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爱上了逛菜市场?
2023-12-10朱晓帆
朱晓帆
最近,菜市场里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背着帆布包、穿着破洞裤的年轻人,大有要和老年人争霸菜场之势。
在大众的传统认知里,菜市场的核心消费群体一直是中老年人,对于“没时间”的年轻人来说,在不同的摊位前精挑细选、讨价还价,似乎不如点顿外卖躺平看剧更来得畅快。
但尽管外卖和网购可以满足大多数生活需求,菜市场仍然以它无可替代的烟火气吸引着“80后”“90后”。
在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15万“人间烟火客”记录着菜场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在他们看来,菜市场大概蕴藏着宇宙最大的奥秘。
云南的洱海海菜、杭州的油冬儿、南澳岛的生蚝、东北的粘豆包,来自山野湖海的美味,定能勾起你的馋虫。
“潮”起来的菜市场
杭州贝诺市场研究中心总经理薛学华认为:“当下是谁在定义新零售?又是谁在定义市场?不可置否,是年轻人在定义新零售,是年轻人在定义市场。”
当年轻人走进菜市场,连菜市场都变得潮起来。而为了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菜市场也没少费心思。
以“接地气”“出片”吸引了不少年轻客流,如今,有些菜市场通过新潮、艺术感的装饰设计,菜市场不再是弥漫着鱼腥味、地板潮湿、灯光昏暗的代名词,以“接地气”“出片”吸引了不少年轻客流。
近日,湖南长沙的菜场大妈推出“一周菜单”零售食材。菜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七天不重样,正适合时间不充裕的年轻上班族。
在杭州古荡农贸市场,更是有菜市场百万文案出没。
米面粮油买我家,新年xx娶回家。——喜结粮缘粮油店。水产区文案也不能水:大闸蟹祝你岁岁有钳,牛蛙祝你新年牛哇牛哇,鱿鱼祝你到哪都游刃有余。
这样的菜市场,谁不爱逛?
打开社交媒体,“菜市场打卡地”成为最热门的搜索词条,菜市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的Citywalk(城市漫步)打卡热门地。
去不了不要紧,云打卡是这届年轻人逛菜市场的新仪式。看着网友晒出的照片,就能想起自己哈着冷气赶过的大集。
另一个仪式感,是做好攻略、扛起相机,打个最接地气的卡。在被精致女孩占据的某社交平台上,逛菜场可是件正经事。哪里的菜市场最值得逛,哪家的食物最新鲜,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保证不会踩雷。
随便翻看几条打卡图文,满屏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有在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购买云南特色野菜、可以食用的鲜花、各种野生菌子的;有在青岛团岛农贸市场的海鲜零售区和加工区,体验现买现做现吃的独特做法的;还有在苏州双塔市集的江浙特色美食区拍照打卡的……
因为年轻人的涌入,菜市场焕发了新的生机。这里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是年轻人新生活的好去处。
爱上逛菜市场,有迹可循
菜市场十分符合年轻一代“人前光鲜、人后务实”的消费观。
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又扣又壕:800块的衣服可以买,运费8块可不行;几千块的游戏装备买完眼睛都不眨,外卖没有满减直接跳过;菜市场里的白菜比超市的便宜几毛钱,绕远路也要去菜市场……
对生活必需品精打细算,对精神必需品一掷千金,是年轻人独有的省钱逻辑。
这时,经济实惠的菜市场成为年轻人的最佳选择。更何况动辄几十块的外卖高油高盐,自己花个十几块就能吃得营养健康。
“25块钱的外卖吃不饱,但能吃垮南京科巷菜市场”“不过800米,从头吃到尾”,让年轻人们自嘲“让我们凌晨五点起床的不是梦想,而是早市”。
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跳脱出来,体验一份自由和朴素,或许也是不少年轻人青睐于逛菜市场的原因之一。
趁热享用新鲜出炉的本地味道的同时,价格便宜,方便“一站式”打卡,这让看惯了高楼大厦的年轻人们很难不爱上闲逛于街头巷尾的市井片刻——一边是商贩的吆喝、新鲜的菜品吸引着你的好奇,另一边是热气腾腾的小吃打开着你的味蕾,焦虑在菜市场里被消解,生活本应该很简单。
除了追求“老字号”的新鲜、美味、实惠外,不少年轻人表示在菜市场里能获得治愈。
一些游客会专门探访有小猫小狗的摊位,还有为了一杯混合了地气菜气海鲜气的咖啡专程前来打卡。
不管是返璞归真,还是消费降级,菜市场的“另类”出圈,也正说明着管理者的思路正在发生改变,以更多元的选择、更个性化的货品、更舒适的环境、更富社交属性的摊位,吸引着这批年轻人。要看到,以美食为主、结合富有地方特色的装修风格,再引入图书、咖啡、文创、演出等多种新业态的网红市场层出不穷。
对此,也有网友提出了“市場的升级成本压力会不会给到消费者”的质疑。因此,如何在改造中保留原有的文化,或是在业态融合中坚持自身的特色,亦或是平衡升级所带来的成本支出,都是网红市集所要思考的。
洒满水珠的菜、朴素无华的人、充满记忆的味道,这些天然滤镜是菜市场原有的生命力,更是吸引着当下年轻人乐于打卡、沉浸其中的驱动力。
当菜市场越来越精致化、年轻化的同时,不能忘记其应该承载的最基本的功能和期待。当我们逛菜市场时,我们怀抱的是对一顿饭的期许,也是重新建构生活的勇气。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