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自由主义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转型的影响
——兼论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变迁
2023-12-10张梦溪
□张梦溪
概念引入: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指出,新自由主义是基于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提出的新理论体系,重点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它是一套关于全球秩序、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私有化等观点的理论和思想,形成了“华盛顿共识”的理论体系。[1]新自由主义是最近二十年来在西方盛行的一种政治、经济思潮,是以“撒切尔主义”“里根经济学”为代表的一整套新自由主义思想。
新自由主义的产生——继承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开始放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经济学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自由运作。这种思想继承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即认为市场是自我调节的机制,政府的干预会扭曲市场的正常运作。因此,新自由主义者主张通过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让市场自由竞争,从而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此外,新自由主义也受到了一些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反传统、反权威的文化潮流,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性,这种文化氛围也影响了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使得新自由主义者更加强调市场的自由和个人的权利。
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反对国家干预并逐渐走向极端。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市场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强调私有财产权和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主张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种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得到了广泛支持,并逐渐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政策。然而,一些人开始将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推向了极端,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市场经济,甚至认为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障碍,这种思想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其理论特点表现为:在经济理论方面,大力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在政治理论方面,坚持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政府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鼓吹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对广播电视事业体制形成影响。在新自由主义的理念中,市场经济被看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政府的作用则被削弱到最小程度,这种理念也渗透到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运营中。在过去,广播电视事业是由国家控制的,节目内容和播出时间都由政府决定。但是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逐渐向市场化转型,政府开始减少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干预,这就导致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和质量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一些商业化节目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一些高质量、有深度的节目则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度。此外,新自由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国外节目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媒体展开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宏观影响
自传媒集团化改革以来,广播电视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部分,深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正在向市场化迈进。但中西传媒市场所在社会环境的不同,注定了中国无法直接复制西方传媒市场的经营模式和政策规制。新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是自由的,主张实施私有化。尽管中国的国家政策和制度与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导意识形态对立,但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内的政治改革不仅吸收了自由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想的核心是“市场配置资源”,也强调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2]可以说,中国一方面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反思新自由主义,避免遭受新自由主义全球扩张的负面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对新自由主义中的部分理论进行中国化,增强了我国的道路优势和道路自信。
猛烈冲击:新自由主义与现行体制的矛盾。自由市场经济学认为,当今社会只有完全商品化和自由化两种公有制才能做到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只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与预期相反,“自由市场经济学把发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认为是唯一合理的制度来构建,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和经济发展的所有主要弊端都归咎于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和具体计划”,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主权及领土完整。[3]中国现行体制与新自由主义秩序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自由主义片面强调私有化和私有制,这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相矛盾;第二,新自由主义片面强调反对国家干预,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矛盾;第三,新自由主义片面强调自由、民主等西方普世价值,这与我国的政治结构和历史文化相矛盾。
浪潮之下:“中国方案”保持相对独立自主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也是新自由主义全球扩张的时期。纵观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经济商品化改革在政府主导下有序推进,中国的发展也保持了较强的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4]首先,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家利益。例如,中国实行了进口关税和配额制度,以控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此外,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本土企业的发展,例如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其次,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平衡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还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例如,中国政府实施了一些社会保障政策,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此外,中国政府还加强了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一些环保政策,如限制污染企业的生产等。最后,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和发展。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走来,转型中的中国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政喉舌: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管媒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要求。中国始终坚持强调党管媒体的原则,是为了确保媒体的正确导向和舆论氛围的健康。党管媒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党的领导来保证媒体的公正、客观和权威。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媒体被商业利益所左右,避免陷入新自由主义过度自由化的极端境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我国也鼓励媒体创新发展,推动媒体与时俱进,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未曾受到新自由主义的过多冲击,根源就在于中国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不是私人媒体,不是同仁办报,这与西方国家的媒体有着本质区别。
新自由主义对中国广播电视转型的微观影响
虽然中国现行体制政策与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要义基本不同,但是我国广播电视借鉴了新自由主义中“市场调节”的板块,主要是由计划发展转为鼓励自由竞争、鼓励多元投资、鼓励创新转型。此外,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广播电视事业逐渐与世界接轨,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无何如何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核心仍然是围绕坚持党对舆论工作的领导,将各级各类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点在任何时期都是未曾变化的。
体制转型后中国广播事业的改变。一、民营聚合平台的兴起:广播事业领域百花齐放。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类新媒体、自媒体平台账号开始生产广播内容,媒介竞争格局的变革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传统广播电台文艺节目的生产与传播实践。新技术在重塑听众收听体验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广播文艺的竞争格局与内容生产实践。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广播电台对于广播文艺节目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权,商业音频聚合平台成为广播节目收听的重要终端。不同于传统广播电台,商业音频聚合平台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商业音频聚合平台以音频点击量作为内容聚合和推荐的重要依据。
二、市场调节作用凸显:传统广播事业的转型升级。在现代社会繁忙的生活状态下,人们往往是在移动状态下收听广播,收听场景的改变带来了体验与需求的变化,传统广播时代那种在固定场景中的“仪式性”收听逐渐被移动状态下的“碎片化”收听所代替。面对收听场景与收听需求的改变,传统广播电台纷纷拥抱新技术,试图借助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对于广播文艺节目生产的影响呈现上升趋势,流量成为节目策划与内容生产时被提及的高频词汇。移动互联网与商业音频聚合平台吸纳了空前庞大的草根群体参与音频节目的创作,普通公众也可以把自制的广播剧、音乐、读书类节目上传平台并分享。话语权的下移带来广播文艺节目创作平民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节目良莠不齐,影响了广播文艺创作的价值追求。对此,作为广播文艺节目创作的主要阵地,广播电台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专业性,引导广播文艺节目创作的风向。
体制转型后中国电视事业的改变。一、新技术赋能电视事业:底层科技逻辑推进其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科技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织开展了大数据、云计算、4K/8K 超高清、VR/AR、5G、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重大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全面赋能行业融合创新,有力支撑了媒体融合发展和智慧广电建设。电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赋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例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采用5G+VR 等新兴的科学技术,为传统电视节目的升级制作带来了很好的示范样本。
二、跨文化传播作用凸显:宣传中国形象的有力工具。新自由主义强调进行“一体化”,虽然其核心要义是以美国为核心进行的一体化,但是在中国电视事业实际实践中,仅汲取了其交流、融合的观点,这点就着重体现在中国电视越来越强调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例如我国出产的电视纪录片《风味人间》,在与全球流媒体平台Netflix 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依托国外互联网平台有巨大用户群体的基础,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构建了良好的中国形象。[5]
三、市场驱动的节目创新:多重节目类型满足人民需求。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时,多元化的电视节目类型也是电视事业不断发展的方向之一。例如,近年来,综艺节目、选秀节目等娱乐类节目备受欢迎,这些节目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还能够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同时,新闻类节目、纪录片、科普类节目等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些节目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提高观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剧、网络综艺等新媒体节目也逐渐兴起,这些节目具有更加自由、开放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历史变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上得到了壮大,政治上获得了较多的自由表达的意志空间,媒体体制改革与媒介发展同步进行。中国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有三种劳动消耗补偿方式:价格补偿型、财政补贴型和价格财政双重补贴型。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正是沿着这三种补偿方式的演变而发展的。
财政补贴型——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在此发展阶段,中国施行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和政府的宏观把控作用。在此阶段,广播电视产业舍弃其经济角色,投入由国家来完成,不计成本与收入,着重强调的是其政治角色,即为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进行宣传。
价格财政双重补贴型——1979年至1992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步入改革开放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新自由主义盛行的阶段。这一时期政府逐渐减少对媒体的经费投入,各类媒体本身进入市场竞争、自主盈利的意识开始增强,广播电视产业的经济角色开始被唤醒。在这一阶段广播电视开始播放广告,广告的加入也标志着广播电视产业经营的开始。本时期广播电视产业的特征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税、财政不给补贴”。
价格补偿性——1992年至今。在此时期,中国大陆的广播电视开始了产业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这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在于私有与公营的竞合,以及由此而来的市场结构的制度安排。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媒体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开始向多元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一批知名的媒体企业,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在市场化方面,媒体企业开始注重追求商业利益,通过广告、赞助等方式获取收入。同时,媒体的内容也开始趋向商业化和娱乐化,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和口味。本时期“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资本运作成本核算”提上了日程。
结语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在面对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时,始终坚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要学习新自由主义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更要避免盲目追求市场经济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同时也要警惕新自由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不平等、贫富分化等问题。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也应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与国际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是,我们也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推进广播电视事业本土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多样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