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国产神魔题材动画电影的宝物影像新变

2023-12-10黄灿璨苏美妮

视听 2023年11期
关键词:杨戬宝物哪吒

◎黄灿璨 苏美妮

《说文解字》中曰:“宝,珍也。”郭璞在《〈山海经〉序》中写道:“夫玩所习见,而奇所希闻,此人情之常蔽也。”本文所言宝物,主要指神话传说中拥有神奇力量的物品。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汤普森在《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一书中写道:“生活中充满了为衣食居住的奋争,充满了长途跋涉的疲劳……因此作为生灵的人,在日思夜想之中产生消除这一切艰辛的幻想不足为奇,一块能变出食品饮料的桌布,一件能击败敌人的武器,一张能载人自由飞翔的魔毯,一件能使人战胜疾病死亡获得爱情的法宝……所有这些期待都成了实际生活中医治创痛的良药。”①宝物是人类对超能力量的美好幻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想象性延伸,体现了人类对现实世界有限性的精神超越。

古代小说中的宝物书写蔚为大观。近年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姜子牙》《小门神》等动画电影,将中国神话再次带回观众视野,VR、AR、3D等数字技术使得宝物从道具要素转变为技术奇观,在神话中作为叙事动力和英雄必备的法宝,在当代影片中却有着祛魅之势。一粒芥子纳须弥,宝物作为人类的思想产物,其新变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足以映射当代人的恋物情结与精神世界。

一、数字技术赋能的宝物奇观

20 世纪的《大闹天宫》《宝莲灯》等动画影片,对法宝的呈现主要遵循原著进行舞台化、戏剧化的道具展示。21世纪的动画电影则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了宝物的奇观表达。

(一)宝物外观的细节展演

早期动画作品由于工艺限制和低龄化的受众面向,对宝物的呈现较为粗糙。在1964 年的《大闹天宫》和1985年的《金猴降妖》中,金箍棒是一根通体红色、两端金色的木棍;在1979 年的《哪吒闹海》中,混天绫上日月、祥云和鸟的图案抽象而简单,而在2003年的《哪吒传奇》中,混天绫更简化为一条红布,乾坤圈与风火轮也粗描为圆环;在1999年的《宝莲灯》中,宝莲灯也表现为莲花形灯盏。

近年来,创作者极力追求宝物的视觉效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金箍棒棒身黑色、两端金色,绘有立体龙纹,高度还原了原著“中间星斗暗铺陈,两头箝裹黄金片。花纹密布鬼神惊,上造龙纹与凤篆”的描述。《新神榜:哪吒重生》中,混天绫在3D 和CG 技术加持下呈现出绸缎般的光泽质感,日月、祥云、鸟的图案也更加写实。《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乾坤圈刻有云纹浮雕并镶嵌翡翠,风火轮也精细化为火焰造型。《新神榜:杨戬》中,杨戬的莲花头冠取材于宝物三尖两刃刀,法器则是一只布鲁斯口琴,这只口琴也被当作开启飞船的钥匙,导演赵霁透露,“口琴的结构是木质和银质拼凑的,银质的部分就来源于传说中他使用的弹弓银弹。”②如此保留经典元素、移植原创元素的做法,既能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又给宝物“换上新装”,创造出超越日常审美经验的视觉体验。

数字特效让宝物在技术现实主义中揭去“神性”,原创元素的加入改变了老套的造型,使得宝物更具超真实、精致化的审美性。“放大20 倍”仍能看清纹理的细节把控,透露出当代导演“影像创作的器物迷恋”③,折射出我国动画电影从求“形”到求“真”的审美新变。

(二)宝物功能的创新表达

1.现代科技植入

“宝物幻想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④刘上生认为,《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对法宝的幻想“属于具有潜科学性质的古代工艺技术幻想……表达了人类最大限度地掌握利用自然力和制造工具改造世界的理想愿望”⑤。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导演们为宝物注入现代科技,创作出超现实、超验性的宝物奇观,展露出现代语境下的神物迷恋。

《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七色宝莲“忘记密码还可以指纹认证”;《白蛇:缘起》中,珠钗具有影像回放与导航功能;《白蛇2:青蛇劫起》中,人物使用机械驱动的兵器;《新神榜:杨戬》里,木质飞船装载动力引擎,犬形告示板结合了闹钟、传真、电话和视频功能……宝物功能的兼容,是作者不自觉的科幻想象。交通工具取代神仙法术,不仅标志着“魔法信仰”“宝物迷信”的褪色,更暗合了当下“科技强国”的宏大愿景。

此外,这种科技崇拜中还渗透出社会化、人性化的实用主义思想。《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指点江山笔、山河社稷图,区别于一般兵器杀人取胜的功用,为哪吒练功修心所用。哪吒在影片中成了众矢之的,他一笔勾勒一个世外桃源以逃离尘世,这恰巧为当代青年“社交恐惧”“同侪压力”“阿Q精神”的心理症候提供了想象性的纾解,宝物功能从“救世人”转向“救自己”,也可视作是青年的自我关照。

2.诗化的“斗宝”奇观

宝物那引人遐想的神秘力量,是银幕常居不变的卖点。《新神榜:杨戬》中,二维水墨技术制作的太极图值得一提,导演赵霁表示:“为了完成电脑程序化纹理达不到的细节精度,最终采用了20%的程序化纹理和80%的纯手绘叠加的方式,并搜集了30多种投射笔刷,来完成山石、树木转变为二维的效果。”⑥进入图中的杨戬、沉香等人物的轮廓出现弥漫的墨色粒子,空间环境幻化为水墨晕染状态,让原著中的“殷洪此际丧飞灰”⑦有了可视化场景。

当涉及近战场景时,看点便转移到人与物的配合上。早期动画电影由于深受京剧舞台影响,常常将杂耍化、程式化、风格化的武舞表演照搬到电影创制中,配合戏曲鼓点表现角色一招一式的武打动作。当代动画电影却不着眼于拳脚功夫,而是将美观的身体表演融入“剑光斗法”中。《新神榜:杨戬》中,杨戬与婉罗在薄纱轻曳、烛火莹莹的茶房中斗法,婉罗舞动身姿,手链散射出的蛛丝般的绫罗网穿过水流割破了杨戬的皮肤,慢镜头下,杨戬以九转玄功扯下帷幔,攻破了婉罗的阵法。二人的暴力作战在禅意空间、光影戏法与诗意身体的糅合中显现出了一种古典浪漫。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更是借助光效将人的英姿、法宝力量衬托到极致,金箍棒在大圣的潇洒挥动下,以各式光束显示出震天动地的神威。光效的“流动性”形化了虚无缥缈的法力,显示出力量的弱或强、柔或刚、正或邪,似真似幻的晕染效果也强化了玄幻神秘的古装氛围。

当代动画电影中,光影技术取代了拳打脚踢的生死较量,浪漫的宝物功能诗化了暴力情境,非暴力化处理使得影片呈现出“低度暴力”的视觉特点。⑧神话电影作为宗教文化浓厚的文艺作品,其所包含的邪不压正、以武犯禁的东方哲学,透过“暴力消解”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二、宝物文化的复旧与新变

(一)“器以载道”的文化传承

影像中,林林总总的法宝超越了装置道具的浅层意味。在人物塑造上,它们总是与角色形象、命运互衬;在情节上,时常起到草蛇灰线般的结构性作用;在文化表达上,能映现影片的整体价值取向。

器质、器色、器形,是人物身份与善恶的表征。正派法宝常为玉器、金银,功能也趋向正面,反派如申公豹的雷公鞭、黄眉大王的狼牙棒,往往邪魅丑陋。《新神榜:哪吒重生》中,哪吒脚踩风火轮敏捷而迅速,敖丙手握大锤则显得笨重又迟钝;《白蛇:缘起》里,玉钗衬托着白蛇的高洁品性,招魂幡则进一步邪化了国师骷髅般的身躯;《新神榜:杨戬》里,为展现一个“略带忧郁又有点无厘头和小幽默的形象”⑨,杨戬的三尖两刃刀干脆化为了不起眼的配饰。这些设计均遵循了我国“以貌取物”“以物比德”的制器思想。

在长期的尚物文化中,宝物书写也有了社会化、人格化、精神化趋向,“兵器一旦与使用者配合,往往能为达成主人之意志发挥超常作用。”⑩《姜子牙》中,打神鞭蓝、金、白三种光效暗示了主角从弱到强的力量升级与心智变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金箍棒在孙悟空冲破封印后才大显神威;《新神榜:杨戬》里,神斧在杨戬顿悟之际爆发神力,只一挥便能击杀四神……宝物与英雄的默契配合,是人与物“荣损与共”的体现,可见“器物有灵”“人器共生”的传统思想仍作为稳定内核沿袭至今,展现着我国“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智慧。

中国文化观念中还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姜子牙》中的宿命锁,反映出了国人对宝物更深沉的迷恋和崇拜。宿命锁在名称与功能上均指向命运天定,第一道锁是锁住九尾与小九元神的工具,二人同生共死是“天数”;第二道锁是天梯,代表着神对人的统治权。宝物在此具有道德规范与政治属性意义,作为天梯的宿命锁表征着权力、天道、生存的文化符码,作为生死相扣的宿命锁则表达着专制、规训、禁锢的文化意义。姜子牙为救小九斩断天梯,彻底否定了“天命不可违”的宿命论,他“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一个真正的神”,这也是导演对观众不信宿命、逆天改命的意识召唤。由此,宿命锁不仅作为线索勾连起人、神、妖三界的关系,更从斩锁行动所潜在的文化意义上完成了对影片核心价值观的彰显。

(二)宝物力量的祛魅与时代精神的彰显

“人很少看到自己的努力,而更多看到了工具的作用。”⑪学者刘卫英注意到,“在《封神演义》中,战斗的成败,几乎都取决于法力、法器即技术的高低与武器优劣。”⑫正如薛曼尔所言:“我们只要忆起很多历史的传说与仙女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了,在这些传说或故事中,英雄们也恰靠某种指定的工具或武器,完成光耀的伟业或行动,若以平常的武器或工具,他们好像就不能有这些功绩似的。”⑬早期动画电影基本遵循原文本,沉香的故事始终以唤醒宝莲灯和淬炼开山斧为主线,哪吒也因缺失法宝无法作战而自刎,可见时人仍有自轻的悲观思想。但在当代电影中,宝物不再是叙事动力,仅作为了视觉元素或英雄的衬托,这在《新神榜:哪吒重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云祥必须拿回哪吒的法宝才能成为真正的哪吒,但身无一宝的他仍然孤身迎敌。相比离开龙珠怯于正面交锋的敖广,李云祥不攀附强大的哪吒,不依赖神奇的法宝,仅凭借一腔孤胆勇敢与敌人同归于尽。他复活成圣后立即用混天绫驭水救人,草根英雄形象也得以崇高化。

其他影片也体现出了人的意志高于法宝力量的思想。《猫与桃花源》里,传说可以进入桃花源的项链只是颗无用的珠子;《山海经之再见怪兽》中,人们用心中的光修复五行咒,才最终打败黑灵……宝物的祛魅正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肯定,悬殊的法力对比和以弱胜强的结局,是导演对自我力量的夸示性宣泄和对底层人物的人文关怀。可以说,人所具有的无远弗届的精神力量,才是中华民族最为崇尚的终极法宝,这份超越物质而存在的“宝中之宝”,才能真正慰藉大众的时代焦虑,激励人们克服“向外求”的虚妄,转向“向内找”的自强。

三、宝物影像新变的创作启示

以传统IP为创意蓝本,当代导演借助数字技术将传统文化以符合当代审美与价值追求的形式创新转述,彰显了民族经典跨时代、跨媒介的IP价值。宝物作为承载文化内涵的视觉符号,其所体现的时代化意义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深化传统IP视觉化表达

神魔类影像的真实感,建立在天庭、庙宇、江湖等元素组合的宏大历史背景与人物斗宝斗法的作战场景中。宝物作为关键的微观道具,其形态、内涵的改变势必与视听效果、叙事内涵互嵌,影响着影像的整体风格。对宝物的精微构思,透露出当代导演对微观元素的开拓,以此开掘出传统文化视觉化之路。

对于历史场景的建构,创作者并不拘囿于还原文本,而是用拆解、杂糅、拼贴、嫁接等方式对微观元素进行现代性改造。数字技术赋能下,三星堆青铜文物变为《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可爱的结界兽;现代广告与古代楼宇在《小门神》中无缝搭接,形成古典又摩登的凌霄宝殿;花树状金步摇、十八面行酒令骰子,不同时期的文物嵌入《新神榜:杨戬》的多个场景中,营造出风格迥异的空间奇观。

中国动画电影对大量物质文化进行符码缝合,成就了“新国漫”画风。从宝物出发,我们若能持续将民族文化视觉化,将有助于进一步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二)重塑传统文化IP需要现代性诠释

“一切的宝物崇拜不仅是一定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而且能够曲折深刻地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普遍心理状态。”⑭“宝物崇拜还昭示出人的主体条件——伦理品格与奋争精神,是具有较多积极意义的、掌握世界、体现主体情怀的审美创造方式,体现了人类永恒的进步追求。”⑮当代动画电影变宝物崇拜为科技崇拜,实现了神话与现实的互文,赋予了神话以现代意义。

青年导演历经现代性、国际性浸染,因而有意识地对宝物文化中的宗教质素与迷信色彩进行了扬弃,着力于展示人类制动万物的力量,宣扬人的主体地位的自信。宝物科技化,是导演在物质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宝物幻想、神力崇拜的自然解构;宝物祛魅化,彰显着国人奋发图强、逆天改命的新意志、新秩序、新力量,是对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根本精神的有力回归。

(三)国产动画电影转向“成人化”创作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产动画电影一直深陷低幼化创作囹圄,存在画面粗描化、台词教条化、情节简单化等问题,而21世纪10年代以后的动画电影则通过现代技术的连接性以及主题与现实的互文性,转向了“成人化”创作。

细节真实的精美宝物和质感逼真的人物形象,足以令成年观众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杨戬、司马官人、李云祥等男性角色以刚猛有力的矫健身姿抡斧扛枪,散发出雄浑阳刚的男性力量。婉罗、青白二蛇、罗刹女等女性角色则以婀娜身段舞动法宝,流露出飒爽阴柔的女性之美。快慢镜头叠加下,作战场景达到如同实拍般惊心动魄的效果,展示出流动、美观、自然的人器互动之美,实现了“成人化”的美学超越。

中国动画电影中宝物的内涵表达,更具备成人解读价值。1999 年的《宝莲灯》多次提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种直白的说教方式生硬而单薄。当代动画电影则将英雄的成长隐秘在叙事中:打神鞭的三级变化暗示了姜子牙的逐步觉醒,混天绫的归顺是对李云祥斗争哲学的肯定,熟稔使用宝莲灯是沉香渐趋成熟的表现……这些细节区别了以往英雄用杂耍动作或念咒而催动宝物的简单呈现,以值得寻味的台词将价值观抽象化,增加了神话改写的深度和高度。

四、结语

宝物幻想,是人类不断调适与自然和社会关系时做出的集体无意识的艺术化表达。宝物作为重要的表意符号,是破译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当代动画电影对宝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出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融合赓续的新道路。但值得审视的是,在数字技术发达的今天,动画电影对宝物的呈现由实体的想象走向了技术的奇观,甚至仅作为满足观众“期待视野”的标志性道具,视觉表达僭越文化意义,难免流于表面。如何立足时代语境,更深刻地表现“器物精神”,是未来动画电影创作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郑海,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313-315.

②周慧晓婉.揭秘《新神榜:杨戬》8 个彩蛋和二郎神耍“帅”背后[EB/OL].新京报,2022-08-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946682381753870&wfr=spi der&for=pc.

③陈晓云,李之怡.影像创作的器物迷恋与文化研究的物质转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09):97-103.

④程蔷.民间叙事中的宝物幻想[J].民族艺术,2002(01):97-111.

⑤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6-237.

⑥《新神榜:杨戬》曝太极图制作花絮用水墨呈现中国式想象[EB/OL].淘票票,2022-09-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2730882560457417&wfr=spider&for=pc.

⑦[明]许仲琳.封神演义[M].林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396.

⑧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8.

⑨赵霁,张娟.传统文化的时代重塑与生产体系的持续构建——《新神榜:杨戬》导演赵霁访谈[J].电影新作,2022(04):146-153.

⑩王凌.中国古代小说的兵器书写[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8(06):662-668.

⑪[俄]弗·雅·普洛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246.

⑫刘卫英.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社会心理学审视[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59-65.

⑬[英]薛曼尔.神的由来[M].郑绍文,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28.

⑭杨仲坚.《西游记》宝物崇拜的渊源与社会心理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9(22):96-97.

⑮刘卫英.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的人类学审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02):113-115.

猜你喜欢

杨戬宝物哪吒
找一找
新神杨戬之悟
《新神榜:杨戬》
——天界神颜二郎神!
端午节里的“避邪宝物”
追光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 8·19开画
哪吒买“车”
哪吒VPro
哪吒留学实录
《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
消失的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