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下徽州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2023-12-08钱琨

客联 2023年8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传统村落美丽乡村

钱琨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利用数字化的方法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成为将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与展示的重要支撑手段。这既能延续传统文化,又能推动当代乡村营建发展,进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识别、设计和运用数字化保护,成为徽州传统村落实现数字化保护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传统村落;美丽乡村

一、引言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传统村落作为乡村中特殊的地域空间类型,保存和蕴含着大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数字化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表现、展示和传播的过程,很好地切合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的记录、保护、展示和发展的特性。因此,数字化保护目前逐渐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支撑手段。

以徽州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保护、继承和发扬徽文化为核心,对环境分析、数据留存、信息整理、展示传播进行研究,一是切实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通过有效手段与途径来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所存价值。二是持续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数据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发展,从而可以激活村落居民的自发保护。三是响应“数字乡村”的建设要求,为实现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积累数据资源,打好前期基础,更好地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二、研究基础

(一)关于乡村建设的路径演化

我国早期乡村建设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知识分子为主进行较大规模乡村改进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及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在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中推进乡村建设。其中,人民公社运动通过有计划、按比例、高度集体化的组织,改变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乡村社会基本结构。冒进政策和政治运动给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严重伤害,破坏乡村正常建设和治理。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推进,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思想,极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助力乡村建设和治理。21世纪,乡村社会发展呈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趋势。“三农”问题引发经济与社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加剧“输血和贫血”的失衡。2002年国家确立“多予、少取、放活”指导思想,2006年彻底废除农业税。“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系统性的农村发展工程。目前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乡村现代化程度比较滞后。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为应对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获得新的历史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是战略层面的部署,美丽乡村建设则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内容、主要载体和关键抓手(魏玉栋,2018)。以“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建设要求,实施创新、协调和整体推进。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推进路径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化石”,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杨立国,2018)。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其他国家部门启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工程,为突出其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将“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国家政府部门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日益重视。濒危村落得到抢救性保护,村落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很多传统村落成为美丽乡村的代表,传统村落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也在日益凸显。目前学界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物质空间与形态(许建和,2021;刘大均,2014)、地域文化与乡土景观(任越,2017;汤移平,2021)、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王小明,2013;王红英,2018)。大部分成果基于某单一学科,学科之间缺乏融合,割裂了传统村落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分析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成果较为匮乏。

(三)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

传统村落可以被视为集实体空间与情感、历史、艺术等文化社会关系的聚集体。单独剥离要素并进行保护则失去很多价值。另一方面,若是要整體性保护,要素繁杂且数据庞大,已远非传统手段能够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调用。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依据和工作路径,罗荩(2021)建立“文化-营造”非单一类型层级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框架。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技术运用和推广,主要表现在数据采集(刘沛林,2017;何原荣,2019;王玮琦,2020)、信息处理(边媛,2021;冯惠玲,2019)和传播展示(师国伟,2009;万飞,2021)三个方面。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合理介入,构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形”,以此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神”,因此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要求“形”“神”兼备,但目前传统村落数字化具体运用中,过多强调“形”的数字化,对“神”的呈现表现不够(郑文武,2016)。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化保护程度落后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徽州传统村落则是徽州文化的载体,凝聚徽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储存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大量信息。目前徽州传统村落的数据信息质量不高,一是村落数量较多、分布零散、信息要素特征多、数据格式差异大,难以收集;二是已有数据属于不同部门统计或管理,如地理信息主要来源于国土部门,历史、文物、习俗等数据主要来源于地方文物部门或相关科研机构(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大部分信息不公开,也难以共享。三是由于数据信息的碎片性、独立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加工处理和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丢失、偏差和重复,使得信息链破坏,导致保护成本上升,降低了保护程度和效率。

(二)技术措施与保护核心的脱节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只是实体研究,还应包含对文化和社会深层次的探索。徽州传统村落不仅具有概念的完整性、形式的全面性和特色的丰富性,又具有组团的宗族血缘性、景观的独特性、布局的完整性、建筑的历史性和民居的艺术性、宜居性。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徽州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保护与发展,使其“徽文化基因”有效传承;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字技术来留存、发掘和传播徽州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提高数字化保护技术与徽州文化匹配性,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传播渠道缺乏活性

徽州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是为了更广泛、更好地传播徽州文化,使其永续传承。数字呈现和传播不可忽视。目前大部分徽州传统村落在该方面,尤其是互动性、条理性和可视性方面缺乏创新。数据展示主要采用文字和图片,信息更新时效性不足,用户也无法参与其中。数据的可视度和美观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展示媒介智能化较弱,使得用户体验感较差。另一方面,村民保护意识尚未普及,无法发挥自身作为传播信息的叙述主体优势。

四、结语

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徽州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的环境,并基于环境分析结果,实现文化和社会的深层次探索,为设计、改善或制定保护措施做准备。在增强徽州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可用性的前提下,发掘其有用性。各个村落亟需针对各自实际情况和目标,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数字产品(技术),以达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乡村实践中,加快乡村数字化保护的产业化。有效利用空间数据、社会文化信息、环境要素和其它特质要素,通过清洗、重整、加工和呈现,通过产业化实现其经濟价值,使得既能延续传统文化,又能推动当代乡村营建发展,进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2):49-55.

[2]郑文武,刘沛林.“留住乡愁”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10):246-251.

[3]刘沛林,李伯华.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缘起、误区及应对[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40-146.

[4]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04):157-162.

[5]汤移平.基于遗产价值认知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以钓源村为例[J].农业考古,2021(03):263-271.

项目编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美丽乡村建设下徽州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与发展研究(SKHS2021B30)

黄山学院质量工程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JXYJ30)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传统村落美丽乡村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况氏武术研究
浅谈数字化变电站数据异常和检修状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美丽乡村之景观改造实践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新形势下闽北绿色发展实践模式探析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