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辽盆地西南部上白垩统姚下段红色砂体特征、成因及找矿意义

2023-12-09邢作昌李子颖王海涛贾立城宁君田明明刘武生吴大坤林效宾

铀矿地质 2023年6期
关键词:古气候姚家松辽盆地

邢作昌,李子颖,王海涛,贾立城,宁君,田明明,刘武生,吴大坤,林效宾

(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核工业二四三大队,内蒙古 赤峰 024000;3.核工业二四〇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2)

随着渗出型砂岩铀成矿作用在铀矿勘查实践中应用的持续深入[1-3],对红杂色建造中红色砂体成因(原生还是后生)的准确判断显得格外重要。砂岩型铀矿勘查区成矿主砂体以原生红色砂体为主时,其砂岩型铀矿勘查的思路应以积极寻找“渗出型砂岩型铀矿”为主;反之,若勘查区红色砂体为后生成因,则铀矿勘查应调整为以经典的层间氧化或潜水氧化的“渗入型砂岩型铀矿”为主。

松辽盆地西南部已发现钱家店矿床、宝龙山、海力锦矿床[4-10]等多个大中型砂岩型铀矿床,主要产铀层位——姚家组[4,6,8,11]为典型的红杂色建造[12]。前人针对红杂色建造尤其是红色砂岩的成因缺少系统研究,仅简单的认为是后生改造的产物[6-8],但砂岩颜色不仅受碎屑颗粒颜色、自生或次生矿物颜色、色素(有机质、铁质化合物等)的制约,还与风化程度、颗粒大小、干湿程度、向阳背阳等因素有关[13-14],即受母岩风化作用、原生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甚至成矿作用等多因素控制,其成因具有多解性、复杂性。研究区姚家组下段红色砂体可能受到物源区风化差异、沉积相、古氧化相、成岩演化、成矿期成矿流体改造等多种复杂地质作用的控制,准确判定红色砂体是原生沉积成因还是成矿期后生改造成因并不容易。前人认为姚家组红色砂岩为后生成因的观点间接否定了区内渗出成矿的可能性,进而可能制约了松辽盆地西南部找矿成果的进一步扩大。

本文以松辽盆地西南部姚家组下段红色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石学、矿物学及时空特征的系统研究,阐明了姚家组下段红色砂体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姚家组下段沉积期古地理、古气候、伴生泥岩、古水深、红色砂体与古河道的叠置关系等多因素耦合分析,阐明了姚家组下段红色砂体的成因,并指出了其找矿意义。

1 地质背景

松辽盆地坳陷层构造单元可划分出西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西部斜坡区、北部倾没区、中央坳陷区及东南隆起区等六大构造单元[9,15-16],研究区位于盆地西南部的西南隆起区内(图1a)。从构造演化上看,研究区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热隆张裂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期的伸展断陷期、晚白垩世早中期的沉降坳陷期及晚白垩世幕式构造反转期四大阶段[17],研究区地层充填相较于盆地中北部具有断陷厚、坳陷薄的特征[18];沉降坳陷期沉积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等地层在构造反转期受到来自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应力[17],使得研究区东南部、南部的晚白垩世地层遭受掀斜抬升,在盆缘向盆内依次形成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等有利斜坡构造条件(图1b),在通辽西北的钱家店矿区形成姚家组构造天窗[5-6],在双辽北部形成四方台组构造天窗(图1b)。研究区内目前主力产铀层位——姚家组,为一套典型的由厚层红色砂岩夹中层黄色砂岩、中厚层灰色砂岩、中薄层红色泥岩构成的红杂色碎屑岩建造(图2),根据内部岩性组合特征进一步可分出姚家组下段(简称姚下段,亦称姚一段)、姚家组上段(简称姚上段,亦称姚二三段),其中姚下段沿盆地长轴分布,广泛发育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地层厚度总体具有东部埋深浅、倾角缓、厚度大、局部褶皱剥蚀,西部厚度薄、埋深变化大的特点,其底板标高一般为-640~-150 m,埋深一般小于800 m,只在陆家堡陷和哲中凹陷中部的沉降中心及保康以东一带底板底埋深大于800 m,局部可达1 000 m;在哲中凹陷和钱家店凹陷,姚下段厚度一般为200~300 m,在通辽南部及保康以东地区厚度较大,在盆地西缘及陆家堡凹陷中,姚下段厚度一般为50~150 m[19,21]。姚下段与下伏青山口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局部与基底岩石呈角度不整合接触[7,22]。目前姚下段为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的主力产铀层位和首要找矿目标层[4,7-9,11,19]。

图2 研究区QC120 典型钻孔姚家组综合柱状图Fig.2 Comprehensiv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Yaojia Formation of borehole QC120 in the study area

2 姚下段红色砂体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

姚下段红色砂岩整体以厚层棕红色、褐红色、浅红色中粗砂岩、中细砂岩夹薄层红色泥岩为特征(图2、3):靠近蚀源区的厚层红色砂岩底部以明显的冲刷面与下伏青山口组泥岩为界,冲刷面可见不规则的紫红色泥砾(图2、图3c),向盆方向冲刷面之上的紫红色泥砾的规模有变小变薄的趋势;冲刷面之上的厚层红色砂岩中常见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或平行层理(图3b、e、h);红色交错层理砂岩之上常见浅红色含泥质条带细砂岩,褐红色泥质条带宽2~6 mm 不等,个别见明显的反“Z”字形灰色还原条带(图3d);钻孔中常见由底部含泥砾中粗砂岩和中部红色中细砂岩、上部浅红色含泥质条带细砂岩构成的典型河流相正旋回。另外,研究区与厚层红色砂岩伴生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包裹灰色细斑点状、长带状、云朵状等不规则灰色还原斑(图3e),在伴生的褐红色泥岩亦见孤立状不规则灰斑(图3j),但红色砂岩中并未见到明显的黑色炭屑。

图3 松辽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红色砂岩及伴生红色泥岩典型照片Fig.3 Photos of typical red sandstone and associated red mudstone in the lower member of Yaojia Formation,southwestern Songliao Basin

2.2 矿物学特征

姚下段红色砂岩薄片鉴定分析表明,红色砂岩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构成(图4),其颗粒以石英、长石、岩屑为主,云母少见(图4h),岩屑主要为石英岩、花岗岩、闪长岩等岩浆岩岩屑(图4a~d),分选较好—一般,颗粒以次棱角状、棱角状占优,磨圆一般—较差(图4a、b),粒间孔隙-吼道发育,孔隙度渗透性较高,其内充填大量不规则赤铁矿化杂基(图4a~d),部分颗粒表面呈现明显的强烈赤铁矿化(图4c~d)。与红色砂岩伴生的红色粉砂质泥岩、红色泥岩的特征与红色砂岩类似,但其因颗粒细小而主要呈现填隙物颜色,显微镜下见绝大多数区域被强烈褐铁矿化染色致红色(图4e~h)。总的来看,姚下段红色砂岩致色矿物主要为赤铁矿,与蚀源区风化、剥蚀、搬运的颗粒的初始色关系不大。

2.3 空间展布特征

通过等时格架内姚下段红色砂岩(含浅红色砂岩、棕红色砂岩、褐红色砂岩、浅褐色砂岩等多种红色调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及砾岩)厚度的统计,明确了研究区姚下段红色砂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图5):红色砂体产出相对比较连续,在研究区内呈大面积的面状分布,其延伸超过200 km,分布占到研究区面积的七成以上(图6);红色砂体厚度为0~240 m,显示出由盆缘向盆内减薄的趋势,与姚下段砂体总厚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另外,红色砂体较厚处(大于60 m)集中于研究区中部的东明-东来-额勒顺镇、通辽西南的余粮堡镇、通辽东部的钱家店-大林镇、通辽西部等多个地区,整体呈现与主河道方向一致的南西-北东向展布趋势。研究区近北东向的跨区域连井剖面显示,姚下段具有典型的红砂包红泥、红砂包灰砂结构(图2),其整体以厚层的面状红色砂岩夹中薄层的透镜状灰色砂岩、条带状红色泥岩为特征(图6)。垂向上红色砂体厚度约占姚家组砂体厚度的75%~90%,其垂向展布与平面展布在空间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图5 松辽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红色砂体厚度等值图Fig.5 Thickness contour map of red sand body in the lower member of Yaojia Formation,southwestern Songliao Basin

图6 松辽盆地西南部近北东向姚家组下段不同颜色砂体充填剖面Fig.6 Sedimentary filling of different colored sand bodies along nearly northeast direction in the lower member of Yaojia Formation,southwestern Songliao Basin

3 姚下段红色砂体成因分析

3.1 姚下段红色砂岩沉积期的古气候

松辽盆地白垩纪时期总体上为湿润、半湿润的亚热带环境,但其间发生三次降温,四次升温和三次半干旱事件,其中三次升温事件分别发生在登娄库组一、二段沉积时期、青山口组与姚家组沉积时期和四方台组沉积时期[16,23],本文研究的姚下段沉积位于第二次升温期。

白垩纪塞诺曼阶末期极热事件(OAE2 事件,又称Bonarelli 事件)是发生在距今约94 Ma的一次增温事件,该事件影响下低纬度地区海水表层增温幅度为2~3℃,中纬度地区增温4~5℃,高纬度地区增温7~10℃[24-26]。碳同位素总体为正偏移,但在正偏移之前出现微弱负偏移[27-28],正偏移幅度一般大于2‰[28-29]。关 于OAE2 事件的持续时间,从200 kyr 到>900 kyr 不 等[28]。从其最大持续时限看,姚家组尤其是姚下段沉积期,其沉积时限为86.1~84.5 Ma[23],极可能受到白垩纪塞诺曼阶末期极热事件影响。另外,从古地理来看,松辽盆地姚家组沉积期地处30°~40°之间的中纬度地区[30-31],而中纬度大西洋地区TEX86 数据表明白垩纪塞诺曼阶末期极热事件使得大洋海水表层温度达34℃[26,28,32],间接表明地处中纬度陆地的松辽盆地姚家组沉积亦受到了该极热事件的影响。松辽盆地松科1 井介形虫同位素在姚家组沉积期一次高频的正偏[16]、盆地姚下段多个钻孔中发现厚层红色砂岩和红色泥岩等岩石记录可能是该事件的沉积响应。可见,姚家组沉积期具有受极热气候事件影响、整体升温趋势背景、但局部存在高频气候波动的气候背景。

整个姚家组沉积期,研究区古气候是在整体炎热的背景下,经历了一次明显的由震荡变热(较热-热-较热-热-极热)到缓慢相对变冷(极热-较热)的过程。在湖盆中心(以松科1 井为例),震荡变热旋回(姚下段—姚下段中上部)影响下的湖盆沉积经历了三角洲—中深湖—三角洲—浅湖的沉积相变化(图7),经历了明显的水体变深-水体变浅的层序变化,其岩石记录整体为一套灰绿色夹深灰色-红色细粒建造,该岩石记录是一套古气候变化叠加古水深双重因素影响下的岩石记录;而缓慢相对变冷(极热-较热)旋回(姚上段中上部)影响下的湖盆沉积整体为一套浅湖沉积,该浅湖沉积整体上为一套红色建造,表明了炎热古气候造成蒸发作用增强,盆地中心湖相水体变浅,湖中水体以氧化为主,直接使得湖盆中心湖相泥岩也呈红色沉积(图7a)。研究区姚下段厚层红色砂岩中包裹的薄层深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图7b)[33],可能是盆地整体基准面上升(即区域性古水深突然加深)事件在研究区的岩石记录,可作为姚一段湖侵标志层,通过该标志层可将研究区钻孔与盆地中心松科1 井钻孔进行精确对比,进而可将盆地中部的古气候研究成果引入研究区。据此推断研究区姚下段沉积期处于震荡变热(较热-热-较热-热-极热)旋回,该认识与前人姚下段沉积时古气候由相对寒冷干旱—相对温暖潮湿—相对寒冷干旱的演变规律基本一致[33]。但与湖盆中心不同的是,研究区姚家组整体为一套陆相河流相建造,其沉积古水深变化相对盆中心(松科1 井)要小得多,其岩石组合更易受到姚家组干热古气候的影响,研究区红色砂岩面状展布、垂向典型的红砂包红泥-红砂包灰砂研究组合等都是炎热古气候的沉积响应。

3.2 姚下段红色砂岩伴生红色泥岩特征

研究区内姚下段红色砂岩伴生红色泥岩累积厚度的平面等值线图的分析表明(图8),与红色砂岩产出特征类似,伴生红色泥岩产出相对比较连续,研究区内呈大面积的面状分布,在盆缘-盆中均有产出,其延伸超过200 km,分布占到研究区面积的八成以上,平面范围与红色砂岩范围一致;伴生红色泥岩的厚度在0~140 m 之间,其厚度最大中心集中在通辽东部(最厚可达130 m 以上),在研究区中西部、通辽西北、科左中旗北部、南部亦有多个厚度中心(最厚可达50 m 以上)。一般认为,相较于砂岩、粉砂岩,泥岩的孔隙度、渗透性等物性较差[13-14],这使得泥岩很难遭受后生成岩改造进而改变其颜色,故泥岩颜色基本代表了沉积期的古气候特征,尤其是区域性红色泥岩发育可指示原始沉积环境倾向于氧化,即原生沉积期的古气候趋向于炎热干旱[1,13]。研究区姚下段与红色砂岩伴生的红色泥岩呈面状分布,且具有多个一定规模的厚度中心等展布特征,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区姚家组(尤其是姚下段)沉积期的古气候应以炎热干旱为主。

图8 松辽盆地西南部姚家组红色砂岩伴生红色泥岩厚度等值图Fig.8 Thickness contour map of red mudstone in the lower member of Yaojia Formation,southwestern Songliao Basin

3.3 红色砂岩产出受姚下段沉积古河道的控制

姚下段沉积期主要为一套沿盆地长轴方向发育的南西-北东向辫状河沉积体系:在松辽盆地边缘由陆家堡古河道、奈曼北古河道、库伦西古河道、科尔沁左翼后旗、通榆等多个古河道构成(图9)。这些古河道宽度较大、边界清晰;向盆内这些古河道汇聚在一起,边界频繁改造,具有河道叠置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辫状河沉积特征;盆地东北缘的科左中旗附近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向前缘过渡部位,古河道具有鸟足状散开的特征(图9)。将研究区姚下段红色砂体等值线图与研究区内河流相沉积相图进行叠置分析,发现姚下段红色砂体平面展布与姚下段古河道关系密切,即红色砂体厚度中心严格受姚下段沉积古河道限制(图9),表明姚下段河流沉积相对红色砂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古河道作为姚下段原始沉积期的重要沉积相,间接表明姚下段红色砂体可能是原始沉积期的岩石记录。

图9 松辽盆地西南部姚家组红色砂岩与姚家组沉积期主河道叠置关系图Fig.9 Map showing the overl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d sandstone and the main river channel in the lower member of Yaojia Formation,southwestern Songliao Basin

3.4 姚下段红色砂岩沉积期古水深特征

古水深作为盆地古地貌恢复和构造沉降史分析的重要参数,其恢复一直是国际地学前缘研究的难点。目前古水深恢复有古生物遗迹化石法、浮游生物比例法、岩盐分带法、地层厚度去压实法、滨线轨迹法、沉积构型反演法等多种方法[35]。本文利用研究区的沉积相形成环境对应的水深大致对研究区内的古水深进行了估算。研究区姚下段主要包含冲积扇辫状河道、冲积扇漫流沉积、辫状河道、心滩、洪泛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根据现代冲积扇-辫状河的水深,将今论古,将研究区各微相古水深定义为:冲积扇辫状河道为-20~0 m,冲积扇漫流沉积为-20~0 m;洪泛平原为-10~0 m,辫状河道为0~10 m,心滩为0~15 m,辫状河平原河道为10~25 m,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为2~25 m。据此估算研究区姚下段沉积期冲积扇体系基本为陆上暴露沉积,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古水深不超过25 m。

3.5 姚下段红色砂岩成因综合分析

松辽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红色砂体是受极热气候事件影响、整体处于炎热干旱古气候背景中的震荡变热(较热-热-较热-热-极热)旋回的陆上河流相沉积。考虑到姚家组沉积期松辽盆地沉积中心的松科1 井虽然受最大湖侵的影响,其建造特征仍为一套以红色调为主的杂色湖相沉积[16,23],表明姚下段沉积期即使在湖盆区,古气候相较古水深对原生沉积影响更大;相比之下,研究区地处盆地西南部,故影响西南部矿区姚家组的气候特征应基本一致,但不同于湖盆中心的是,研究区整体为在盆地西南部隆起区之上的陆上辫状河沉积[12],研究区姚下段沉积期古水深变化相对盆中心(松科1井)要小得多,其各微相沉积古水深不超过25 m。研究区姚下段沉积水体相对湖盆中心整体深度更浅且水体氧化程度更高,其沉积期岩石组合更易受到高频变动炎热古气候的直接控制,古水深对原生沉积的影响更小,甚至可忽略不计。研究区红色砂岩伴生厚层区域性红色泥岩是这种干热古气候的最直接的岩石记录。换言之,姚下段这种受极热气候事件影响、整体处于炎热干旱古气候背景是原生红色砂岩形成最有利古气候条件。宏观上,姚下段红色砂体在盆缘-盆中大范围广泛展布(图5)、垂向典型的红砂包红泥-红砂包灰砂组合(图6)、红色砂体厚度中心限制在河道内(图9);中微观上,研究区姚下段红色砂体以红色、棕红色、褐红色等暖色调为主(图3),缺少褐黄色砂体或褐黄色砂体薄,红色砂体相对干净,未见明显炭屑,粒间孔隙以赤铁矿化为主或颗粒表层见红色赤铁矿薄膜(图4),地球化学具有“三低一高一正一负”(有机碳含量低、硫低、Fe2+低;Fe3+高;氧同位素正偏、碳同位素负偏)等特征。这些不同尺度的系列证明均表明研究区姚下段红色砂体为干旱气候背景影响下的河流相原生沉积,虽不能排除其可能遭受后生成岩改造或成矿期流岩作用等后生改造成因,但足以说明研究区姚下段的红色砂体主体为原生沉积成因。

4 姚下段红色砂体原生成因的找矿意义

目前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层位主要为姚家组(主要为姚下段)[5,7-10,19,21,33],其找矿思路主要以经典的层间氧化渗入成矿思路为主。随着姚家组的主氧化带两侧QJD、DL、HLH、HLJ 等多个中大型矿床的发现[3,6,8,19,21],松辽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的勘查面临的后备勘查基地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急需拓展原有的找矿思路以开拓更广大的找矿空间。鉴于盆地南部姚下段之下发育钱家店、龙湾筒、芒汉、陆家堡、宝格吐、保康等多个下白垩统断陷[18],且这些断陷湖盆控盆断裂下盘陡坡带向盆方向发育巨厚层的深湖相烃源岩[30],考虑到这些深部烃源岩可能通过深大断裂为盆地中浅部目标层提供铀源[1,36],且松辽盆地西南部上白垩统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主要为一套红杂色建造[12,20],符合“下红上灰、上下沟通”的基本渗出成矿条件[1],使得盆地西南部上白垩统具备渗出成矿的潜力。

研究区姚下段为一套受极热气候事件影响、受整体升温趋势古气候背景影响、原生红色砂体占优的河流相红杂色碎屑建造,具有下伏深部富铀建造、沟通富铀建造与姚下段多个深大断裂、红色砂岩中包含灰色砂体、铀矿体集中产于灰色砂体中[7-8]等系列特征,种种地质事实表明研究区除了存在经典渗入成矿作用,渗出铀成矿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研究区姚下段区域性红色砂体主要为原生沉积成因,而非后生渗入改造成因,这一新认识虽然不能直接否定研究区渗入成矿作用不是主要成矿作用,但足以表明研究区姚下段红杂色建造中的灰色砂岩成矿作用可能的确有渗出铀成矿作用参与。目前研究区已发现的QJD、DL、HLH、HLJ 等多个中大型矿床在空间上产于钱家店断陷附近,铀矿产区的多个钻孔垂向揭露多层、跨不同层位的铀矿体,姚下段发现的灰色砂体往往具有较高铀背景值量等多个地质事实是研究盆地西南部可能存在渗出成矿的有力证据。

基于此,笔者建议松辽盆地西南部在坚持经典的渗入成矿找矿思路的同时,区内主要红杂色建造找矿目标层(尤其是姚下段)砂岩型铀矿勘查时应加强深部富铀烃源岩建造、深大沟通性断裂、不同颜色砂体成因、原生红色砂岩与后生改造砂岩预测等系列渗出成矿条件的梳理与预测。可能具有深部富铀建造的钱家店断陷、龙湾筒断陷等潜力断陷之上、红杂色建造中原生红色砂岩断裂附近的灰色砂岩透镜体是有利的渗出成矿地质体。另外,盆地西南部姚下段红色砂岩中夹的薄层灰色泥岩常常具有较高的铀含量(局部能达到铀矿化,最高可达885×10-6[33]),其叠加后生渗入-渗出流体改造,也可能是有利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区。这些有利成矿部位均可作为渗出成矿找矿的新目标加大探索。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已发现矿床的成因模式总结中同样建议增强渗出成矿作用的相关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客观地总结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和成矿规律,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砂岩型铀矿勘查。

5 结论

1)姚下段红色砂体为夹薄层红色泥岩的厚层棕红色、褐红色、浅红色中粗砂岩、中细砂岩、含泥砾粗砂岩,发育粒序层理、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或平行层理等沉积构造;镜下见颗粒表面赤铁矿薄膜或粒间孔隙内赤铁矿化发育;平面上红色砂体在盆缘-盆中呈大面积连续面状分布,延伸超过200 km,分布占到研究区面积的七成以上,厚度中心受沉积期古河道控制,垂向具有红砂包红泥、红砂包灰砂结构的正旋回,表现出较为典型的陆上辫状河沉积体系特征。

2)姚家组沉积期受极热气候事件影响,整体处于升温趋势背景,存在震荡变热(较热-热-较热-热-极热)到缓慢相对变冷(极热-较热)的高频气候波动;其中研究区姚下段受极热气候事件影响,为炎热干旱古气候背景中的震荡变热旋回的陆上河流相沉积。

3)研究区姚下段红色砂体是具有炎热干旱古气候背景影响的陆上辫状河相沉积,相较湖盆中心其更易受到高频变动炎热古气候的直接控制;其沉积期古水深深度不大,伴生发育厚层区域性红色泥岩,红色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表现出其明显受到沉积期古河道与沉积期炎热古气候的双重控制,其岩石具有以红色、棕红色、褐红色等暖色调为主,粒间孔内明显的赤铁矿充填等矿物学特征,这些不同尺度的系列证据表明姚下段沉积期原生红色建造占优的建造特点。姚下段红色砂体主体为干旱气候背景影响下的河流相原生沉积成因,而非后生改造成因,即红色原生砂岩应该是盆地西南部河流相砂体主要成因。

4)松辽盆地西南部钱家店断陷、龙湾筒断陷等深部富铀建造之上的、上白垩统红杂色建造中原色红色砂岩断裂附近的灰色砂岩透镜体,姚下段红色砂岩中夹的薄层灰色泥岩附近的灰色砂岩集中区,均是有利的渗出成矿目标地质体,均可作为渗出成矿找矿的新目标加大探索。同时建议加强已发现矿床的成因模式中渗出成矿作用的相关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客观地总结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和成矿规律,更好地指导进一步的砂岩型铀矿勘查。

致谢:感谢中核集团集中研发项目“砂岩型铀矿多重耦合地质成矿作用与时空定位”(编号:中核科发[2021]143 号地SD01)对本文研究工作提供的资助!感谢核工业二四三大队及核工业二四〇研究所野外工作期间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猜你喜欢

古气候姚家松辽盆地
买件虚拟衣服穿在身上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四方台组铀成矿条件分析
江西弋阳县姚家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相关矩阵和熵值算法在松辽盆地元素录井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日本南海海槽IODP C0004C岩芯样品热释光信号特征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南日群岛东部海域岩芯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δ13CTOC值的变化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开往春天的航班
开往春天的航班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油田特低渗透储层裂缝识别及预测模型
中全新世以来杭州湾古气候、环境变迁及对良渚文化的可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