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不同年级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3-12-09李栩
李 栩
一、 引言
“生涯规划教育”是新课程改革期间所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项目,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引导学生合理选择、构建并逐步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教育模式。高中是介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道“门槛”,学生们将在这一学段完成自身社会性思维的最终构建,同时需要做好挑选自己成长道路的重要选择。然而,时至今日,仍旧有很多高中教师在生涯规划教育问题上没有给出合理的答案,一方面,缺乏足够的工作精度,疏于根据不同学生的条件来做出精细化指导。另一方面,则没有立足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趋势来给出更有时代感和参考价值的指导资讯,这些极大地阻碍了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体系构建。因此,高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有关工作的开展价值和具体问题,设计、执行更有现实效能的生涯规划教育方案,以此来确保预期成果的顺利达成。
二、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执行重要性
虽然还没有真正成为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但是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高中生应当也必须对自身将来的社会发展做出更为科学、明确、长远的规划,这样才可以以有准备的姿态投入下一阶段的社会成长当中,而这些也是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核心意义。在笔者看来,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执行价值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是一项长效的事业,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恒心才能够达成预期的结果,而恒心的产生、维持所需要的条件也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浓厚的兴趣。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中生之所以在学习中表现得“兴味索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社会成长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才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开展高质量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学生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和分析下对自己未来所要面对的职业挑战、社会发展机遇和人生成长环境形成明确、完备的认知,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自己现在的学习、积累、沉淀“清单”,以“有的放矢”的姿态投入到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以更高涨的学习热情按照明确的目标大踏步向前,最终取得理想成果。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地,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绝对相同的学生。高中生经历了青春期的洗礼,在主客观各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具有个性化的综合条件,同时也对在他人面前表现自我彰显出浓厚的兴趣。过去的传统高中教育比较追求“统一化”,对学生进行“流水线”式的“组装”,而没有立足学生的个性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指导——这也恰恰是很多高中生在步入高校或者走向社会时感到迷茫的一大主因。
通过开展高质量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学生便能够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发展需要、动态和趋势,对自己进行更加具体的认知、剖析,了解自己在将来的社会活动参与中所具备的优势、劣势以及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的方式方法,同时进一步完成自我意识的成熟化、健康化发展,最终让学生的个性资源以更为合理、规范的模式得到深度开发、整合和利用。
(三)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古人对教师作用和职责的精准概括,也很好地揭示了教师自我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在自我职业建设方面往往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任教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以及管理案例的分析上,没有对学生未来阶段的发展、成长投以足够的关注。这种“短视”性的职业发展状态无疑会大大限制教师的提升空间,也不利于新课程改革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通过开展高质量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教师可以在传统的常规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对社会中诸多职业的发展前景、社会总体文化的发展走向,以及学生的心理、情绪、社会价值认知等条件做出进一步的研究,而后以此为依据来形成学生的成长性指导方案,这些都会对教师的个人修养、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教育引导能力的提高、强化产生诸多正面效能。
三、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已经吹拂到了各个学段的教育阵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生涯规划教育而言,这一方面的工作仍旧存在着诸多亟须解决的严峻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的处理将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根据笔者的调查和分析,当前有关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工作针对性不强
高中虽然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学段,然而其也是由三个年级分别组成的,且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年龄和主要学习任务类型、内容的不同也必然会具有各自的群体共性,而这种共性是需要在教育工作中得到充分尊重和利用的。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中教师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时表现得过于“粗放”,习惯于从整个学段的高度出发来设计方案,并没有对标于不同年级学生的综合特点和诉求来整理具体的教育计划,这就大大弱化了工作的针对性,继而无法达成更加理想的引导目标。
(二)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人的一生是漫长而又需要经历多元阶段的,其间所要处理的事务可谓纷繁多样,人在这一生里需要掌握的认知和技能也是不一而足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应当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但是结合实际情况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的高中教师对生涯规划教育的设计表现得过于单一,只侧重于对学生人生理想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而对更为具体、实际的职业选择、社会文化解读和人际关系分析等则关注较少,这不仅弱化了有关课程的吸引力,同时也导致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严重“贬值”。
(三)缺乏更多的资源开发路径和窗口
不同于其他常规教育项目的是,生涯规划教育所对应的是更为广阔的社会场景和诸多文化要素,这些内容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变化性,在书本上是无法得到全方位呈现的,需要教育者从多个渠道、窗口获取海量的素材。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中教师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活动时往往止步于对校内和传统社会资源的开发,没有进一步利用多元渠道和更多的社会主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导致学生所接触到的资讯十分有限且片面,无法帮助自己构建起完备的社会认知和人生理解框架,使得工作的引导成果大打折扣。
四、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不同年级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项工作的开展必然需要以多方位、多体系的策略作为主要抓手,这一点在教育工作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立足于对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存问题的理解,高中教师应当以“年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群体性划分,对标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具体的生涯规划指导。在笔者看来,这一方面的工作应当以下列几项作为主要路径:
(一)针对高一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1. 引导学生形成成熟的责任认知
刚刚步入高一的高中新生还没有完全摆脱初中生的思维和认知,在遇到很多问题时往往会下意识地表现出避让、退缩的心态——这对他们日后的社会成长来说必然会带来极为巨大的阻碍。因此,在开展高一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时,高中教师需要首先从责任认知的角度切入,依托角色转变、教育形式变化以及本阶段成长目标的介绍等方法,帮助高一学生形成更为正确的责任理解思维,为接下来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必要的铺垫。
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学第一课”的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本校所开展的以学生为主要群体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并展示相应的影像资料,同时重点表现学生们在参加这些活动中所呈现出的团结、进取、无私的精神和所得到的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荣誉,以此将“责任”和“荣誉”“成就”统筹起来,让学生在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准成年人”的责任内涵的同时具备基本的履责热情。
2. 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的发展意识
顾名思义,“生涯规划”教育便是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因此其所对应的教育维度必然是长远的。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高中教师对高一学生所开展的生涯规划教育时,要引导后者树立长远的发展意识,一方面使学生真切地把握自己所希望的人生发展路径、方向,另一方面帮助其形成“稳扎稳打”的成长心态,使学生在高中生涯的起点便能够拥有一个足以对自己产生良好引导效力的目标,借此来保证后续学习生活的健康、规范、平稳发展。
比如,教师不妨首先以“座谈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们聊一聊自己的人生理想,既可以是未来的职业愿望,也可以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发展目标,或者是将来所希望报考的大学。而后,教师便可将这些行业、目标、高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心态条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做一番介绍,并将这些条件有机地统筹到当前阶段学生们的学习任务当中。
(二)针对高二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1. 完善学生的社会发展认知
进入到高二之后,学生们在文化课程学习方面开始出现不同的方向,这也就导致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必然会进入各具特色的模式。针对这一客观事实,高中教师的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在高二阶段呈现出进一步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社会发展认知,以更具体、细致的形式来指导学生勾勒自己的成长方向——包括学习目标、高校专业报考目标和社会职业、岗位目标等,使学生以立体的框架来构建自身的生涯成长路径、渠道,同时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所具有的优势、短板做出更为全面的解读。
例如,对于选择了文科方向的学生,教师可以主要从文学、历史、行政、思政、法律、教育等有关专业、行业的角度出发,对一些相关高校、专业的录取条件、学习内容和毕业后的择业方向,以及相应行业的工作发展趋势、职业提升效力等做必要的阐述,而对偏向于理科方向的学生,教师则可将切入点转移到科研、医疗、化工等领域,同时有意识地提高对关联课程知识内容的高维渗透。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素养
任何具有社会属性的行为都不可能以“个人”为单位来真正开展,必然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合作。高二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意识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其所面对的学习和实践任务也呈现出更高的难度,所以在客观上也具有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基于这两方面的认识,高中教师对高二学生进行的生涯规划教育要在社会合作方面有所侧重,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们参与一些讨论性、团体性的实践活动。
比如,教师不妨根据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意愿来设计若干个主题场景,选择这些场景分别进行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们结成相应的小组,就不同场景下所可能出现的社会性、职业性活动做“场景还原”活动,而教师则要在活动之中根据学生们的表现来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以此来引导他们形成团队合作素养。
(三)针对高三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策略
1.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生涯规划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计划制定,还需要付诸实践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果。高三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是高中生最具有行为能力和社会性意识的群体,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方面也拥有十分显著的优势。据此,高中教师在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设计的工作时,要结合高三学生的群体特点来融入更多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他们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发展意愿积极参加,一方面,借此锻炼学生们运用既有学习成果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他们积累起更加丰富的社会实践和认知素材,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对具有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方向发展意愿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他们来到当地的气象站、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或医疗服务中心等机构,在工作人员的许可和帮助下参与一些简单的数据资料汇总和分析工作,并利用自己在数学等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做目标方案的设计和报告撰写。
2. 引入多元的社会发展资源
高三的学生大多已经有了相对可观的社会认知经验,教师们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帮助他们进一步打开眼界。为了切实达成这一目标,高中教师在开展针对高三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加强与社会各个单位的合作力度,一方面,邀请一些机构的专业人员来校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会;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前往相关机构观摩、参与对应的业务实践,还可结合基本课程教学作业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相关的社会主题活动,进而达成全方位促成学生社会发展素养提高的理想目标。
比如,教师可以和本地的志愿者团队、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社会研究室、博物馆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其业务骨干或离退休人员来学校为学生们就“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模式”“社区卫生活动”“社会文化的风向把握”以及“区域特色文化”等主题来做专业介绍,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问题来和这些人员做深度交流。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之外,高中教师在设计针对不同年级的生涯规划教育方案时,还要充分调动起家长的参与热情,利用学生家长所掌握的丰富社会实践资源来丰富自身的教育素材储备,同时建立起更为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
五、 结论
“爱子女者为之计深远”,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教师也要以“爱子女”的心态去为学生负责,为他们一生的成长来提供准确、长情的指导与陪伴。立足于这样的认识,高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发展诉求,进一步做好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方案设计、执行工作,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切入去了解自己、整合自己、发展自己,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视域来引导学生找到最契合自身综合价值的成长路径,使他们用更加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和平稳的过程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