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不同生命周期睡眠障碍、健忘、体质的认识
2023-12-11谢光璟李非洲
徐 波 夏 婧 谢光璟 刘 渊 李非洲
(湖北中医药大学老年脑健康中医药防护技术与新产品研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430065)
“生命周期”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指生物体从出生到成长、衰老直至死亡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和整个过程[1]。世间万物均有生命周期,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生命周期指生物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医学奠基之作,没有“生命周期”这一明确概念,其将万物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称之为“生、长、壮、老、已”,如“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天下之动物无以生长壮老已”,皆阐明宇宙间万事万物时刻都在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则离不开生、长、壮、老、已这一必经过程,故生、长、壮、老、已是一切事物都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该见解与现代对于“生命周期”的狭义定义高度吻合,因此可初步认为《内经》“生长壮老已”观念即为现代“生命周期”概念的原型[2]。生命周期与健康息息相关,不同生命周期的疾病表现亦不同。《内经》不仅对不同生命周期概念有所阐述,其对机体不同生命周期的疾病表现也有一定的探索。我们通过凝练《内经》条文发现不同周期的睡眠、健忘、体质均有所不同,现简述如下。
1 《内经》对不同生命周期睡眠的认识
睡眠是生命形式的重要表象之一,不同生命周期亦表现出不同的睡眠状态,《灵枢·营卫生会》篇直接论述不同生命周期的睡眠表现各异,明确提出“老人之不夜瞑,少壮之不昼瞑”,并向后人阐释了老少之人失眠的不同病因病机,这对于指导后世失眠的辨证与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1.1 老人之不夜瞑 《内经》认为人和自然界息息相通,人体营卫、气血、经络等亦顺应“天人相应”而循环往复,从而维持正常生命。机体睡眠与气血强弱、营卫循行密切相关,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营卫之气顺时相接,各分昼夜,如环无端,故可昼寤夜寐。《灵枢·大惑论》指出,若卫气留于阳分,卫气不得入于阴,致阳跷盛,阳盛阴衰,阴阳失衡,营卫运行失常而发为失眠。《灵枢·天年》言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从50岁开始,肝、心、脾、肺、肾之精气依次、逐渐衰弱,各脏腑功能不断退化,直至枯竭,而60岁以上老人由于脏腑功能减退,心气不足,心主血脉功能异常,气血津液生成无力或流通受阻易出现嗜睡多寐等症。
《灵枢·营卫生会》篇则明确阐明老人机体特点是:气血衰、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故老年失眠病机多为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具体表现为白天无精打采、夜晚失眠难寐,言明机体随着衰老易出现白天嗜睡、晚上失眠的征象,所谓“昼不精,夜不瞑”。现代研究表明,男性50岁后随年龄增长慢波睡眠或深度睡眠时间下降[3];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昼夜节律稳定性降低,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增加;与青壮年相比,老年人的睡眠模式、时间、质量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睡眠片段化、早醒、慢波睡眠减少等[4]。
1.2 少壮之不昼瞑 《灵枢·营卫生会》篇还言明气血、营卫之气亦可影响壮者之睡眠,意为年壮之人脏腑功能健全,脾胃健运,气血、营卫化源充足,经络畅行无阻,脉道通畅,肌肉滑利,营卫循行有度,故白天精神饱满,夜晚安然入睡,是谓“昼精而夜瞑”。《内经》原文中虽未直接提及少壮之人失眠及失眠特点,但根据少壮之人多善动、体质多实的特点,常因外感、饮食、情志等易致失眠,如《素问·逆调论》言中焦失和,阳明气逆,胃气失降可导致卧不安;《素问·热论》认为伤寒热入阳明,侵袭口鼻耳目,火性炎上,燔灼心包,扰及心神可导致不得卧;《素问·太阴阳明论》言外感邪气,入里化热,伤及阳明,心神被扰,神明失守可导致不时卧;《素问·刺热》指出肝火亢盛,疏泄失常,肝魂被扰,上及心神,神魂不安而不得安卧;《灵枢·癫狂》对“癫狂”之症有详细的记载和描述,狂始发者可出现少卧不眠。可见少壮之人失眠多与外感、饮食、情志密切相关,且其失眠多伴见热证、实证,鲜少单独发病。
综上可知,《内经》认为老年人不寐多为脏腑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化生不足,无以荣养四肢百骸,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而气道涩、气血衰、肌肉枯,终致卫气行于阳不入阴、阴阳不交而不寐;少壮之人不寐多为外感、内伤及饮食伤津耗气,以致气滞血瘀、痰瘀阻窍,终致气血不和、阴阳不交、营卫失常而不寐。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故治疗老人失眠当注重补益气血、疏通营卫、调和阴阳;治疗少壮之人失眠当注重解表祛邪、化痰逐瘀、疏畅情志。如王振和王敬卿[5]认为老年失眠多以心、肝、脾、肾虚为本,火、痰、瘀为标,与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相关,虚多实少,迁延日久则虚中夹实;王平认为老年失眠的关键病机是肾虚痰阻[6];而国医大师阮士怡多基于病因并结合不同年龄段患者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等特点而采取调补肝肾、涤痰化瘀、理气和中3法来辨治失眠。
2 《内经》对不同生命周期健忘的认识
《内经》将健忘称之为“喜忘”或“善忘”,并阐明人之健忘与气血、五脏、营卫密切相关。《内经》虽未直接论述不同生命周期的健忘病变,但综合原文中关于健忘的论述可以看出老少之人其发病、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均不相同。
2.1 老人善忘者,髓海不足也 脑为髓海、元神之府,人至中年脏腑功能减退以致肝肾亏虚、肾精不足不能生髓,髓海空虚、神机失用而记忆减退,实际上主要是“肾藏精,精生髓”功能障碍而影响信息的存储与表达,《灵枢·海论》认为健忘病位在脑,脑为髓海,元神之府,髓海不足,神机受损发为健忘。虽然健忘发病病位在脑,然亦与五脏、痰瘀浊毒等密切相关,《灵枢·天年》论述肺与健忘亦紧密相关,原文指出80岁以后由于肺气衰退容易产生健忘,究其原因,概因“肺朝百脉,主行水,主治节”,肺为相傅之官,全身的气血,都通过经脉会聚于肺,具有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全身气机、气血运行、水液代谢之功能;倘若肺失宣降,则机体气机运行、津液代谢、血液生成均会受到影响,又因“精血同源”“气为血之主”,肺失宣降亦会间接导致“髓”的生成与运行,从而脑髓空虚或痰瘀互结导致健忘。且肺与大肠相表里,二者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气的宣降功能。年老之人脏腑功能衰退,肺气不足、宣降失职、大肠传导失司导致糟粕滞留肠腑产生浊毒,从而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上扰清窍而致健忘;此外,“肾主纳气”以“肺主宣降”为前提,肺宣发浊气、肃降清气方能保证肾藏精化气功能正常发挥,二者一升一降促进气机运畅;因此,肺虚在健忘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治疗健忘时尚须重视调理肺气。因此,魏录翠和唐农[7]提出“脑病从肺论治”的新观点,唐农等[8]治疗痴呆自创益肺宣肺降浊方,实验证明该方能改善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减轻海马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内经》将记忆、思维归于“神”的范畴,由心主宰并与五脏相关,五脏藏五神,神藏于心,魄藏于肺,魂藏于肝,意藏于脾,志藏于肾,五脏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记忆等功能中起主导作用,五脏所藏精气为“五神”化生的物质基础,五脏精气充盛则五神安藏守舍而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且适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心理状态,而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将导致疾病,健忘亦不例外。年老患者由于脏腑气血功能衰退,外加生活琐事烦扰,常会出现情志不畅而致健忘,如《灵枢·本藏》云“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素问·调经论》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现代研究亦认为衰老是几乎所有神经退行性疾病最关键的危险因素,衰老过程中行为和认知功能比如学习、记忆、决策、注意和执行能力等均退化[9],而五脏藏神可以协调认知过程,五脏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尤其是肾藏精功能虚衰与衰老学习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密切[10]。
2.2 小儿善忘者,血少气弱也 关于小少之人健忘,《内经》鲜少直接提及,但结合健忘之病因病机,纵观全文,亦可在原文中搜集小少之人健忘之论述。《内经》认为肾藏精、心藏神,精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能养神,而神能御精,肾精充足、心神得养则神智敏捷、大脑灵活,反之则见虚烦少眠、健忘等症;又因精血同源互根,《灵枢·逆肥顺瘦》言小少之人的生理特点为肉脆、血少、气弱,属稚阴稚阳之体,由于其形气未充,气血亏虚,精血不足,易致健忘等病。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于小少之人健忘的论述较为补充,如《幼科切要》指出小儿之病多因风、寒、暑、湿、燥、火、食积而致;《医学集成》亦言其病因不外乎外感、食积、惊风、吐泻,而少有情志因素,治疗宜中和轻缓。
综上所述,对于老少之人健忘的区别《内经》中未直接提及,但根据其对于健忘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后世医家对于二者的补充,如《医法圆通》曰:“按健忘一证……统以精神不足为主……此病老年居多,少年却少,即有如斯之少年,其所伤损不异乎老人也。”阐明二者发病皆为精神不足引起,老年患者发病多于年少之人,且小少之人发病轻于老人。对于二者发病的机制,汪昂《本草备要》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人之记忆,皆在脑中。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善忘者,脑渐空也”,说明健忘病位在脑,老少之人髓海有异,故记忆有别。现代医家多继承这一观点,认为老人健忘多虚,如张林燕和倪敬年[11]认为老年健忘多虚,为心脾肾不足,治疗当以扶正为主。
现代研究表明,儿科常见疾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表现即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可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12];且在儿童阶段治疗不及时可发展至成人阶段,从而导致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在工作记忆方面存在缺陷[13];中医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提出“肾精亏虚,髓海发育迟缓”的病机理论及“益肾填精”促进脑发育的临床治疗结论[14],进一步佐证了小儿健忘是由于中医“脑髓未满”造成的。
3 《内经》对不同生命周期体质的认识
体质是人体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内经》认为体质的形成主要受先天和后天两大因素影响,先天因素是建造人体体质的第一块基石,如《灵枢·天年》云:“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而个体体质的形成亦受控于后天因素,因此不同生命周期机体体质亦不同,年少之人因气血充盈而体质壮硕,而婴儿由于气血亏虚而体质羸弱。
3.1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灵枢·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间接说明人体在出生之时受父母的遗传而表现出阴阳、强弱、长短的区别,父母身体强健则子女身体强健,若父母为阴寒体质,则子代体质偏寒,反之则偏热。正如张景岳所言“先天强厚者多寿,后天薄弱者多夭”,强调人的生命和遗传关系密切,先天禀赋强则易尽终天年,反之先天禀赋弱则易半百而衰或夭折。《内经》认为虽然机体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然小儿多因脏腑功能发育不成熟、气血津液不充沛、经脉之气失流畅、营卫之行不坚利而致机体功能尚不能与壮年相类比。《灵枢·天年》言,人至十岁之时,五脏功能初具雏形,气血运行贯通,人体生长之气主要表现下肢,故喜好跑动,亦如《幼科切要》序言小儿肌肉柔嫩,脉络分明,且明确提出不同生命周期的体质各异。又因《灵枢·天年》言短寿之人体态特征为五脏不坚实,脉小血少,肌肉危脆,风寒邪气、血气虚、脉不通、真气、邪气常常相互攻击致使体内血气失常,此与“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体态相似,故易出现多虚之质。
3.2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 《灵枢·天年》言:“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榖,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意为人之寿夭各不同,长寿之人其体质特点是: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滑润,皮肤细密,营卫之气的运行保持正常而无错乱,呼吸平和舒缓,不粗不急,气行遵循一定度数,六腑消化谷物,津液布散诸窍,脏腑、气血、肌肉、皮肤各循其常规,所以寿命得以长久,且此类人鼻孔深而且长,面部四旁骨骼高大方正,能通调营卫之气及三焦、三里的脉气,鼻骨高起而鼻肉丰满。以上长寿征象多符合壮年“多实”的体质特点,如《灵枢·天年》言,人至二十,血气开始旺盛充实,肌肉正在发育生长,处于身强体壮、血气方刚之际,善于快步行走;三十岁,五脏完全发育成熟,脉道气血充实,肌肉最为坚固,善于踱步行走;《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以“七年”、男子以“八年”为阶段划分“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其中女子于三七之时,肾气平和,牙齿坚固;四七之时,筋骨坚实,头发茂密,身体盛壮。男子于三八之时,肾气平和,筋骨强劲有力,牙齿坚固;四八之时,筋骨肌肉坚实壮盛,均说明壮年时期机体一派肤革体健、气血充盈之象。
3.3 老人多虚,肝心脾肺肾依次渐衰 《灵枢·天年》以十年为一阶段详细阐述了机体四十岁是人生由壮入衰的转折点,五十岁即老年以后,依次出现“肝气始衰—心气始衰—脾气虚—肺气衰—肾气焦—五脏皆虚”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四十岁,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功能旺盛而且平和稳定,腠理开始疏松,美好的颜容逐渐衰落,头发略见斑白,人喜静安坐;五十岁肝气开始衰退,肝叶开始变薄,胆汁开始减少,视力开始变弱;六十岁心气开始衰退,常被忧愁、悲伤所苦,血气懈怠,运行迟缓,所以喜欢躺卧;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枯;八十岁,肺气衰退,魂魄离散,所以言语经常颠倒错乱;九十岁,肾气干涸,肝、心、脾、肺及经脉空虚;一百岁五脏全部空虚,神气俱散,只有形体独存而终其天年。亦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衰老始于五七,三阳及太冲脉衰,任脉虚,天癸枯竭,直至面焦发白、月经停止、失去生育能力;男子衰老始于五八,肝肾阳气衰,天癸枯竭,肾精少,面色、头发、牙齿、筋骨均呈一派衰老之象。
综上所述,随机体生长发育和增龄衰老,在复杂的内外环境共同作用下,机体体质也不断发生变化,多出现婴儿质弱、壮年质坚、老人质虚的体质变化。现代医家对机体生、长、壮、老、已不同阶段机体的不同变化过程亦有不同的研究与描述,如孟翔鹤等[15]通过文献检索、数据挖掘研究亦认为不同生命周期具有不同的体质特征:儿童体质特点趋于灵活和复杂,成年人以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居多,老年人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多。
4 小结
《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以“十年”“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阐述了机体衰老变化过程及功能活动改变,大体而言机体随着年龄增加易出现“少年多虚、壮年多实、老年多虚”的趋势。伴随机体周期虚实变化,不同周期的疾病表现也多出现多样性和特异性,临床治疗及养生防病中当注重机体所在周期及其形成原因、疾病特点,做到“因期选法”“因期选方”,借以为临床辨治不同周期疾病、养生防病提供理论基础,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利益冲突声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