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之朱砂胎与紫金土配比初探
2023-12-09方昶
方 昶
青瓷之美主要在造型,造型之美主要在制坯。青瓷制作中,未烧前的泥制体型称坯,瓷坯上釉烧成后其坯部称胎。南方黄土直接制胎烧出来,其瓷胎基本是白色,少数为灰红色。胎土因由多种土质混杂、融合而成,其成分不纯,形成不同的陶胎。胎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氧化硅、氧化铝、三氧化二铁,以及钙、钠、镁等氧化物。龙泉青瓷烧制过程中因胎土化学成分不同,烧成后其胎色也各不相同,有白胎、灰胎、朱砂胎、铁胎等。
一、朱砂
朱砂胎与朱砂是两码事。民俗中,出土器物,常点朱砂。朱砂又称辰砂、赤丹、丹砂、汞沙,为硫化物类矿物的汞矿物,呈大红色。真正的朱砂具有很强的阳气磁场,忌讳与磁石类物件并放,因磁铁石容易破坏朱砂的磁性。但采挖者却常以磁铁吸净含铁杂质,再淘洗去除杂石和泥沙。古代以朱砂粉作颜料,亦作墨用,能保持鲜艳长久不褪色。皇帝批阅书写即用朱砂,故曰“朱批”。朱砂可用来制作配饰,如制成手串、项链、串珠、挂饰等。因朱砂颜色鲜艳广受人们喜爱。并延伸出安神镇静、辟邪驱鬼传说。在中药中,朱砂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清除燥热,对抗病毒,对于上火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疮毒、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肝肾虚加心火旺盛等均有治疗作用。常用朱砂治疗神志不清、精神不安、心律失常、睡眠不好、惊厥等症。在传统文化中,朱砂被视为仙灵之物,可驱鬼、画符、开光;可宁心静气、辟邪消灾、提升正气。
《一见倾心》方昶
《子攸承·祥》方昶
二、龙泉朱砂胎
青瓷中的朱砂胎,实际是一种描述性词语。指青瓷烧窑后期受到二次氧化影响,出窑后可见瓷胎底部胎骨呈红褐色或赭红色调的情形,也叫“火石红”。朱砂胎是龙泉窑瓷器的主要瓷胎之一。在龙泉青瓷行业中,胎料中氧化硅含量高,胎质细腻洁净,不含铁质,胎色就会呈白色,称为“白胎”。哥窑的主要瓷胎是黑胎,哥窑瓷器之胎骨主要为黑胎,其胎土中含大量紫金土,含铁量高达3%—5%,并用强还原焰烧成,瓷胎烧制后颜色黑褐如铁,所以也称“铁胎”。而朱砂胎就是白胎颜色依次递增,趋于黑胎之间的中间色,朱砂胎胎体中氧化铁含量在1.5%~2.5%之间。朱砂胎中铁的含量比白胎更高,颜色因此要比白胎暗,比较适合梅子青瓷釉的发色。
三、朱砂胎瓷土之配比研制
龙泉所产的瓷石和瓷土,铝和铁的含量都比较低,通过淘洗杂质可以突出铝的含量比例,但铁元素无法增加。所以较“软”,制作大瓷坯有难度。因为“软”,所以龙窑烧制中,瓷器常会倾倒坍塌。龙泉青瓷工匠在北宋末南宋初开始,根据龙泉瓷土的特性要求,在原料配制中采用二元配方,即在胎料中加入一定量的紫金土比例,第一,为了增加胎土中氧化铝和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调和瓷胎泥坯在烧制过程中过软的问题,便于提高胎体强度,可使青瓷制作成薄胎厚釉瓷器;第二,适度添加紫金土,使胎色白中略带灰红,让器物圈足底部等露胎处呈现微红的色泽;第三,带火石红的朱砂胎给人鲜艳而吉祥的颜色,也易于突出瓷釉青翠欲滴之效和釉面如玉之感;第四,在传统的思想中,火石红色朱砂胎给人趋吉避凶的祥瑞之感,能获得人们的喜爱之情。因加入的紫金土比例不同,烧制后的瓷胎火石红颜色有所不同。如若加入氧化铁含量高的紫金土,则胎土颜色深灰、褐黑,色调深沉,瓷胎变化为“铁胎”。因此,烧制朱砂胎瓷器,关键在于紫金土的选择和紫金土添加量的多少。
龙泉青瓷每一家的朱砂胎颜色均有所不同,体现出龙泉青瓷精彩纷呈的现象。在龙泉青瓷制作过程中,在瓷土和釉料中添加紫金土,适用于制作厚薄不同的瓷胎,展现不同的胎色。青瓷人以适当的紫金土调整胎土,便于烧制薄胎厚釉瓷器,实现对烧制和釉水的调节,这是宋代龙泉窑的一大贡献。
四、宋代朱砂胎的发现以及元代装饰方式
北宋早期的龙泉瓷胎基本可称为灰杂胎,胎料杂质多,烧成后气孔大,胎色单一,基本为灰白胎。北宋中后期,龙泉窑接受朝廷订单,按宫廷“制样”要求制作青瓷,开始了瓷土、瓷釉、制作、烧窑和龙窑等系列改进,瓷器“益加工巧”。至南宋初期,龙泉窑已经摸索了一整套反复漂洗、沉淀瓷土的方法。在瓷土反复精加工的情况下,胎土的纯度和密度上相较北宋均有大幅提高,因此烧制出胎质纯、气孔少、密度强的青瓷,并因精加工瓷土后,在胎料中添加紫金土的原因,形成了龙泉瓷白胎、朱砂、黑胎等特色。为了便于区别,也为了图个吉利,人们将朱红色的瓷胎称为“朱砂胎”。
龙泉窑青瓷烧制自唐末五代以来就不断地进行实验探索,在一次暴雨之后,发现堆放在紫金土山地前的瓷土与被后山倒塌下来的紫金土混合,他们抱着极为可惜的心态选出部分可用的瓷土进行处理,去除瓷土中游离石英和石灰石砂粒,将石膏、云母及一些有机物的杂质予以过滤,对简单处理过的瓷土加工制成瓷坯,在龙窑烧制后却发现其瓷器效果大不一样。人们发现,这些瓷坯烧制后瓷胎更为坚硬,而且露胎的胎色,露出红褐色。他们由此发明了在瓷土中自觉地添加龙泉本地紫金土的二元配方的好方法。
青瓷工匠在自觉添加紫金土后,发现胎料的可塑性增加了,瓷坯变形少了,烧结温度也降低了。人们因此在这一技术改进基础上,研制出朱砂胎和黑胎瓷器。这是北宋末南宋初的龙泉瓷人在精制瓷土基础上形成的重大突破。
因为在原白胎胎土中洒入一定量的紫金土粉末,进行反复搅拌,瓷土用料中铁的含量就得以增加。大约当紫金土的添加达到15%至20%[1],使得瓷土中三氧化二铁增加至1.3%至 2.7%之间时,瓷坯烧成后瓷胎颜色比白色更深,其无釉之露胎处会呈现出朱红色,这就是火石红,也被人称之为的“朱砂胎”。而当人们将含铁量高的紫金土加入瓷土,瓷土泥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增加到3%至5%时,还原烧成后瓷胎灰黑如铁,被人称为“铁骨”。一般黑胎的瓷胎,胎质坚硬细密,色调高古,龙窑高温成熟烧制后,瓷釉出现裂纹,这就是哥窑瓷器。当南宋初赵构逃至浙江时,越窑烧制资源枯竭,朝廷要求龙泉窑烧制宫廷御用瓷。于是,朝廷在龙泉小梅瓦窑路、大窑、溪口瓦窑垟等地开辟了御用专烧瓷场,专门烧制精制哥窑瓷。龙泉人在朝廷官员的严厉督烧下,烧制出驰名千古的哥窑瓷。实际上,最初得益于龙泉人对瓷土的精心研制。人们利用了龙泉漫山遍野的特色紫金土,所以得以烧出胎色从灰白到朱红、到灰黑的千差万别变化。
一元配方到二元配方的瓷土改进,烧制出龙泉青瓷的白胎、朱砂胎和黑胎等瓷胎,首先应归功于随着南宋制瓷经验的增加,从而带来的胎料配方的重大突破和改进,人们从北宋单一瓷石制胎的“一元配方”发展至南宋的添加紫金土制胎的“二元配方”,这可谓制瓷工艺的一大跃进。
朱砂胎烧制成功后,龙泉制瓷工匠们有意识地将瓷坯的圈足修薄,并注意剔釉,等烧成冷却后经二次氧化,圈足露胎处就形成一圈朱红色,在龙泉青釉的衬托下,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后期,龙泉青瓷人还利用朱砂胎这一技法,巧妙地将露胎装饰运用于人物塑像的脸、手等处,使其裸露部位达到恍若人类皮肤的红色效果。元代龙泉青瓷器物上流行露胎的印贴花装饰方法,就源于紫金土的添加与露胎工艺[2]。青瓷朱砂胎的裸露处展现鲜明的火石红,龙泉青瓷由此创造出独特的露胎装饰技法。
龙泉青瓷瓷土之神奇来源于紫金土的配方,龙泉朱砂胎的出现源于紫金土的添加。掌握了龙泉紫金土的添加技术,大致就能烧制出绝美的龙泉艺术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