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作品《高山流水》的美学意境
2023-12-09沈敏锋
沈敏锋
少时并不爱听曲,坐不住身子也耐不住性子,后来做壶做得久了,不知不觉就有了听曲的爱好,也许是岁月的沉淀,也许是紫砂带给我的修行,甚至有了“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感叹。曲中必听的莫过于中国十大名曲之一《高山流水》,这个曲子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记录在《列子·汤问》中,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自此,有了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交”,也有了“高山流水,得遇知音”这个传世佳话。《高山流水》着实令人惊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典乐曲的高妙,那跳动的音符中有高山巍巍之震撼,有流水洋洋之洒脱,一幅浓聚着中国山水美妙意境的画卷跃然眼前;《高山流水》中以山水入曲根源于中国的山水文化,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文人墨客常常寄情于山水,其实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其中蕴含着中国哲学的大道;这典故中又有着知音的情意,人生之幸事,不过有人懂你,这知音之交,温暖了多少人心,又是多少人的向往。“高山流水”,这一个源于典故的成语,这个中国名曲的代表,寥寥四字,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浓缩。做壶的时候听着这么一曲,就有了以此为源进行壶艺创作的想法。
《高山流水》这把壶通过造型上的设计比较直观地呈现了高山与流水这两个元素,壶钮就是高山,壶身上的线条就是流水,这样直抒胸臆的设计目的就在于可以将人直接带进“高山流水”的氛围与意境中,进而通过多个细节的设计与处理,让人在这种氛围与意境中慢慢品读,从而悟得真意。比如,这座山不是简单的山,它的形制很像一架桥,是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缘分的桥梁,这就呼应了知音的情感表达。另外,这座山的造型是一层一层拾级而上,这条河也不是简单的河,这条凹下去的曲线从壶钮下的出气孔一直延伸到壶底,恰如高山上的流水蜿蜒而下,这样简单的一条线就有了流水的动感。处在这山水中,是不是就有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登高望远之感?这件作品不仅有高山流水,还有花草树木,壶把与壶流以树枝为形制,壶把与壶身的接缝处自然胥出枝叶,这看似与山水不相干的元素,却最是常见易得的自然之美,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构筑了有着高山流水花草树木的完整的自然之境,一方面唤醒我们对身边常见的自然之美的发现与感知。
《高山流水》有高山,有流水,有花草树木,这样的造型设计是直观而具象的,再现了真实的自然界之境,营造的意境却又是有着抽象的情感表达与人生感受。《高山流水》是一部内涵非常丰富的文化大观,再加上紫砂泥又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这样的文化背景与材质的优越性能给了我们很多的创作空间与可能性,造型上就可以有很多的呈现形式,这既是优势却也是艺术创作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涉及到元素的选取与应用的问题。毛主席曾在《实践论》中说:“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了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这个真理同样适用于艺术作品的实践中,这点在《高山流水》这件作品中表现得尤为鲜明。即使有多个元素的多样表达的可能性,《高山流水》却选择了极为素雅的艺术形式,在众多的元素中选取了直观的山与水,无论是山的拔地而起,还是水的蜿蜒而下,都是尽量以较少的笔墨去呈现这样极富韵律感与场景感的景象,反而更有想象的空间。圆润饱满的壶身上有足够的造型空间却着墨不多,留以大片的空白,从而打造幽深高远的意境。这种主次、取舍的造型布局方式正是中国绘画之精髓,是中国美学之特征。中国画讲求意境感,意境感怎么营造呢?就是要突出主体,减略次要甚至以留白代之,这种去粗取精的艺术手法,成就了中国画的意境之境,也成就了中国造物的美学之美。
《高山流水》,简约不失精致,娇艳中透着素雅,灵动中又渗着幽静,所谓“自然之美,美不胜收;自然之妙,妙不可言”说得正是壶中之境。品读这把壶的历程与心境,我想可以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