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写作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3-12-07周纯
周纯
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了新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用于小学作文教学,能帮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开展写作训练,使语言文字信息可视化、思维过程直观化,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创新的形式写作,提升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认识思维导图
1.简述
思维导图,又被称为心智导图,是表述发散性思维的高效图形思维专用工具。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用互相联系的层次图表现各个层次与主题的相互关系,主要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色彩等构建起思维脉络,结合记忆力、阅读和思维规律,帮助人在理论与实践、逻辑想象之间均衡发展,进而拓展人的思维。现阶段,思维导图广泛用于生活与工作的各个领域,包含学习培训、创作、交流、演说、管理等。
2.特性
(1)形象化识别性
思维导图是由标记的形式展现色彩、图形等核心具体内容,并在此过程中重现思维主题活动的过程。运用思维导图,抽象的思维活动能直观地呈现在人的眼前。
(2)放射化发散性
从思维导图的结构看,放射化发散性是非常重要的特点。它能从确立的核心主题,依据思维水平进行发散,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好几个主次支系,让整个思维导图展现出放射性物质的特点。
(3)日常化生活性
思维导图的日常化生活性特点就是指人在制作思维导图时,侧重于运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去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难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思维导图完成教学计划布置;在学习中,学生也可用思维导图审视学习状况。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显而易见,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写作更感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必须明确一点,在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是教學管理,不能太花哨,造成学生走神,因小失大。另一方面,思维导图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有效解决学生创作“没神”的问题。除此之外,思维导图还具有优美的线条,缤纷的色彩,加上一些提示性的句子和关键字,能在写作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防止教学枯燥乏味,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思维导图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深刻影响,使他们对写作训练有更深刻的认识,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合理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材料积累与运用的意义。注意,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作文水平,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不断学习,提高写作能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指导,教师应建立一个完备的写作训练体系。安排好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此阶段写作能力应该提升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创新写作教学模式
运用思维导图有益于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解决大部分学生在写作前后脱轨,逻辑表达断断续续的情况。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拟制写作大纲,确定写作细节,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设计和构思,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借助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实践
1.巧妙应用层级思维方式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逻辑思维不强,思路狭窄,不知道能写什么。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恰好可以有效拓展小学生的写作思路。因为思维导图的主要特点是多样性,教师能利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围绕作文主题延伸思考,拓展思维,从而更好地写作。
比如,在教学“学写倡议书”时,教师确定作文主题是节约水资源,让学生围绕水由浅入深地思考,由日常生活中的水,联想到与水有关的海洋、江河等。学生意识到水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接着,让学生由日常生活用水的情况,看有没有消耗珍贵水资源的个人行为,进一步思索下一次应该怎么办。这样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在写作时能联系日常生活,进而能写下真实、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2.有效运用写作方法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读写结合,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主要指将写作融入阅读课程,使学生可以从文章中获取更多写作方法和技巧等,为下一步的高品质写作打下基础。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写作方法,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剖析文章,充分把握文章的写作要点。
以课文《小英雄雨来》为例,文章篇幅很长,主要包含几个故事,并有大量对话、行动描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依据副标题制作思维导图,阅读文章后,提炼出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与思维导图相匹配。接着,划出文章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如“像小泥鳅”“像鹰爪”等,并标明文中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等典型句子。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借助思维导图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教师要关心每组学生的讨论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写作。
3.培养学生编写大纲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通常是感性的,一般在写作时比较随意,一旦思路跑偏,就容易一错到底。因而,在写作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文章段落布局的训练。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结合一级目录、二级目录、三级目录进行深入思考,设计每段的小标题。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越详尽,写出的内容就越具体。
以教学“介绍中华民风民俗”为例,许多学生选择写美食文化,如写四川特色“火锅”,经过思考,绘制出一幅展现逻辑思维过程的思维导图。学生也可以根据四川饮食“麻、辣、鲜、香”的特点,逐一描写火锅的“色、香、味”。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写作思路就逐渐清晰了。思维导图画完了,文章的构思也就完成了。
4.丰富学生的情感
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时,学生会随着文章情节的转变或高兴或悲伤。但他们自己写的文章却非常一般,内容没有感染力。其实,学生写出的文章之所以没有感染力,就是因为他们是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写作,想的就是怎样找到一件事作为写作内容,怎么满足教师的要求,并没有花费时间与心思沉淀自己,也没有静下心来真正投入真情实感写作,写出的文章自然感染不了他人。因此,教师要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比如,学完课文《慈母情深》,教师就可要求学生以“我的母亲”为主题写作,引导学生回忆母亲每天所做的事,列出和母亲有关的关键词,想一想母亲为自己做了哪些事?学生通过仔细回忆,能想到母亲为他们所做的点点滴滴。有学生说他的母亲天天为全家人做饭,打扫卫生,像个陀螺一样,忙得团团转,只要不生病,是不会停下来的;有学生谈到母亲的爱与细心,说母亲会提前准备好早饭,并在她每天出门前给她和爸爸熨好校服,让他们穿戴得体地去上学和上班。可讓学生用思维导图记录这些琐碎小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母亲的伟大。学生在把想到的关于母亲的事一一记录下来,并绘制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对母爱有更深的了解,把这份爱用文字表达出来,自然能写出打动读者的佳作。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写作教学的本质是创新,想写好作文,就必须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勤于思考总结和反思。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写作练习。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思考与重新组合的过程。利用思维导图,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让写作游刃有余。
比如,以“20年后的故乡”写作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规范使用思维导图,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可直接展现一个思维导图模版,和学生一起填写,包括以前的家乡和现在的家乡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时学生会发觉,与20年前对比,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对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让学生参考刚刚填好的思维导图,另外画一张思维导图,先写现在的故乡,随后想象20年后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学生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的文章。
6.完成创作主题的延伸
在写作过程中,主题的延伸是思维的灵魂。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但可以推动主题的延伸,还能使文章有清楚的路径。因此,为了完成创作主题的延伸,教师应积极利用思维导图,协助学生围绕主题拓展思维,理清。
比如,在教学《掌声》时,学生读完课文,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讨论阅读感受。一些学生说他们觉得激励很有必要;一些学生说不能歧视别人,要欣赏别人;一些学生说掌声与鼓励能使人建立自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是不是能碰到或听见与教材内容相近的事儿,让学生回忆遇到和听见这种事情时自己的想法,并记下来,制作思维导图。这样的事时常发生在学生生活中,学生或许真的经历过,或在新闻里看见过,所以容易产生共鸣。这样,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题意识,使作文中心明确,逻辑清晰。
7.协助学生改写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难题之一。在批阅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字、词、句、内容、结构等进行检查,并写下评语。教师在点评上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帮助却不大。新课程标准要求高学段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积极沟通,使语句顺畅。因而,在写作反馈环节,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反馈的权力,培养学生自主点评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交流和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比如,写作训练结束,教师整理学生文章,集中批阅、评价。根据每单元的作文评价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在写作结束后没有自主修改的意识。这时,教师要将思维导图与训练点评紧密结合起来,搭建思维导图点评架构图。这样,学生在修改作文时就不会出现思路混乱、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他们将来的成长与发展趋势有很大帮助。