我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践中,《经济日报》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实事求是,紧紧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条主线,聚焦地方重大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思想逻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深入挖掘采写,客观反映各地区生动实践和显著成就,引发社会热烈反响。
1.调研采访扎实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积累素材、深化认知、总结规律、推动发展的过程。只有全面、深入、细致、扎实的调研采访,才能成就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有锐度的新闻作品。“《经济日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系列报道从调研的组织体系来看,社领导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组织实施,社内协同联动作战,编委会成员带领业务骨干,打破部门界限,跨部门组建调研组,根据实际调研工作需要,每组或3至5人,或6至9人,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探访厂矿企业,蹲点田间地头,打赢了深度调研报道的一次次扎实的攻坚战。
2.调研时间科学充足。从调研的时间跨度看,《经济日报》组织策划开展的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系列报道,时间跨度长,采访不间断,社会反响大,从2020年底启动至2023年7月仍在持续推出。特别是每组调研报道采访时长一般不少于一周,为搞清真实情况、弄懂弄透实际问题,提供了时间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威武祁连》一组的调研采访,就是由编委成员领衔、多名业务骨干记者历时9天、辗转2000公里而完成的。
3.调研地域广泛典型。从调研的地域范围看,“《经济日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到享有“世界工厂”之美誉的东莞,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到被誉为“中州粮仓”的南阳,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到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从奋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江西革命老区到探索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鄂尔多斯,从坐拥江淮、环抱巢湖的科创合肥到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海南……遍及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河南、江西、吉林、四川等地,涵盖了东中西等区域。从地域范围看具有科学性、普遍性、典型性。
4.调研主题丰富鲜明。从调研的主题内容看,“《经济日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系列报道立足新发展阶段,着眼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主题内容涵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城市品牌、科技创新、粮食安全、乡村振兴、能源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这些调研主题内容的选择,涵盖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具有典型性、特色性和引领性。同时,深度调研报道也是蹲点调研和“解剖麻雀”的生动体现和典型案例,对各地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
四、深化融合传播,聚合集成效应
某种意义上讲,传播力关乎到达率,决定引导力和影响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革,互联网已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主流媒体必须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打造新闻舆论工作的新高地,以主流价值影响网络舆论生态。
1.深刻遵循媒体融合发展规律,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经济日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行”深刻遵循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强化协同联动,统筹网上网下,深化媒体融合报道,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各平台进行集成报道传播,采用图、文、声、影进行全景式融合呈现。以关键平台、融合改造、融合推广为抓手,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开展融合报道,着力打通“策采编发推馈评”全流程各环节各关口。优化组织机构,加强推广宣介,专门成立融合推广办公室,全平台、全方位、多渠道推广深度调研报道产品。得益于融合报道的深度推进,聚合集成效应,激活动能势能,赋能深度调研报道以强劲传播力、影响力,生动展示各地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显著成就和创新举措,对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高质量做好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引领性和指导性意义。
2.报、网、端、微集成报道传播,释放强大融合效能。具体而言,“报”就是《经济日报》在重点版面、显著位置,不惜篇幅、浓墨重彩推出“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系列报道。“网”就是在经济日报官网“中国经济网”首页显著位置的网端以及“热点专题”版块,开设“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栏目,对系列报道进行归类集纳,形成“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的数据库、资料库和案例库。“端”就是经济日报官方新闻客户端,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移动端的传播优势,在客户端显要位置开设专题栏目,系统集纳“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系列报道,有效扩大了地域覆盖面、人群覆盖面、内容覆盖面。“微”就是经济日报官方微信、法人微博、微视频,充分发挥其社交媒介的交流、分享、互动等功能,深刻把握时度效,紧盯重要时间节点,相继推出“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系列报道。报道一经推送,赢得广泛点赞和好评,许多用户纷纷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微博账号等平台转发分享、留言评论,其中,#威武祁连#这一话题仅在新浪微博的话题总览量就达到5869.3万。
3.强烈社会反响激活传播生态环境,赋能治理发展成效。社会反响是检验新闻传播力触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试金石。特别是全媒体不断发展,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果新闻报道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内容“传而不通”“通而不达”“达而不彰”,新闻报道就很难充分发挥在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是无从谈起。《经济日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报道以融合报道传播模式推出后,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得到广大读者受众、专家学者和地方领导的广泛好评,多位省委书记、省长作出批示指示。
截至2023年7月,“《经济日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深度报道已刊发各类稿件超百篇,许多报道被广泛转载,阅读量达数亿之多,取得良好传播实效和工作成效。比如,《东莞豪迈》系列报道全平台传播量4.45亿,《鄂尔多斯重塑》传播量3.2亿、《先锋沈阳》传播量2.2亿、《亦庄探新》传播量突破5亿。又比如,《顺德再造》刊发后,顺德区召开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对其进行专题学习,同时顺德区委印发参与“村改”干部人手一册,用以指导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