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结合翻转课堂应用于医学生气管插管教学中的效果
2023-12-10邓元青沈文强
周 波 邓元青 沈文强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 1 疼痛医学与无痛诊疗科 2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411100
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tube,ETT)技术是医学生临床实习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传统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学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制作课件,并集中学生进行理论授课、ETT实践授课,学生在培训中多为被动学习,存在学习主动性差的情况,而且教学的方式较为单一,使得医学生对ETT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掌握情况仍不理想[1]。因此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和改进非常有必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社交媒体及网络教育资源的普及,微课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临床见习教学等医学教育领域中逐渐得到开展[2],其通过平台推送较短的视频内容,由学生自主观看视频学习;翻转课堂即在证实培训开始前提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培训课中再由教师引导学习和内化知识,课后再巩固与评价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已被证实能提高本科护士普外科实习教学效果[3]。上述两种方法联合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以期能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微课程结合翻转课堂应用于医学生ETT教学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于我院临床专业实习的43名本科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020年6—12月的20名学生作为传统组,2021年6—12月的23名学生作为教改组。传统组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1~22岁,平均年龄(21.5±0.62)岁。教改组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1~22岁,平均年龄(21.5±0.62)岁。两组学生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应届毕业医学生;(2)既往未学习ETT理论过程;(3)实习前无ETT相关工作经历和实习经历。排除标准:(1)中专学生;(2)培训中途离开者。
1.2 培训方法
1.2.1 传统组采用本科教研室的传统教学。(1)培训前:教学老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制作课件,课件内容包括气管的解剖学知识、气管相关病理生理知识,即气管的口咽结构、喉镜直视下ETT的相关知识。(2)授课:要求学生在本院学习室集合,教师根据课件口述ETT的相关理论知识,并配合现场演示执镜手势、操作手法。授课结束后每位学生轮流在气管模型上进行实际操作,由教学老师评价每位学生的操作、理论掌握等情况。
1.2.2 教改组采用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1)培训前:①课程前1周,教学老师将气道解剖、病生理知识、气管导管构造及喉镜检查、ETT术等教学内容制作成多个课件和视频。②提前3d将所有学生加到一个微信群中,通知ETT的培训内容,告知学生需在正式开始培训前自主完成相关内容的预习与学习。学生可以小组的形式在本院的学习室展开讨论,对于不熟悉或不了解的知识可查阅数据、文献。也可在微信群中提出问题,学生互相讨论或教学老师解答问题。③培训前1d,在学习室集中学生学习微课程。(2)课堂授课:用15min的时间再次讲授微课程的内容,并针对之前学生的疑难点重点进行讲解。用约25min的时间鼓励学生自述咽喉结构、喉镜下插管流程,并完成在课堂答疑学生的问题。然后进行模拟人ETT教学,并考核每位学生对插管流程的掌握熟练度、规范度。(2)ETT临床实践培训:①首先需做好人文医学教育,进入手术室前需让学生回顾ETT流程及注意事项。接受ETT的患者均在麻醉前完成气道评估,并排除困难气道的可能性。②临床实践:鼓励学生在喉镜直视下进行插管操作,全程教师需监督学生的插管操作,必要时给予纠正,对完成操作的学生进行点评。如一次插管失败需由教师完成ETT,对一次插管失败的学生需分析失败的原因,并鼓励其下次继续尝试插管。(3)培训总结:实习结束后,将学生集中在学习室,教师对所有学生完成综合点评和指导,总结是否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并完成各项问卷调查。
1.3 观察指标 (1)考核成绩:参考全麻技能考核评分细则[4]进行评分,从摆正头位、调整呼吸参数等内容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该量表满分20分,≥18分为优秀。统计ETT优秀例数、评分优秀例数;并统计理论成绩、操作成绩。(2)培训效果:统计每位学生的ETT一次插管成功率及平均插管时间,并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ETT操作的掌握程度,3分表示熟练掌握、2分表示基本掌握、1分表示部分掌握,0分表示没有掌握。(3)学生满意度调查:从实践技能水平提高、教学模式、学习兴趣提高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3分)、基本满意(2分)、一般(1分)、不满意(0分)四个等级。(4)统计患者插管损伤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考核成绩对比 教改组的ETT操作评分优秀例数均多于传统组,且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考核成绩对比
2.2 两组培训效果对比 教改组的ETT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传统组,平均插管时间短于传统组,学生自我评价对ETT的掌握程度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培训效果对比
2.3 两组学生满意度对比 教改组学生对实践技能水平提高、教学模式、学习兴趣提高的满意度高于传统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满意度对比[n(%)]
2.4 两组患者气管损伤情况 传统组20名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均接受ETT,其中有7例患者发生气管损伤;教改组23名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均接受ETT,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气管损伤。教改组的患者气管损伤发生率为4.35%,低于传统组的3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7,P=0.029)。
3 讨论
对于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培训ETT技术知识和技能、规范操作习惯非常重要。传统培训模式中,主要通过教师面授知识、模拟插管操作内容,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实践和掌握,而对于首次接受ETT培训的学生来说相关内容较为复杂,短期内掌握的知识有限。此外,该教学模式中学生多被动接受培训与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实践中发生部分学生对ETT的操作掌握度不够,一次ETT成功率偏低,还会增加患者气管损伤风险,培训效果不理想[4]。因此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很有必要。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授课时学生是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来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转变。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时间通常可维持10min左右,因此翻转课堂制作的微课程时长在5~15min,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长有利于学生维持学习的注意力[5]。本研究将微课程结合翻转课堂应用在医学生ETT培训中发现:教改组的ETT操作评分优秀例数均多于传统组,且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教改组的ETT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传统组,平均插管时间短于传统组;学生自我评价对ETT的掌握程度由于传统组(P<0.05),上述结果说明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医学生ETT教学的培训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ETT操作能力,并提高ETT一次插管成功率。进一步证实了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价值。笔者分析,微课程理论通过概念引入、解释、结合范例三个部分内容,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针对单一主题录制数分钟以内的声音解说或视频,结合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等多媒体平台设计ETT临床技能培训课程,课程具有个体化、重难点突出的特点,并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进行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维持最佳的注意力和掌握知识[6-8]。
另外,翻转课堂是培训的核心环节,在老师正式授课前学生需自主学习、讨论,即预习阶段学生熟悉学习的课件,使得学生建立ETT相关基础理论,熟悉气管结构与插管的相关操作。另有秦永亭等[9]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研究表示,这种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陈洁等学者[10]基于微课程结合翻转课堂构建新的教学框架的研究表示,这种融合微信平台与教学视频的教学模式能提升医学生对ETT操作的掌握程度,较传统教学更具优势。均证实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价值。
本文结果发现:教改组学生对实践技能水平提高、教学模式、学习兴趣提高的满意度高于传统组,教改组的患者气管损伤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微课程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显著提升医学生对实习各方面的满意度,且有助于减少临床实践中患者气管损伤的情况。
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递的学习过程,在教师培训课之前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喉部解剖结构、声门结构等基本知识和ETT视频操作等内容,多种形式的微课程能调动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课上集体学习、教师面对面的互动、讨论方式能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培养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可提高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11-12];另外,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更易了解自己对ETT相关知识的难点,能提升其对面授课的重视程度和对实践课程的专注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对实践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对学习兴趣提高等方面的满意度[14],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提高后,也有助于减少患者的气管损伤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微课程结合翻转课堂应用在医学生ETT教学中的效果较传统教学模式更佳,能显著增强学生的ETT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气管损伤风险,并提升医学生对教学模式等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