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考查方向
2023-12-08徐丽萍
徐丽萍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如果有人问“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会怎么考”,笔者相信,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备考新教材、新高考的高三教师会对这个问题格外地关注。
高考真题对“整本书”的考查,首先让人想到的应该是2022年全国甲卷的作文题,材料选用了《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有人认为,此题是教材指定阅读作品加上情境创设在写作题里的“一箭三雕”,也是新课标在新高考中的大胆“尝鲜”;也有人认为,参加该年甲卷的各省份尚未使用新教材,选择甲卷作为新课标的“尝鲜”地,考虑欠周到,使用新教材的省份考查《红楼梦》内容会更合适。笔者认为,甲卷作文的核心三元话题是“移用、化用与创新”,作文材料借助了《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场面来进行“情境创设”,而这个情境只是起到托出写作话题的作用,这与有没有使用新教材没有必然的联系。另外,借助整本书的情节,试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整本书在此题中只是一个“做嫁衣”的角色,因而此题属写作考查范围,不应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考查范围。
那么,整本书阅读可以怎么考呢?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诺曼·韦伯构建的“知识深度模型”,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划分为回忆和重现、技能和概念、策略性思考和推理、拓展性思考四个等级。我们在分析2023年高考真题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模拟试题的情况下,结合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表述,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级来进行分类探讨。
一、运用单文本直接对整本书的要素进行不同能力层级的考查
例1:(天津南开22—23学年月考题)小说中,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情节的发展、背景的揭示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请从《红楼梦》中的贾政、贾雨村、刘姥姥、鸳鸯中任选一人,就其中某一方面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要求不少于100字。
此类题型单纯依靠指定的整本书阅读篇目,考卷可以列出节选文段,也可以直接根据文本内容以及文题特点实现命题考查。如例1即是在没有给定文本的情况下,考查学生在回忆与重现小说故事情节的认知水平上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层级。题面上直接考查了人物作用,但是将小说三要素巧妙地融入题中,从人物、情节、背景(环境)的角度谈理解,符合课标中“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的学习任务要求。在实际的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通过整理主要人物关系来进行主题分类教学,但是此题有一定的反套路命题意识,它不考查主要人物,而是考查有一定出现率且个性鲜明的次要人物。只有对整本书真正做到“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的考生才能够完成此题。
不过在当前指向运用、考查多层级能力的命题思路之下,整本书文本单列考查的情况相对少见,而对整本书阅读文本与试卷文本相结合的考查才是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多文本结合,从概念运用、阅读方法、对比探究、情境创设、文本价值等角度设题
(一)结合试卷文本,从整本书中的概念入手,考查整本书的阅读方法
例2:(2023年上海春考第11题)阅读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要选择恰切的方法。假设你要理解“熟人社会”这一文化现象,面对《红楼梦》,合适的方法是梳理人物关系,如发现家业萧条的刘姥姥能够进入钟鸣鼎食的贾府是基于其女婿家祖上与金陵王家连宗认亲,进而理解这一现象;面对《乡土中国》,合适的方法是(1),如(2);面对《屋舍》这篇散文,合适的方法是(3),如(4)。
这道题的命制别出机杼。首先以三个文本都有涉及的“熟人社会”这一概念入手,将教材中指定阅读的《乡土中国》 《红楼梦》与试卷的文本统整起来形成一个主题阅读的形式。此类题最主要的考点是对阅读方法的考查,课标里“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的表述,将阅读方法放在此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第一位,显示出阅读经验的积累是重中之重。而如何探索整本书的阅读门径,这道题给出了一种示范。“熟人社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有所探讨,不过这一文化现象在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此题以《红楼梦》的方法归纳与情节概述为范句,以仿句的形式考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解题的关键不仅在于技能与概念的表达能力,更在于对原文本的真读、真思、真理解,没有取巧的空间,对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才是这道题的最大用意。此外,对于整本书单纯考查对情节的回忆与重现这种识记能力层级的题在高中试题里已不多见,此题(2)(4)空格即考查了此能力,但是命题者并不是让考生机械回忆,而是在(1)(3)阅读方法的范围内进行情节概述,体现了命题的关联性、综合性与运用性,避免了以单纯的知识点设题的误区。
(二)针对某个共通点,对试卷文本与整本书给定文本进行对比阅读
例3:(2023年新课标Ⅱ卷第7题D项)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
例3中群文材料的选择很妙,在同一作者、同一体裁、同一话题中判断是同中求同,还是同中存异——即是否存有“世外桃源”意味,这是解题的关键。
例4:(浙江宁波2022年模拟)小说节选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第十七章写了“孝文被打”,《红楼梦》也写了“宝玉挨打”,试概括宝玉挨打的原因,并简要概述一下宝玉和孝文两人挨打背后的实质。
例4抓住“挨打”的共同情节,第一问是对事件进行观察、思考进而作出解释与概括,是在理解分析原著内容的基础上从知识点向技能点的转换;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提升思维级别,使用对比分析概述两个不同文本产生相似情节的原因共性,属于对比阅读里的异中求同。当然此类型也可出同中求异的题目,如例2就是在“熟人社会”这一“同”中,分析出不同文本对同一概念的“异”的解读。不管是哪一种,都可看出对比阅读在整本书阅读考查中的重要地位。
(三)通过不同题型或情境创设,以试卷文本中的现象或观点来论述对整本书的了解与认识,或者以整本书的概念原理解释印证试卷文本现象
例5:(2022届上海普陀一模)学校戏剧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套戏服。租借处只剩三套相对合适,颜色基调分别为大红、纯白、淡绿,你会选择哪一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和认识,结合上面的社科文对色彩内涵的阐释,说明选择理由。
例6:(2023年新课标Ⅱ卷第7题B项)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
例7:运用《乡土中国》一书中的《礼治秩序》 《无讼》一节中的观点分析评价选文段中秋菊的做法。
与例1相比,同样是分析整本书的人物个性,例5已将考生的认知水平提升至策略性思考和推理的层级。命题者的意图是将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在创设的“戏剧节”的真实情境下进行实用性的考查,强化了考生对实际生活的代入感,再加上试卷文本“颜色内涵”的观点加持,使得整道试题在推测方向上目标更为明确。同时,此题属于开放性的命题设计,留给考生的思辨空间相当大,在只能挑选一套服装的情况下,题目没有限制是针对哪一个事件与场景来选择戏服,这对考生来说是挑战,但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增加了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灵活性。
例6、例7分别通过选择题、问答题的考查题型将课标中“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的学习目标加以落实,明确学习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红楼梦》一书在此方面堪称一绝,《社戏》中对长顺衣着的描写也绕不开这一烙印。例6试题命制不着痕迹、不落窠臼地与整本书相关联,给人惊鸿一瞥之感。
三、将学术调查的研究方法与必修教材中“学习活动”板块有机融合,进行拓展创新
例8:(2023年广州一模)南粤中学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请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
步骤主要做法第一步:制定方案①第二步:开展调查深入实地,开展观察和调查第三步:整理分析描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第四步:交流比较②第五步:展示成果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岭南文化风貌
关于学术调查研究,2023年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就直指调查研究的方法,材料二节选了费孝通先生的《亦谈社会调查》,其调查的理念处处体现在《乡土中国》一书中,理论联系实际,让考生边读边产生熟悉感。而例8对学术调查考查得更直白,不仅仅是几个文本在一起进行群文解读,更多的是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必修教材16个单元里有2个“学习活动”单元,占比12.5%。即便是如此高的占比率,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施中,至少短期内难以改变其被忽视的命运。而这道题目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拓展性思维方式,将“家乡文化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费孝通先生学术调研方法、学术论著的阅读经验以及“南粤中学” “岭南文化调查”这些接地气的生活与情境的创设加以融合,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达到了多元合一的效果,展现了命题者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问题上的精准的理解。
从以上的模拟考题,我们可以看出围绕“知识深度模型”的四个等级能力去命制题目的趋势,因而我们在常规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对整本书内容进一步深入梳理章节目录,做到纲举而目张,本固而叶茂,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共通点进行自主创新性拓展型的主题式教学,不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在关注指定阅读作品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材里“学习活动”单元。除此之外,还有当代文化、革命传统作品、中外现当代作家作品等学习任务群里存在的大量的群文阅读资源,整合融通相关资源也是整本书阅读考查的一大趋势。
总之,我们通过常规教学叠加针对性练习的方法,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在品味鉴赏文本作品的同时,提升的审美能力,建构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