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艺术作品《西施壶》的传统形态和多元演变
2023-12-09强翼
强 翼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我们经常在紫砂艺术的宣传之中,能够看到这样的吟诵,对紫砂新品有着极高的期待。其实这是宋代文人梅尧臣的描绘,他在寥寥数语之间,把饮茶的快乐和对紫砂器的那种热爱溢于言表,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在古代,紫砂艺术已经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捧的潮流,正是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之下,才有了今天紫砂的赫赫盛名。对于宜兴的紫砂艺人们来说,过去为稻粱谋的技艺逐渐地升华成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传统的器型也在许多装饰手法的演绎之下,更加地具有人文的韵味,让我们广大的壶友能够在使用过程之中不断地体会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无穷。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西施壶》其实是采用了传统经典器型扁西施的轮廓,然后再加入了一些竹子的贴塑装饰,更好地展示出我们对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之道。此壶壶身扁圆饱满,浑然一体,中间的过渡自然流畅,线条的勾勒一气呵成,壶嘴小巧可人,出水爽利,与之相呼应的壶把则是倒把设计,宛如西施的发髻一般丝滑柔顺,端握起来也非常舒服。壶盖截盖设计,和壶口融为一体,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上面的壶钮则是采用了桥梁的形态,更好地凸显出了江南小桥流水的特征。此壶值得我们关注的还在于壶身的竹叶装饰,尽管只有点缀的几枝,却是栩栩如生,宛如在清风之中摇曳一般,楚楚动人,也让此壶增加了更多的把玩性和文人气质。在传统的器型之中,西施壶素来是光素圆器的典型代表,是为了纪念和宜兴颇有渊源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而创作,在我们广大壶友之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朋友们的喜爱。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西施壶》,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在多年的紫砂艺苑耕耘之中的体会和领悟,作为江南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竹子和紫砂的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在妙手天工的演绎之下,我们能够体会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紫砂这样一种载体的深刻影响,也从中体悟到我们国人对饮茶文化的追捧,特别是在竹元素的加持之下,赋予了这件作品更多的人文韵味和书卷气息,具有更好的象征意义。
在历史上,越王勾践在灭了吴国之后,他的大臣范蠡为了躲避类似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于是携美女西施一起泛舟于太湖之上,隐居在宜兴丁蜀蠡墅。他们在陶器的烧制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改良,极大地提高了成品率,至今在宜兴丁蜀,还有着范蠡和西施的雕塑。后来的紫砂艺人们为了纪念西施,于是创作了这样的作品来纪念他们对宜兴陶瓷艺术的贡献。竹子,则是我们江南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也是文人雅士的最爱,当苏东坡留下了“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的千古名句,当郑板桥描绘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生动写照的时候,竹子的外形以及它所代表的那种人文精神和品格象征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在紫砂艺术作品之中,我们能够看到许多的关于竹子的题材,或者以竹入壶,或者以竹饰壶,都希望在其中感悟到江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人文气息的回旋激荡。这把西施壶正是结合了诸多的江南元素之后的艺术呈现,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感受到对紫砂的传承和热爱,也正是在这样的一种人文氛围之中,体会到紫砂艺术真正的价值之所在。
紫砂艺术发展到今天,可以看到许多艺术形式的融合,对于最为简约的西施壶而言,我们宜兴的紫砂艺人们用自己的妙手加入了更多的演绎,也是在情理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这一造型的可玩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广大壶友们所希望能够看到的结果,所以当这样的作品能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需要更加用心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