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名著人物解读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2023-12-10王倩
王 倩
高阶思维是指能够批判性、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并体现不规则性、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自我调节性等特征的高水平心智活动。在语文学习中,要重视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解读名著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可以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名著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西游记》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必读书目,笔者在教学中聚焦沙僧这一人物形象的研究,通过抓矛盾、比较、追问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1.从矛盾处走进人物,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抓住文本的“矛盾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带领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找到矛盾,并在深入解读这些矛盾点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将原著中第一百回唐僧和如来佛祖对沙僧的评价呈现给学生。
【选文一】太宗……忽见他三徒立在阶下,容貌异常,便问:“高徒果外国人耶?”长老俯伏道:“大徒弟……三徒弟姓沙,法名悟净,臣又呼他为沙和尚。他出身原是流沙河作怪者,也蒙菩萨劝善,秉教沙门……
【选文二】如来道:“……沙悟净,汝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之后笔者提出问题:同样是对沙僧的评价,唐僧眼中的沙僧和如来佛祖眼中的沙僧有何不同?你更认可谁的评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在《西游记》第一百回,师徒四人的取经任务圆满完成,此时对徒弟们的评价,是对他们取经途中表现的一种“盖棺定论”。对于沙僧,唐僧和如来都给出了评价。笔者将两种不同的评价出示给学生,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思考,提升和发展思维品质就水到渠成。
2.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人物,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比较法通过辨别研究对象的相同特征和差异特征,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应用比较法解决语文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比较法中,列表比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在表格的提示和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笔者出示问题:沙僧在取经途中,忠心耿耿,一心向佛,从无异心,为什么他对待取经如此坚定执着?
给出表格引导学生思考:
笔者引导学生比较沙僧犯错前后的外貌、身份、心态三个方面。为完成任务,学生在细读文本时会有重点、有选择地提取关键内容。经过一番深入研究,学生发现:沙僧在做人时,可谓是人中龙凤,雄姿英发。在做神仙时,被玉帝亲自定为卷帘大将,可以说深受器重,威风凛凛。他对自己的生活是满足的、自豪的。然而这一切,在他打碎琉璃盏的那一瞬间都化为乌有,他沦为凶丑的妖怪,不仅要遭受万箭穿心的酷刑,还要无奈伤生造孽。这前后的境遇差距如此之大,他痛苦又绝望。而此时,菩萨许诺他只要取经成功,便免除酷刑,复他本职。经过这番比较,学生真正理解了取经是沙僧改变现状的唯一希望,所以他对取经如此执着。
3.在追问中逆向审视人物,锻炼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杜威把批判性思维称之为“反思性思维”。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能够对已有观点进行主动地、持续地、仔细地思考。追问法是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追问是围绕教学总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将系列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巧妙穿插,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追问,以形成严密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流程。精心设置课堂问题是追问法成功的关键。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提问,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人物提出追问,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追问一:沙僧一心向佛,忠心耿耿、吃苦耐劳、善良老实。在取经路上不仅是后勤的保障,也是调和剂。你觉得沙僧是个十全十美的人吗?
追问二:在三打白骨精章节,唐僧误会悟空肆意杀生,八戒在一旁煽风点火,结果悟空被赶走。整个过程中,沙僧为什么一言不发?
语文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学生对已持有观点的回顾、反思、质疑与完善。这种质疑不是无缘由的,要能够在文本中找出合理的内容支撑自己的观点。以本设计为例:经过课堂探究,学生逐渐对沙僧产生了亲近、理解、同情甚至崇拜的情感变化。而就在学生对沙僧有了高度评价的时候,笔者抛出问题:沙僧是个十全十美的人吗?紧接着追问:为什么他在悟空被赶走时一言不发?由此引导学生逆向审视沙僧这个人物。如此逆向审视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沙僧这个人物的复杂性、真实性,进而真正领会到了《西游记》人物塑造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