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触发:文本解读的切入之妙
2023-12-10兰莹
兰莹
摘 要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多方对话的过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完成有思维含量的对话是新时期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新时期的阅读教学难题,首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其次就是要找到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定向触发形成问题任务链,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情感。
关键词 题眼 相似句 关键句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多方对话的过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完成有思维含量的对话是新时期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阅读教学难题,首要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其次就是要找到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定向触发形成问题任务链,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情感。
一、紧扣题眼,从任务链感知文章整体美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读懂题目,是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透过题目我们可以窥探文章的脉络,甚至主题。“读题”就是教師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启发学生去感悟探究文本的题目,从多角度去审视思考题目,从文章的题目中厘清作者创作的思路、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文本主旨等。如《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初步阅读题目,学生会认为“伟大”和“悲剧”这两个词语本来关联度不是很大,进而会思考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并使文本形成了震撼人心又扣人心弦的效果,还一步步揭示了文本的主题?在课堂上我们抓住“伟大”和“悲剧”这两个字词去设问,就会形成一个任务链,慢慢引导学生到达文章的中心。为什么是“悲剧”?还是“伟大的悲剧”?“悲”从何来?它们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从题眼出发形成的两个问题链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的导入就会更加生动,课堂的结构会更加明晰。学生思考分析这个问题链探究后就会明白:题目用了“伟大”形容“悲剧”,“悲剧”比喻不幸的遭遇,在文章中指的是失败、死亡的悲惨结局,“伟大”指的是斯科特一行人在整个探险直到生命终止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崇高的精神和人格魅力。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又不矛盾,这一题目既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再塑生命的人》,也应以题眼品读为切入点,抓住“再塑”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再塑生命的人是谁?为什么作者需要“再塑生命”?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也正好形成了教师解读文本的任务链。“再塑生命”仅仅从字面分析,就是重塑生命的意思。但是在这篇课文中却是指莎文老师爱的光明照在了“我”身上。从这个层面来说,莎文老师就是“我”的“再塑生命的人”,更点出了“我”对莎文老师的敬爱之情。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本文写的是作者对莎文老师的敬爱之情,我们能不能把题目换成“我敬爱的老师”?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小组探究讨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莎文老师把“我”沉睡的心灵唤醒,让“我”懂得了人间的爱,理解了大自然的爱,感悟到了生命的伟大,这样“我”原有的生命被莎文老师重新唤醒和塑造,而“再塑生命的人”正好直接点明了这个主旨。虽然“我敬爱的老师”这个题目也能表达出作者对莎文老师的尊敬之情,但是和“再塑生命的人”相比较而言,“再塑生命的人”在点明主题上更简洁明了,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同时,“再塑”这个词语也指向了“我”的心路历程,学生从这个题目中更能感悟到“我”不平凡的命运和对自己的生命永不放弃的内心。
二、寻同存异,从相似句梳理文本结构美
任何一个作者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都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通过一些相似的句子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愫,这些相似的句子在文章中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助于从多角度解读文本。抓住这些句子,仔细揣摩这些句子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文章的脉络和结构。例如在文本《猫》中,当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在第二只猫丢失后,文中却这样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从三只猫的出现以及结局看出,是这三句相似的句子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三只猫悲惨命运的层层递进的情感关系,凸显了三只猫的不同悲惨遭遇以及对“我”的思想情感的深刻影响。第一只猫死后作者说“不要紧,再向别处要一只”,这句话同时也引出了第二只猫的出现,在感情上也表现出作者内心有点难过;当第二只猫被别人抱走之后,作者“好久不养猫”,这说明了作者对第二只猫的丢失在情感上更加伤心,也为第三只猫的出场做好了铺垫。第三只猫的出现是一个偶然,因为“我”的主观臆想,冤枉了这只猫,并打了这只猫,第三只猫因为没有办法辩解,最终冤屈的死在了邻居家的屋脊上。这个时候,作者用了“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永不”展现了作者伤心程度到了极致,也表明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从对这三句相似的句子的分析看出,这三句话在结构上联系在一起,在情感表达上层层递进,这样的定向触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文本解读更加细致有效。
再如《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写,“普通”和“不平凡”在文本中多次出现。不平凡主要表现在生长环境和外在形象如枝、干、叶、皮力争上游;内在气质不折不挠;内在精神如北方军民,精神意志刚强。在文章的第五段开头,作者用“力争上游”这个词语说明了白杨树的气质,紧接着连用两个“笔直”展现出白杨树精神气质的外在特点,然后具体描写了白杨树: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支”;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旁逸斜出”;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作者然后由白杨树的“形”再到“神”凸显了白杨树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第六段则直接抒发情感,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抓住看似矛盾又相似的句子作为解读文本的触发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梳理文本,把握文章整体结构,领略文章的结构美。
三、 探骊得珠,从关键句洞悉文本内涵美
文章的关键句一般指的是能够揭示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这些关键句能够展现文章脉络、层次、逻辑,文本中的关键句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抓手。如在现代或者古代的诗词中那些抒发情感的句子、在记叙文中那些含有议论成分的句子等。这些句子往往是首尾句、感情句或者修辞句。尤其在进行散文学习的时候,以这些句子为切入点,进行定向触发,能有效避免阅读的障碍,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首先抓文章的首句。在文本中一个段落往往是独立的,在这个段落中首句一般具有提示、概括或者转承的作用。如果是议论文的首句,往往是作者提出的分论点,在《崇高的理想》中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的首句,往往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红色或紫色”,交代了荔枝成熟的颜色;如果是记叙文的首句,往往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代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
《老王》是杨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在最
后一句说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如果把这句话作为解读文章的切入点,定向触发,
学生就会更加透彻地解读本文的主旨,感悟到文章的思想内涵。幸运的人是谁?是作者,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老王好,在那个慌乱的年代,杨绛一家人虽然受到了影响,吃了一些苦,但是善良的老王仍然和他们一家交往,关心着他们,所以说杨绛一家是幸运的。那么不幸的人是谁?肯定是老王。因为他生活艰难,身体上有缺陷,经常受到人们的歧视……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老王不仅是物质上的不幸,还是精神上的不幸。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不幸的人”也会是杨绛,“幸运的人”也可以是老王。从关键句展开定向触发,巧妙地解决了文章的思路,在语句品析中学生也感悟到了文章的内涵美。
总之,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善于解读文本,找寻解读文本的切入点,进行定向探究、定向触发,多角度展开讨论研究,把文章中的问题链串起来,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直抵文本的主旨,走进作者的内心。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初中记叙文模仿与创新写作训练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JKGHYB-1005)的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河南南阳市第二十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