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做科研是很幸福的事”(下)
2023-12-08史晓婷
史晓婷
日前,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发布,10名科技工作者获得了这个特别的称号。他们在这种求新求变的日常中,寻找乐趣,践行责任,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人。
要有服务社会的能力
范代娣——要面向社会的需求
1966年,范代娣出生于陕西省渭北旱塬农村。幼年时,父亲常常半夜出诊,这成为她在健康医疗领域多年深耕的原动力。
1988年,范代娣获得西北大学无机化工学士学位,3年后她又成功拿下了该校的化学工程硕士学位。而后,范代娣考取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博士研究生,成为中国生物化工专业的第一位博士。1994年,范代娣回到母校西北大学,开始了医用大分子的研究。
2001年,范代娣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类人胶原蛋白及其生产方法”开启了我国重组胶原蛋白研究历程,终结了此前胶原品类受制于动物皮及脏器的旧时代。
作为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范代娣始终认为培养学生是自己的第一要务。她更希望自己的学生既有从事科研的能力,又有服务社会的能力。
马依彤——用先进医术护佑边疆人民
前不久,新疆医科大学心血管病中心主任马依彤教授团队针对有关MGTH2A在成年心肌细胞中的表达促进心肌再生的研究,在国际期刊《循环》发表评论文章,彰显了新疆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中心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实力。
马依彤祖辈世代从医,他从新疆医学院(现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毕业后,进入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心脏介入导管室工作。从医40多年来,马依彤带领他的心血管团队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多项诊疗技术填补了新疆乃至西部地区空白,一些技术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帮助和带动了全疆心血管学科的提升和发展。
如今,马依彤依然坚守在临床第一线,做着平凡而普通的诊疗工作。他想尽自己所能,探索心血管诊疗新技术,更好地守护边疆各族人民。
运用示例
科研之美,在于探索未知,在于奉献自我,更在于服务社会,守护人民。范代娣深耕健康医疗领域多年,善钻研发明专利,守初心培育英才,勤教诲学子从事科研、服务社会双轨并进。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拥有绝对实力的马依彤,循着祖辈世代行医的足迹,扎根西部,坚守一線,用专业的技能和医者的仁心守护着边疆人民。如果说社会是一片浩瀚宇宙,那么科研工作者就是一颗颗星辰,连缀成线,照亮璀璨天河。——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 李佳怡
科学是一种信仰
唐立梅——传播科学的使命感
2013年乘“蛟龙”号探海、2017年搭“雪龙”号“破冰”,让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成为我国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首位同时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
在西北太平洋深处,海底神奇绚烂的景象深深震撼了唐立梅。探海归来后,她选择把自己的经历讲给更多人听。唐立梅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边疆和山区的中小学,做了上百次科普讲座。她在讲座中发现,孩子“眼里是放光的”。“后来还有学生给我打电话,兴奋地说也想当科学家。”
“山里的孩子很少去过大海,我们更需要带他们去看诗和远方,看大海和深海是什么样子。要给他们带去向往和想象,不能让他们失去想象力。”她说。
袁守根——一句“橙”诺,一生守“根”
1963年,22岁的袁守根从江西共大总校(今江西农大)毕业,被分配到信丰县。29岁那年,在信丰安西园艺场担任技术员的袁守根,为赣南引进了第一棵脐橙树,从此种下心念:要陪伴脐橙一辈子,让脐橙造福一方人。44岁那年,他即便走上了行政岗位,仍一头扎进深山,选育新品种、培养新果农,树种到哪里,他就在哪里。
60岁那年,他光荣退休,却有福不享,成为“不拿钱的技术顾问”,经常往各家果园转,当果农的参谋、果医,惟愿“守住脐橙的根”。
现在,他82岁,依然与脐橙相依相伴。“能做大做强做优脐橙产业,是我一辈子最开心、最幸福的事。”
运用示例
没有科学的信仰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没有信仰的科学是搁浅陆地的帆船。乘“蛟龙”探海,搭“雪龙”破冰,我国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唐立梅,将探海中海底神奇绚丽的景象讲给山区的孩子们,带给他们向往和想象,去抵达遥远的诗和远方。扎根山区的袁守根,从青丝到白发,育新种、培新果;从花甲到耄耋,不享福、守脐橙。高山之巅,终有顶峰;四海之大,终有山崖;科学之广,无边无际。他们怀抱科学的信仰,传播科学,守护科学,传一分光,献一份力。——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 李佳怡
(摘编自《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