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东关街非遗空间在地化传承策略研究
2023-12-10高炎红李珂贾琦
高炎红 李珂 贾琦
(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开始意识到了抢救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各国也越来越注重非遗的研究保护和发掘传承工作[1]。“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到了“十四五”时期,也是全面提高我国非遗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时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非遗传承需要使用必要的手段对社区和其相关居民进行宣传和教育,使这些主体去创造、延续和传承。《公约》与我国的《非遗法》均提出“文化认同是保护非遗的一个关键所在”,文化认同是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关于实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提到要“发挥青少年和儿童的作用”。
1 洛阳市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1.1 东关街——“铜驼暮雨”基本概况
东关街,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下辖街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地处瀍河回族区西部,东接瀍河回族乡,南邻九都东路,西与老城区东门口社区毗邻,北与北窑街道相连,辖区东西最大距离2.4km,南北最大距离1.7km,总面积3.71km2。1958年,成立东关街道。东关街道现状见表1。
洛阳东关街“铜驼暮雨”历史文化街区,该项目是按照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消费升级的部署要求,由洛阳农发集团对其进行了全面提升,至2020年10月项目改造任务完成,共有11处仿古建筑组成外街、内街和水街3部分[2]。
1.2 东关街非遗类型
街区内非遗主要分为传统技艺及民俗类,传统技艺为洛阳唐三彩,民俗类为大石桥传记“丝绸之路东起点”及“铜驼暮雨”。东关街非遗类型见表2。
1.3 现存问题
“在地化”一词表示以场地空间作为起点,挖掘出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特性,并将这些特性进行强化和表达的一种设计手法[3]。近年来,洛阳更新迭代速度较快,但是大众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内非遗的传承认知度却远远不够,与此同时,其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如人才稀缺、得不到良好的在地化传承等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3.1 对非遗文化了解匮乏
大部分传承人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更注重技艺的传承而忽略了其文化内涵的传承。如,唐三彩陶瓷的传承在东关街内的中小学生教育方面没有开设其针对性课程,也没用传承人在校进行讲座宣传。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人们关于唐三彩及陶瓷文化内容及文化内涵方面的了解较为匮乏,从而唐三彩文化没能得到系统完整的传承,这对于唐三彩及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1.3.2 传承人数量稀缺,且年纪偏大
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空心城现象的出现,传统技艺逐渐遭到的淘汰,虽然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许多便利,但是传统的制作工序同样值得传承与重视,每道工序流程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珍贵且古老的传统技艺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遗忘,而应该以一种新的形式被传承,由新一代的青年主力来发扬光大。
1.3.3 传承方式单一
传统的非遗宣传方式即广告栏宣传,单一空间形态展览,而对于现多元化社会来说,非遗的传承应该多样化。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人对于非遗传统工艺制作过程颇为感兴趣,也希望能够参与进来与之沉浸式互动,也有部分被访谈者提及希望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去感受非遗文化。
2 东关街非遗在地化传承途径
从在地性的尺度范围来看,区域文化的在地性最早等同于地域性[4],面对繁杂、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型保护模式的提出应考虑保持连续性,具有针对性[5],探索一般性的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或“名”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6],给宝贵的非遗文化提供了场所空间、文化精神等独特体验,同时也扩展教育活动的场所,激发了人文生命与时代空间的共鸣[7]。
2.1 美育传承
在进行美育教学任务过程中,青少年、儿童通过人际、群体、大众等途径继承、提炼、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形态,从而理解其内涵、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在中小学和高校设立课程,对学生的艺术教育的普及,能够更好促进非遗的传承,发挥美育的很多价值,以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的[8]。而在东关街附近小学、幼儿园和中学的课程教学中,并没有植入有关当地文化的内容。对于当地教育而言,在地化为诸如洛阳东关街内非遗文化提供了扩展教育活动的场所空间。在成年之前,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和人格就已经形成,而在幼儿早期进行适当的训练与培养,对幼儿“陶养情感”“纯洁人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作用。
东关街内唐三彩等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关于东关大石桥“丝绸之路东起点”和“铜驼暮雨”等非遗文化,要想更好实现传统技艺的在地化传承就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加强小学生对于非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植入关于此类文化的美育教育。
2.2 社区教育传承
社区教育是在特定的社会范围或者区域之内,东关街附近以瀍河回族区东关街道新街社区为例,通过社区宣传教育、举办活动来进行宣传,可以在洛阳城市公共空间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创造一种与民众的亲密感,不仅使当地民众参与到东关街的非遗传承中,东关街的非遗实现在地化传承,还能增加市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街道生活充满人文情怀,有效提高民众的艺术素养[9]。
2.3 活态空间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活态性不但指其传承,还包括其变化[10]。活态传承不仅仅指静态空间的展示,在当地星月紫砂博物馆和大石桥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科普传承、文化活动,通过文化空间的构建和互动体验向人们展示当地非遗文化,也可在空间里设立沉浸式互动体验进行民俗类和传统技艺类非遗进行在地化传承,活态传承融合了传统博物馆的静态陈列设计与活态展示馆的动态信息传播。
东关街非遗文化的活态展示就是让大众关注走进唐三彩的制作现场,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实践体验、感知与探索,引导传承受众开展各种洛阳唐三彩陶瓷文化相关的活动,通过进行钧瓷制作过程活态展示,将手工艺的现场展示、直观化、系统化。在大石桥进行“丝绸之路东起点”和“铜驼暮雨”的历史故事宣传,让人们了解并延续某种特定的文化型态与人文精神。洛阳陶瓷文化展示空间的创新,并非仅仅为了向游人展示展品,而是更应该注重对历史文脉的传播与展示,充分挖掘地域特色,通过活态空间展示洛阳陶瓷文化的内涵,充分利用博物馆的展示、传播、传承、教育4大职能,并使其成为活的传承。
2.4 民俗活动传承
民俗类非遗与东关街的物质空间载体的结合并无直接联系,其往往是因为传承人作为纽带和物质空间载体产生关系[11]。
在东关街,传承人则是当地居民为主要传承,这类的非遗没有特别的场域限制,较为广阔的空间节点可以进行展示以及传承,也可通过在当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活动,不仅能让作为主体的村民积极地参与到文化的传播中,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归属感,同时还能建立对于家乡当地的文化自信,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主动承担宣传洛阳陶瓷文化和民俗故事的任务。现有的关于洛阳陶瓷文化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祭窑神活动与开窑仪式,关于三彩陶瓷文化的民俗活动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而拓展到东关街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如星光集市、创意比赛、铜驼暮雨故事再现等,与各种民俗文化和陶瓷文化的相关活动,对东关街非遗文化的在地化传承起到正面的积极推动作用。
2.5 非遗主题相关展演
每逢节假日期间,洛阳市东关街片区会在当地举办非遗主题相关的展演活动,以此向东关街居民和外地来游玩的旅客展示东关街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利用“文化遗产日”、牡丹文化节等,在有关代表性的场所开展非遗项目展演、文化活动专场演出等。
3 东关街非遗在地化传承设计策略
3.1 闲置空间在地化传承设计
闲置空间包括东关街的边缘空地、闲置空地,如在街区内的星月紫砂博物馆应该活化利用起来进行适当的改造设计,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功能,进行划分展览区、互动区、演展区等空间功能,使东关街的非遗在室内空间进行在地化传承;开放的户外空间场所可以用来进行民俗活动的举办,提高场所的利用率与功能的复合化。
3.2 大石桥非遗主题展演
文化馆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牡丹文化节等洛阳特色节日活动,组织当地居民在大石桥或者铜驼巷举办非遗主题相关展演或者文化活动专场演出等,让当地居民参与到展演中,真正实现非遗在地化传承。
3.3 场地资源可持续在地化设计策略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城市文化内涵塑造部分中[12]。在历史街区中,在地化设计策略是为了保护和维护历史遗产,东关街基础设施在地化保护应对现存历史建筑进行必要的修复和维护工作,使用传统材料和技术,以尊重历史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在街道内增加文化设施,如非遗博物馆、民俗馆、艺术画廊和表演场所,将东关街民俗文化与街区现有资源进行融合。
应强调植被资源在地化,保留绿地和景观,保留历史街区中的绿地和景观元素,如树木、花坛和景观小品,这些元素不仅提供了美观的环境,也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城市生态系统,更是东关街历史的见证。
4 东关街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创新
4.1 规范东关街非遗相关文件
为了更好地指导东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街区在地化传承工作,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上位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制订《洛阳市东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洛阳市老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办法》等相关政策来进行传承和保护[13]。
4.2 筹建东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自古以来劳动人民优良的文化传统,其历史文化价值远超经济价值。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强烈的冲击,使得非遗由于经济方面的资金匮乏而发展渐缓。所以,老城区政府应配置合适的人员编制来进行管理。此外,积极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定期为在职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建立起一支专业且强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团队。
4.3 开展东关街非遗传承人选拔活动
为鼓励非遗传承人队伍的扩大和强化,政府可为其颁发荣誉证书,授予其荣誉称号,提高非遗传承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激励并加强其社会责任感,以此来带动非遗传承。此外,社区也可进行授徒、传授技艺、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来推动非遗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
4.4 加大东关街老城区非遗力度的宣传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颁布的文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详细提到,我国要扩充出色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推动开展优秀的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这一措举有助于非遗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认知。
5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特征,需要以相应的当地背景进行研究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化保护是一项系统且艰巨的工作,在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文化空间保护是关键,物质文化遗产如此。本文通过对东关街当地非遗进行分析和归总,提出适合东关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化传承和保护的策略,并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呈现,用以吸引大众目光,增进人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